APP下载

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收录中草药论文分析

2017-08-17刘菊红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草药提取物论文

刘菊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405

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收录中草药论文分析

刘菊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405

目的 对近 20年在影响因子(IF)≥10的期刊上发表的中草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了解世界主流医学杂志发表的中草药论文的特征。方法 以 SCIE、PubMed平台为数据来源,采用 Excel 2010及 Citespace 4.2.R1(64-bit)分析软件,从作者所在国家、发文量、期刊、内容、被引情况、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 检索到相关论文130篇,包括研究性论文96篇,综述34篇。美国、中国、西欧、日本是发表中草药论文最多的国家/地区;我国自 2010年以来发文量逐渐稳定,从 2013年开始超越美国成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按照药物类型统计,研究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论文分别为 52、38、13篇,从研究角度统计,研究中草药治疗效果、化学/药理学、副作用的论文分别55、30、23篇。东亚、东南亚中医药传统强国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的论文影响力相对偏低。中药复方论文的影响力低于中药提取物研究论文。中草药疗效观察论文影响力偏低。美国、中国处于国际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中国机构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结论 我国中草药科研的规模和水平都位于世界前列,但科研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加强中医药科研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以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中草药;SCI;PubMed;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法

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充分发挥中草药独特优势,推进中草药现代化,推动中草药走向世界,是广大科研人员的历史使命。笔者以 SCI收录的影响因子(IF)≥10(以下简称高 IF)的期刊收录的中草药类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世界主流医学杂志对中草药的关注点、中草药研究取得的进展及中草药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中草药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议。

本研究从国际著名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以及PubMed采集数据。据笔者调查,2016年SCIE收录来源期刊8 845种[1]。从2000年开始,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有关部门和领导研究决定,SCI论文统计检索系统采用 SCIE。PubMed是全球最著名和使用最广泛的免费医学文献网络检索系统,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是医学科研人员获取文献信息的首选,其 MeSH主题词检索功能,可以弥补自由词检索的不足,提高文献查全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从SCIE、PubMed数据库采集数据。

1.2 检索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采集时间为1996-2015年,SCIE数据库选择主题词字段,PubMed数据库选择Title、Abstract、Mesh主题词字段进行检索。检索词为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inese herbal drug、Chinese herb、Chinese medicinal plant、Chinese medicinal herb、Chinese natural plant、Chinese natural drug、herb、herbal,以上检索词分别检索其单复数形式。检索日期2016年6月18日。

1.3 纳入标准

筛选在 IF≥10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保留类型为Article(科学论文)、Review(综述)的文献。

1.4 排除标准

⑴美洲草药、欧洲草药、印度草药等其他地区的草药文献;⑵针灸、推拿等未涉及到中草药的文献;⑶与中草药无关的补充替代医学文献。

1.5 分析方法

将所有文献导出到 Excel 2010进行统计;采用Citespace 4.2.R1(64-bit)对国家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

2 结果

1996-2015年,在 SCIE数据库中,以中草药为主要研究对象或论文中明确涉及到中草药的论文共130篇,包括研究性论文96篇,综述34篇,所有文献均采用英语发表。

2.1 第一/通讯作者所在国家分布

按照第一作者以及通讯作者的国别进行统计,若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国别不一致,则同时将该论文纳入到第一作者以及通讯作者所在的国家。在高IF期刊上发表中草药论文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共发表论文54篇(42%);其次是中国33篇(25%),西欧14篇(11%),日本14篇(11%),新加坡5篇(4%),韩国、加拿大各3篇(2%),澳大利亚、东南亚各2篇(1%),巴西1篇。其中中国主要包括:中国大陆 22篇,中国香港 8篇,中国台湾 4篇。西欧主要包括:英国 6篇(5%),德国 5篇(4%),法国2篇,意大利、比利时各1篇。东南亚包含越南1篇,泰国1篇。

