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国隆:学慢与慢学

2017-08-15刘海军

中华手工 2017年8期
关键词:烧窑柴烧窑厂

刘海军

“在高铁上,近景是看不清的,有点像快速会让人迷失的意味。所谓‘舍近求远,距离最近的往往容易被忽略,走远了却发现已找不到自己的初衷,这时候需要‘慢下来,回到最初的地方,创作便是如此。需要‘沉淀心情,让自己放慢节奏。”作为水里蛇窑第三代传人,林国隆担负着蛇窑的全部责任,但他却活得非常轻松。用他的话说:“人越简单便越快乐,先让心慢下来。”

因为慢,林国隆用了34年时间才将水里蛇窑从倒闭的边缘改造成今天的模样,也让它成为许多人到台湾的理由。

“盘筑”蛇窑的辉煌

在水里蛇窑,最显眼的就是立在中央那个被誉为世界第一高的陶瓶——千禧雙口瓶。这是台湾9·21集集大地震后于2000年重建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时,为了纪念园区重建和新千年的到来,林国隆和父亲林木仓以传统手挤坯的方式特意制作的一个高达6.68米的陶瓶,命名为“千禧双口瓶”,取其“双双对对,晚年富贵”之意。

千禧双口瓶是由一种古老的制陶法——盘筑法手工制作。相较拉坯成形,盘筑法更古老,更适用于大型器物制作,且更显手上功夫。在底座上用条泥一圈一圈地“盘”,每“盘”完一段就用拍子拍打,一是让陶缸外形平整、美观;其次,让陶土更紧致,粘合得更牢固。就这样一直“盘”到合适的高度,直到整件作品制作完成。

这种技艺来自林国隆的家族传承,从林国隆的祖父、第一代窑主林江松到他父亲林木仓,这些积淀下来的技艺最后都随着时间的河流,在他身上沉淀。尤其是上世纪中期蛇窑制作的大缸远近闻名,甚至形成了“抢缸”的特殊现象,那是蛇窑最辉煌的年代。

后来,随着塑料制品和瓦斯窑、电窑的出现,蛇窑的光环渐渐黯淡,但是林国隆为了守住这门技艺,他仍会坚持用传统的柴窑烧制一部分作品。“柴烧窑以木柴为燃料,柴灰落在坯体上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拙朴的质感,这是现代窑无法取代的。其实进窑时是没有任何颜色的,但出窑时却呈现出色彩丰富的陶瓷作品,如火痕、金银彩、哈密瓜纹理、翡翠青等瓷,全都来自窑汗。“一种凝结在窑壁的一层亮晶晶的东西,窑汗越厚,窑气越浓,烧制时产生的变化也更丰富,这是老窑的一种现象。”

跟蛇窑打了30多年交道,林国隆对柴烧窑了如指掌。在长期观察中,他已经掌握了这种特别的烧制技巧,比如不同木材里的油脂含量、氧化物含量、硅含量等都会影响对窑火的控制,以及作品呈现的风格。当窑火呈现“土地公面”颜色时,就要根据不同木材注意对窑温的控制。“不仅如此,在装窑时也要考虑火从哪个方向过去,这就全靠经验了。”

30年前的柴烧

蛇窑是水里的第一座柴烧窑,也是目前台湾现存最古老的柴烧窑。1927年,林国隆的祖父林江松看中这里的泥土矿和丰富的木材资源,决定在此“落地生根”。之后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此烧窑,因此形成了这个村落。“其实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因为每一窑要烧掉1.6吨木材,而这里临近浊水溪,每年可以打捞大量从中央山脉漂流下来的木材。”

蛇窑经历过几次蜕变。在林江松的时代,主要是生产农具,以及生活所需的缸、碟之类;到第二代林国隆的父亲,一些人开始种植花草,多了一些盆栽的器具。后来随着塑料制品及电窑、瓦斯窑的出现,窑厂很快步入“暮年”。高中时,林国隆就问父亲:“需要我回来继承祖业吗?”父亲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了一句:“这是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维护它。”从那时起,林国隆就立志复兴蛇窑,并报考了国立联合工业专科学校的陶瓷玻璃工程科。进校的第一天他就告诉老师:“这科系是我的第一志愿,也是唯一志愿,因为我家的窑厂快倒闭了。”他说到也做到了,自1983年接掌蛇窑,他用了10年时间,一手改造了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

