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凡事代替,阻碍孩子成长

2017-08-14程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编辑易可

科学生活 2017年7期
关键词:家务女儿家长

文/程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 编辑/易可

家长凡事代替,阻碍孩子成长

文/程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 编辑/易可

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一部《儿童权利公约》,讲到教育的目的时说:“教育是为了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既然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拥有发展全部体能智能的权利。如果家长溺爱孩子,凡事大包大揽,不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的权利吗?是否可以认为这是家长的一种自私行为?

家长溺爱、代替弊端多

据一项调查统计,超过一半(52.1%)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很重要,其他方面可以暂时放一放。最典型的就是处处为孩子大包大揽,对孩子有求必应,为孩子做决定。

白领陈女士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由于老公经常出差,陈女士也工作繁忙,时不时地还要加班加点;不过每次她若是事前知道加班,早上都会把饭菜做好,女儿放学回家只要把饭菜经微波炉加热后就可以吃了。但有一次下班前,领导例外又给她派出一件新任务,要求干完再回家。那天,她拖着累得发酸的腿,晚上十来点才跨进家门。女儿一见她进门,立马从电视机前蹦了起来,委屈地说:“妈妈,快做饭吧!我都快饿死了。”此时的女儿,已长得和妈妈差不多高了,妈妈心疼中略带责备地问女儿:“若是妈妈临时出差,必须去两三天方能回来,你也就这样干等着?”女儿听罢不语,妈妈又接着问:“楼下卖什么的没有?就不会拿钱买点吃的?饿肚子的滋味怪好受?”女儿小声地辩驳:“你从来也没让我干过嘛。”妈妈这时似乎认识到:过于溺爱孩子,做家长的把家务全都大包大揽,会把孩子惯成光吃不干、毫无生活技能的人。

有一篇报道,说某小学出于一年级新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的考虑,为培养孩子基本生活素养,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值日打扫卫生。本是为了让家长手把手教孩子打扫,不料很多家长由于溺爱孩子和为图节省时间,“身先士卒”地把活揽上身,最终家长与孩子一起值日的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一位学生的奶奶说:“我确实没教过孙子如何打扫房间,轮到我的那两次,都是直接进教室扫地、倒垃圾,之后就领着孩子回家了。”她也知道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但看着“还没拖把高”的孙子在教室里瞎折腾,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不如由自己代劳。

更极端的例子是几年前浦东机场汪某弑母事件。汪某留日五年,从没有打过工赚过一分钱,全靠母亲供养。但母亲每月7000元人民币的收入,还要四处举债,也难以支撑其在日本的全部开销。汪某竟怀恨在心,在机场一见面,就对前来接机的母亲狠心地捅了9刀……血的教训啊!在谴责之后,我们还需对这起案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正是家庭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才造成了这幕弑母悲剧。

孩子家务清单的启示

在我国,如果一个孩子能帮助父母做家务,那一定会被夸为孝顺。不过,在外国朋友看来,孩子做家务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或许是文化的差异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我们应该认识到,相比如今许多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宠溺、代替,导致那些已经成年的大学生都还没有自理能力,国外家庭教育的合理一面确实值得我们重视。

比如,美国大多数的孩子都有家务活清单。父母们认为,孩子参与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自己是家庭一员的感觉,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根据年龄大小,他们分别设计了适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家务活,9~24个月,自己扔尿布;2~4岁,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5~7岁,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8~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更重视学业的领域,认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业开端是幼儿园重要的任务,而美国的家庭则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美国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经验。竞争充满着美国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人人凭本事吃饭,没有人身依附,“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有何不同呢,似乎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是爬大的。

“千金难买幼时艰”的感慨

有人说如今进入了精细化喂养的时代,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设计都要周密,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每天怎么安排,等等。然而父母太能干,反而使孩子变得无能和脆弱。

香港富豪李嘉诚深知“千金难买幼时艰”的道理,从小就有意让孩子们远离富贵,自食其力,所以他的孩子个个事业有成。据介绍,比尔・盖茨从来不给孩子零用钱,任何一点的钱都要靠孩子自己去挣,他的孩子也最终成为受人尊敬的人,这就缘于父母正确的教育理念。

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多给孩子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在活动中逐渐顺应社会的发展。还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做什么事都让孩子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付出懂得回报,对帮助懂得感激,渐渐地,孩子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得到改变。

再次,不要给孩子提供过于优厚的物质条件,以免引发孩子盲目攀比、虚荣的心理。一些家境富裕的家庭,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无节制地给予满足。还有一些不富裕的家庭也同样“富养”孩子,自己勒紧裤腰带,对孩子有求必应,一味迁就,孩子衣服要穿名牌的,文具要买高档的。如果给于孩子无节制的安逸生活,优厚的物质条件,将使得孩子处处养尊处优,时时唯我独尊,不知父母的辛苦,失去前进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不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的道理,缺乏为生活而奋斗的情感体验,缺乏面对困难、挫折的意志和克服困难、挫折的毅力。

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矛盾、面对困难、面对社会,家长从小什么事都为他代劳,以后又怎么办呢?在“爱”的名义下,家长的大包大揽,实则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猜你喜欢

家务女儿家长
大三的女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家
一起做家务,一起建设一个真正的家
海的女儿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家长请吃药Ⅱ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