2.2 年度发文趋势

全球平均每年发表中草药类高 IF论文(IF≥10)6.5篇,在平稳态势中呈现波动起伏状态。按第一/通讯作者所属国家统计,美国是发表高 IF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年均 2.7篇。中国的发文量在2009年以前起伏较大,从 2010年渐趋稳定,每年发表高IF论文3~4篇。西欧在1998-2002年间形成一个小高潮,但之后10余年,仅发表2篇论文。日本在1997-2005年间较活跃,之后开始沉寂,仅2008年发表 1篇论文。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巴西自 2006年后没有高 IF论文发表(见表 1)。我国中草药论文发文总量一直处于稳定增长中[2-3],但高 IF论文未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从2010年开始,我国每年发表3~4篇高IF论文,且从 2013年开始每年的高 IF论文数量均超过美国,说明我国发表的中草药论文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

2.3 期刊分析

130篇中草药论文发表在42种高IF期刊上,其中 17种期刊发表中草药论文≥3篇(见表 2),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美国出版期刊的种数最多,为 11种(65%),英国出版3种(18%),德国、荷兰、中国各出版 1种(6%)。发表中草药论文最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杂志》),其次是 Natural Product Reports(《天然药品报告》)、Journal of Hepatology(《肝脏病杂志》)。按期刊的 IF值排序进行统计,IF≥30分的期刊发表中草药论文18篇,IF在 20~30分之间(含 20)的期刊发表中草药论文6篇,IF在10~20分之间(含 10)的期刊发表中草药论文最多,为106篇。

表1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中草药论文按第一/通讯作者所在国家统计(篇)

2.4 内容分析

2.4.1 药物类型分析 对论文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研究中药提取物的论文最多,共 52篇(40%);研究中药复方的论文共 38篇(29%);研究单味中药的论文共 13篇(10%)。其他未归类文献多为综述,因其涉及到多味中药、多种药物类型,难以将其归到单一类别。

按照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涉及到的中药提取物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靛玉红(当归龙荟丸提取物),小檗碱,麻黄碱,青蒿琥酯,高三尖杉酯碱,斑蝥素,百部生物碱,乌头生物碱,蒿甲醚,京尼平(茵陈蒿汤提取物),栀子苷,绿茶提取物,马兜铃酸,青蒿素,人参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延胡索乙素,土槿乙酸,常山酮,虎皮楠生物碱,藜芦生物碱,贝母生物碱,丹酚酸 B二甲酯(丹参提取物),葱莲提取物,延胡索乙素,包公藤甲素,迷迭香酸,黄芩苷,硫化砷(雄黄提取物),三氧化二砷(砒石提取物),蛇床子素,金合欢素,刺槐素,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异钩藤碱,黄芩苷,常山碱,川楝素(山茱萸提取物),oblongifolin C(藤黄提取物),丹参酮,一叶萩提取物,人参皂苷,灵芝菌丝水提物,雷公藤氯内酯醇,雷公藤甲素等。中药复方被引用次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 PC-SPES(由菊花、灵芝、甘草、大青叶、三七、冬凌草、黄芩和棕榈子组成的复方),小柴胡汤,茵栀黄汤,食物过敏2号方(fahf-2),茵陈蒿汤,血脂康,Rikkunshito,食物过敏 1号方(fahf-1),黄芪汤,皮肤中药膏,平喘二号方(mssm-002),奇力强心胶囊,麻杏石甘银翘散等。单味药被引用次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广防己,绿茶,丹参,麻黄,西洋参,青蒿,薄荷,白屈菜,灵芝,土三七,人参等;其中广防己、麻黄、白屈菜、土三七主要研究了其副作用。

表2 SCIE高IF期刊中草药论文数量≥3篇的期刊统计

2.4.2 研究角度分析 对论文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研究中草药治疗效果的论文最多,达到55篇(42%),其次是关于中草药药理学、化学分离、提纯、合成等方面的论文,达 30篇(23%);研究中草药副作用的论文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达23篇(18%)。其他论文不便分类,一般为从多个角度开展的综述。

