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续香港神奇

2017-08-16马立明

南风窗 2017年14期
关键词:南风窗穷人困境

马立明

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南风窗》的献礼是,十个香港人(新香港人)的奋斗故事。编辑部文章中写道,“它是一个鼓励勤劳致富,鼓励绝境求生,鼓励力争上游的地方。所以在这里,你总是能看到励志的故事。”

这十个香港人的故事,既有著名出版人潘耀明,也有太平绅士陈智思,还有来港17年的电视从业者张晓文等,他们都在香港这片神奇的土地中,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今天的成功。尤其是当中产阶级陷入全球性困顿的今天,这样的故事足够鼓舞人心。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切口,描绘了部分香港人的英勇突围,这是该封面报道的价值所在。但任何成功不是无缘无故的。香港的繁荣被看作是市场经济与儒家传统文明的结合,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果。也有观点称它的成功是占据了西方制度优势与大陆人口的红利。作为一个弹丸之地,它的繁荣必定来自于对时局的准确判断,通过“搭便车”的方式获得利益最大化。而在逆全球化时代,香港这片“神奇土地”还能如何发展,值得观望。

《南风窗》报道的故事,大部分是成功者。我在香港倒是认识不少不太如意的穷人朋友。有人奋斗一生,才能买下几十平米的小房子;有人中年失业,不得不到茶餐厅当服务员;有人说他父亲为了“酣钱”,一个月都舍不得去餐厅吃饭;有人同时身兼数职,为多家媒体写稿才能维持基本收入。香港生存之艰难,让一些人变得现实与功利。“被地产商绑架”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结构性命门。从《麦兜故事》到《天水围的日与夜》,这些电影都描绘了香港底层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在跑车呼啸而过的社会中成为一个穷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穷人也有一定获得感,尚能看到勤劳致富的图景;但一旦增速放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在1997年回歸之后,香港依旧延续了以往的发展模式,也维持了十几年的繁荣发展。尤其是21世纪第一个10年,内地经济的崛起、自由行的启动、内地精英的到来、中央政府的支持,也造就了香港经济的另一个黄金期。不过在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面前,香港也遭遇到了困顿期。这种困境是深刻的、结构性的:与自由主义政策发展周期紧密相关,与香港本土的高强度竞争有关,也与保守的心态有关。

香港需要的是有为政府,而不是所谓的“民主化”。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无止境的恶性竞争。而有一种提醒,我认为极其重要:不改革,对影自怜,故步自封,抱着“大香港主义”不放,只会进一步加深自己的困境。

在《南风窗》的报道中,编剧龙文康赴北京开拓市场,律师凌宇光赴上海开展业务,他们是主动拥抱内地的新一代青年。但平心而论,这样的青年还是太少。香港与内地的融入程度还相当不够。诚然,香港是有很多制度优势及特色可以保留,但谁都知道:一个没有应时而变的城市,遭遇困境也是不难想象的。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香港既然回归祖国,必定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与内地不再是对立的概念。既然如此,香港与内地就是命运共同体,中国好,香港才好。香港未来的发展,与国运密切相关。香港的公平、正义、发展、民主等一系列问题,应该放在整个国家的框架中一起考虑。到了今时,香港人需要将视野放得更宽,重新认识中国及世界的变化,再次寻找属于自己的机遇期。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政治学博士,现供职于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工作站)

猜你喜欢

南风窗穷人困境
《南风窗》新媒体营收激增原因分析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穷人的尊严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