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事里的哲学

2017-08-13卞长生

农家参谋 2017年4期
关键词:锄地秋收农事

卞长生

父亲是农民,没进过学校,只识自己名字,汇票取款,不会签字,用戳儿代,口拙,讲不出什么成套道理,但对后代教育,却毫不懈怠。他把劳动中一些环节,应遵循的规则,言传身教,而这些易懂的规则里面,却蕴含了深奥的人生哲理。

锄地,是最为普通而重复的农事。那次,父子俩并拢锄地,父亲锄地的姿态,是标准的“前腿弓,后腿绷,一个劲地往前冲”。儿子刚锄了一段,就戳起锄杆,两手握住,立于垄间,歇息不动了。不久,父亲的身影,就远去恍惚了。父亲一垄地锄完,从地垄顶端折回来帮儿子,当两人碰头后,父亲并未责怪儿子,只说了句“不怕慢,就怕站”。慢,不是毛病,但是不肯坚持,老是停顿就会落后,这与寓言里的龟兔赛跑是一个道理。然而寓言中的东西,总是给人缥缈疏远的感觉,可父亲的话则直观鲜活,易于领悟。

秋收时,玉米成熟了,父子俩,背着竹背篼,掰玉米棒。每次把竹背篼添满,要走到地头,倒在玉米堆上,折回,再掰。有时儿子的背篼满了,懒得跑路,继续往里装,那光溜溜锥形的玉米棒子,就会顺背篼边沿“出溜”到地上,这样,一季的劳动成果,就會白白浪费掉。父亲走过来,依旧不批评,而是耐心地打比方:不要学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熊瞎子,是庄户人对熊的俗呼,熊不懂积累,对到手的成果随便丢掉,最终一无所获。父亲是在告诉儿子多与少的辩证关系。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成果,是靠一个一个积累起来的,忽视少,就永远不能多,到手的成果也得不到。就像不会过日子的月光族,不积累,有一分花一分,永远也过不成红火日子。

还是秋收,取下果实后,砍下秸秆,晾干,打捆,再扛到田野的小径上去,等待运回家。一捆秸秆因面积大,逆风行走时便十分困难,然而父亲扛得却很轻松。原来,父亲顺着风的方向转身九十度,侧身行进,扛在肩上的秫秸捆,与风在同一个方向顺行,阻力就小了。儿子也学着这样做。父亲肯定了儿子,说了句“不能顶风扛柴火”的话。想想也对,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了,就成功,逆行了,必失败。

父亲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农二代来讲,父亲的教诲,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农事诸多,处处皆学问,处处充满着哲理。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他们可以称为最有实践体味的哲学家。他们的睿智,蕴含在农活的点点滴滴里,字字珠玑,句句鲜活,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年轻人的心田里。

猜你喜欢

锄地秋收农事
潘海源
免费锄地
农事
秋收忙
插秧
家乡美
农夫考孙子
田野告诉你,秋收有多美
游果园
关心下一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