关于中草药治疗作用的研究,涉及的疾病主要有癌症,肝病(包括肝纤维化,肝硬化,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过敏,哮喘,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肥胖等),帕金森病,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疟疾,皮肤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多发性硬化症,炎症,H1N1流感,白血病,胃肠疾病,慢性病等。

关于中草药药理学、化学分离、提纯、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到的主要为中药提取物,有靛玉红、青蒿素、百部生物碱、京尼平、人参提取物、藜芦生物碱、贝母生物碱、葱莲提取物、一叶萩提取物、灵芝菌丝水提物、雷公藤氯内酯醇、包公藤甲素、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常山酮、土槿皮酸、川楝素等;有少量研究对中药复方柴胡桂枝汤、PCSPES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

关于中草药副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兜铃引发的尿路移行细胞癌、肾脏病变,金不换引发的肝功能损害,以及麻黄、麻黄碱、土三七、中药减肥药、中药退热药、中药复方 PC-SPES等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安全性及副作用研究。

2.5 文献被引用情况

来自高 IF期刊的 130篇中草药论文共被引用12 195次,篇均被引 93.8次。其中被引次数>200的论文有 13篇;被引次数在 100~200次(含200)之间的论文有 27篇;被引次数≤100次的论文最多,有90篇,其中被引次数为0的论文3篇。

按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国别对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获得总被引次数最多的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西欧、中国。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东亚、东南亚中医药传统强国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的篇均被引频次相对偏低(见图1)。

被引用次数>200次的论文 13篇(见表 3)。内容主要涉及中草药副作用,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中草药对前列腺癌、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药效、分子机制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 Adriane Fugh-Berman发表于 Lancet(《柳叶刀》)的 Herb-drug Interactions(“草药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共被引 576次,该文对中草药与化学药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综述[4]。其次是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JL Nortier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 Urothelial carcinoma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Chinese herb (Aristolochia fangchi)(“与中药广防己相关的尿路上皮癌”),被引用539次[5]。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的R Hoessel等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的Indirubin, the active constituent of a Chinese antileukaemia medicine,inhibits cyclin-dependent kinases(“中药活性成分靛玉红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被引用 514次[6]。

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中,引用次数最高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人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的 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新型降胆固醇药物小檗碱”),被引用 484次[7]。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建东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对小檗碱降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药理作用、药效和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寻找新型降血脂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是发掘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天然药物研究正逐步获得领先世界的成就。

图1 1996-2015年高IF期刊中草药论文国家/地区引用情况分析

表3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中草药论文被引次数>200次的论文信息

续表3

从研究角度对论文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篇均被引次数较高的论文是研究中草药副作用的,其次是研究中草药药理学、化学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较低的是研究中草药治疗应用的论文(见图 2)。在中草药副作用的研究中,关于马兜铃酸、麻黄碱的研究论文获得了较多引用,说明中草药安全性问题仍然是关注重点。关于中草药治疗应用的研究论文发文量较大,但篇均被引频次较低,这部分文献主要以动物试验为主,临床研究数量少,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从中药类型出发对论文引用情况进行分析(见图 3),发现篇均被引频次较高的是针对单味药展开的研究,其次是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复方。单味药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到西洋参对非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的影响,饮茶对高血压的保护作用,丹参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人参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资源的研究,茶预防慢性疾病的机制等,以及研究广防己、麻黄等中草药副作用的系列论文。研究中药提取物的论文,其发文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均超过中药复方。中药复方由于涉及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难于质控,缺乏安全性评价,在中草药国际化过程中进程较慢。日本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至 21世纪初,围绕中药复方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柴胡桂枝汤发表了 11篇高 IF论文,但2008年以后没有高IF论文继续发表。在21世纪初,美国研究人员对 PC-SPES展开研究,发表了7篇高 IF论文,但最终 PC-SPES因为副作用较大从美国退市。

图2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不同研究角度中草药论文引用情况分析

图3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不同中药类型论文引用情况分析

2.6 合作网络分析

2.6.1 国家合作网络分析 Citespace是美籍华裔学者陈超美博士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共现分析法、共引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开发的一种科学知识图谱生成软件[8]。采用 CiteSpace对国家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节点圆环代表国家发文数量,论文数量越多节点圆环越大。节点连线表示合作关系,连线粗细表示合作紧密度。