改建后的蛇窑是这样的:在文物馆,在纪录片里寻找第一、第二代产品以及古老的制作方法;在体验室,可以体验一把制陶的乐趣;在艺廊,能零距离感受最新的作品;在咖啡馆,来一杯蛇窑咖啡,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咖啡杯带回家。

而34年前是这样的:村民冬天在这里取暖,妇女以窑温烘衣服或烫卷发,孩童在刚出窑的陶器上烘龙眼干或煎鸡蛋,迷信的人到这里求平安……这些都是蛇窑给村民留下的温暖记忆,可以说蛇窑就是水里的魂。

正因为如此,林国隆才选择了改造而非重建,特意把许多老旧的东西留了下来。“改造完成后,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虽然父亲没有表扬我,但是能从他看我的眼神中读到赞赏和欣慰。”

其实改造蛇窑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阻碍就来自他父亲。改造蛇窑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放窑厂,“父亲当时是反对的,因为每家窑厂都有自己的绝活,‘谢绝参观,就怕技术被偷走。但是我既然要做开放式园区,蛇窑的开放是必须的。”而更大的困难是资金的投入,这是一个没有把握的风险投资,所以林木仓并不十分赞成。对此,林国隆只能软磨硬泡,告诉他“不改也是死,改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为何不博一把呢?”就这样,林国隆完成了蛇窑由传统窑厂向具有国际水平的陶艺文创园的转变。后来,他才发现蛇窑成了台湾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甚至还有许多大陆人慕名前来拜访。

但是不管如何变化,林国隆的初心未丢。在开放文创园的同时,林国隆仍坚持30多年前的烧窑方式。林国隆对柴窑的坚持难得,更可贵的是,在这个“快”文化时代,林国隆愿意“慢”下来,手工制陶、木柴烧窑。

艺术生活化

在对蛇窑起死回生的蜕变改造过程中,林国隆还练就一身“硬功夫”。他除了会烧制一些传统的陶瓷作品,也会根据当下大众审美和市场需求,制作一些具有生活美学理念的器物,如杯、壶或装饰物等,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

“于我而言,设计就是将工艺生活化。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器型触感要舒服、体积刚刚好、抚摸起来有亲和力,并在用到这件器物时让人心生感动。”据此,林国隆设计了一些器物摆在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的艺廊区,希望让游客从中了解它,了解蛇窑文化。

林国隆还在朝阳科技大学、中兴大学、亚太创意技术学院担任教职。在课上,他更多的是做观念引导,让学生多从设计思想的角度分析。在这样的理念下,水里蛇窑近几年开发出许多衍生品,如陶瓷制作的磨脚器、带有蛇窑文化的布袋装等。

“蛇窯近几年会开发出更多适合年轻人的作品,并且不只限于蛇窑,而是把范围扩大到水里,让水里文化从这里走出去。其实很多创意来自我的儿子林家祥。”林国隆对从设计专业毕业的儿子赞赏有加,看得出来,他对这位蛇窑第四代传承人期望很高。

2011年,为更深入地探索传统柴烧的魅力,让柴烧的生命永续、远离恶性竞争,林国隆与台湾陶艺协会共同推动成立了台湾柴烧研究会。此外,他还举办了文化产业的学术与交流活动,吸引海内外文化人士前来研究、学习,分享他们的艺术理念,留下他们的作品。而位置就在水里蛇窑。因此,水里蛇窑也成了陶艺人才和思想的聚集地。

虽然近些年林国隆在外的时间多了,但是水里蛇窑仍是他的重心。目前,柴烧虽然并非水里蛇窑的经营主体,但出自蛇窑的作品始终具有台湾柴窑风格的风向标与指导意义。对此,林国隆也讲过:“我们只求真理不求量,不断钻研柴烧的可能性不回头,唯此才能定下柴烧每一种风格的时代性,发挥时代辨识的价值。”

猜你喜欢

烧窑柴烧窑厂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由捷径追寻古拙之美——探索创新性柴烧新思路
最后的砖窑
【陶艺柴烧活动】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