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中华文化沃土

2017-08-14马璇

人民论坛 2017年21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化

马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追求发展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颗明珠。要客观把握其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特色”內涵,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伴随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不能回避的是目前仍有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有不同看法。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作出了回应。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体现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属性,而在客观反映中国国情、民情、文化积淀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体现出了突出的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的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并没有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

以英国学者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的问世为诞生标志,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已经走过近五百年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经几次伟大飞跃,一步一步从科学社会主义继承而来的,这集中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的设想。对于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人作了最新概括,比如,在所有制关系上,社会主义必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在分配方式上,必须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领导核心上,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通过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并没有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

我们更应当看到和加以重视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原本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国家才能实现,要实现社会主义最首要的基本条件便是经济高速发展,这一点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并不具备。面对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现实,我们各方面没有既成模式可遵循,只能在不断碰壁摸索中寻求适合我们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改革开放后大量生动崭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比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例如公平、节约、共享等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也将更加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近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发扬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来源上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属性,而“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的国情、民情实际,回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正如习总书记所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这三点是我们客观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的基本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发芽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国几千年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家庭本位”的群体性文化。在家庭性伦理道德的影响下,人们很自然地“不患寡而患不均”,强烈向往共同富裕、“天下大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主义的理想恰好符合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心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当中一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提供了丰富滋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和谐社会”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都是新时期我们党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和巧合,而是历史和人民的客观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用了“最动荡、最屈辱、最悲惨、最痛苦”来形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这段历史。那一时期,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都进行了艰苦探索,除了社会主义,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没有进行别的尝试。最初探索物质救国,1894年甲午海战全军覆没,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施行的物质救国不行,说明中国的落后不在物质。之后探索制度救国,进行戊戌变法,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和英国的制度建设,但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实现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制度,但革命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篡夺,种种探索都以失败告终。历史最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这恰恰反映了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独特的国情民情。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中国的国情是“一穷二白”。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的特点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后位。三十几年过去了,尽管中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地区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西部和东部、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十八大重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是我们的实际。正是这种实际,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必须进行创新,探索出一条既不同于苏联,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难题时,依据自己的主张和愿望作出的一种符合自身实际的理解和诠释。

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从列宁开始,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吸取了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发展经验,而中国成功的经验对于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把什么都贴上“中国特色”的标签,更不能把“中国特色”当借口,去回避困难,推卸责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持续探索,更是对近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发扬。所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要看,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要看。我们相信,中国人民凭借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从苦难中走来,也必将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未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参考文献】

①何公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逻辑生成》,《甘肃高师学报》,2013年第1期。

②徐剑雄:《论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的作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③周新城:《关于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化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