从图 4可以看出,美国、中国节点最大,且处于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是国际中草药研究的主力军。德国、新加坡、英国、法国、加拿大虽然发文总量不多,但因为有较多的国际合作,处于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与之相对的是,尽管日本的发文总量较大,却处于合作网络的边缘位置。在日本发表的14篇论文中,仅有2篇是国际合作,分别是与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泸州医学院的合作。其他国家如丹麦、比利时、越南、泰国、意大利等,因为国际合作次数少,或者没有产生国际合作,也处于合作网络的边缘位置。

图4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中草药论文来源国家合作网络

2.6.2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对论文发表机构进行分析显示,130篇论文的作者来自 400多家单位。其中发文量≥3篇的机构共 18家(见表 4),中国机构数量最多,达到 8家;其次为美国 6家,日本 2家,新加坡和德国各 1家。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发表的中草药相关论文最多,且基本来源于该院李秀敏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发表了5篇论文观察fahf-1、fahf-2对花生过敏的影响;3篇论文观察mssm-002对哮喘的影响;另有2篇综述论文研究了中药治疗食物过敏和哮喘的机制。中国科学院发表的 8篇论文来自于不同的研究团队,主题也相对分散,涉及到中药抗流感病毒药物、天花粉蛋白抗HIV、中药活性成分川楝素的提取等。

表4 SCIE高IF期刊中草药论文发文量≥3篇的机构

采用Citespace 4.2.R1(64-bit)进行机构合作分析,可以看出,在图谱的中心位置,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核心合作关系网(见图 5)。在图谱四周,则分散存在着几十家小规模研究团队,这些团队的科研合作有的局限于同一机构内、有的仅与几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但均未与核心合作关系网发生联系。中心度是CiteSpace定义的一个指标,体现节点在不同聚类之间或者界面上的枢纽作用。按照中心度排名,排名靠前的 24家机构中,有 13家机构来自中国,5家来自美国,2家来自新加坡,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的机构各 1家,说明中国机构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度最高的 5家单位依次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哈佛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合作单位达到26家,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等。中国科学院与15家单位展开合作。北京大学在合作网络中起到了关键的连接作用,尽管北京大学只发表 3篇相关论文,合作单位却高达21家(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发表论文最多的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其合作单位只有 9家,其中心度有所降低。中国机构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说明中国机构参与国际合作的意识较强;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历史悠久,著述浩瀚,经验丰富,人才辈出,在中草药研究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图5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中草药论文合作机构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被誉为“国粹”的中药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独一无二的宝藏,它为人类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国际上,研究中草药的论文主要来自美国、中国、西欧、日本。我国在高IF期刊的发文量逐渐形成稳定趋势,并成为全球发表高 IF中草药论文最多的国家。说明我国的中草药科学研究的规模和水平都在稳步提升,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中药提取物结构明确,质量控制容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开发新药的可能性大。其基于分析还原论的研究模式,与西方研究天然药物的经典模式相同,是研究植物药的主流模式之一。中药提取物研究论文的发文量和科研影响力均高于中药复方研究论文。中药复方需要保持辨证论治等自身特点来诊断和防治疾病,才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障。由于国外研究人员缺乏中医学的哲学人文背景,中医基础理论存在理解鸿沟,所以对中医的研究多停留在脱离理论的操作层面。中药复方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现代科技知识,不断增加新的研究方法来阐明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中草药疗效观察论文影响力偏低,以动物实验为主,临床试验偏少,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草药安全性和副作用的论文占据了较大比重。频繁出现的中草药不良反应事件,为中草药的现代化进程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应该加强对中草药的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探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机理和科学内涵,以促进中草药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中草药科研人员应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整体规划,多出系列成果。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是全球在高IF期刊上发表中草药论文最多的机构,论文主要来自李秀敏教授的研究团队,主题相对稳定,围绕食物过敏和哮喘,研发了中药复方fahf-1、fahf-2、mssm-002,不仅发表了10篇高水平 SCI论文,还申请了专利。我国的科研论文基本上来自于不同的研究团队,基本上一个研究主题仅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缺乏持续性。因此,可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整体规划,深入布局,这样,不仅可以建立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也可以提升科研团队知名度,并为后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开展高层次团队合作打下基础。

青蒿素是来自中国的原创新药,是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然而,关于青蒿素的后续高水平研究论文却主要是由国外科研人员发表的,比如英国约克大学对青蒿基因组进行测序[9],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解开青蒿素强力疟原虫杀灭效果背后的作用机制[10]。说明中医药研发与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蛋白组学等现代技术关联越来越紧密,我国科研人员应在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应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中医药科研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1] Clarivate Analytics. MASTER JOURNAL LIST[EB/OL].[2016-06-08].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jl/.

[2] 曾英姿,丁维俊.国内中医药 SCI收录论文的 30年演替模式解析[C]//第四届国际系统生物信息与中医药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国际系统生物信息与中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2010:316-322.

[3] 曾强.2000-2009年 SCI收录期刊刊载的我国中医药高校论文的情况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2):71-76.

[4] FUGH-BERMAN A. Herb-drug interactions[J]. Lancet,2000,355(9198):134-138.

[5] NORTIER JL, MARTINEZ MC, SCHMEISER HH, et al. Urothel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Chinese herb(Aristolochia fangchi)[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0,342(23):1686-1692.

[6] HOESSEL R, LECLERC S, ENDICOTT JA, et al. Indirubin, the active constituent of a Chinese antileukaemia medicine,inhibits cyclin-dependent kinases[J]. Nature Cell Biology,1999,1(1): 60-67.

[7] KONG WJ, WEI J, ABIDI P, et al. 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J]. Nature Medicine, 2004,10(12):1344-1351.

[8] 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14-34.

[9] GRAHAM IA, BESSER K, BLUMER S, et al. The genetic map of Artemisia annua L. identifies loci affecting yield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J]. Science, 2010,327(5963):328-331.

[10] WANG J, ZHANG CJ, CHIA WN, et al. Haem-activated promiscuous targeting of artemisinin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6):10111.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with High Impact Factor

LIU Ju-hong
(Library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 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attributes of TCM articles published in world main medical journals by conduct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published in journals with impact factors (IF) ≥10 in recent 20 years. Methods SCIE and PubMed were set as data resources. Excel 2007 and Citespace 4.2.R1(64-bit) were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aspects of the countries authors coming from, amounts of articles,journals, contents, cit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Results 130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including 96 research articles and 34 reviews. America, China, Western Europe, and Japan published most of the articles. The amounts of articles from China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From 2013, China has overtaken America becoming the country that published the most papers. According to medicine types, the amount of articles about TCM extracts, TCM compounds and single TCM were 52, 38, and 13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amounts of articles about research on TCM efficacy, chemical/pharmacology and the side effects were 55, 30, and 23 respectively.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articles from China, Japan, Singapore, and Korea was relatively lower than other countries/areas.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articles of TCM compounds was lower than TCM extracts. America and China were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Chinese institutions played pivotal role i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onclusion China's TCM research scale and level are located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bu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mpact is wait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integration of TCM research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Modern technology should promote TCM to a higher and deeper level of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 PubMed;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bibliometrics

R-058;G250.252

:A

:2095-5707(2017)04-0019-09

2017-06-09)

2017-06-27;编辑:魏民)

刘菊红.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收录中草药论文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7,41(4):19-27.

10.3969/j.issn.2095-5707.2017.04.006

2014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20141072);2015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20152113)

刘菊红,馆员,研究方向为医学情报学。E-mail: liujuhong2006@126.com

猜你喜欢

中草药提取物论文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虫草素提取物在抗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希望
中药提取物或可用于治疗肥胖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植物提取物:你意想不到的辣椒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紫地榆提取物的止血作用
脑筋急转弯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