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世贞《读书后》史学观探微

2017-08-11刘春丽贾飞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王世贞

刘春丽+贾飞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王世贞与中晚明文学思想研究(16YJC75100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王世贞与吴中文学思想转型研究。

摘 要:王世贞作为史学大家享誉文坛,其独到的史学见解被后世所称赞。《读书后》是其晚年著作,也是其史学观的集中体现。在该书中,王世贞对前人进行评点,不仅体现其“元无人”的史学观,他还“以事论人”、“以智论人”,为后人认知历史提供了新的维度。

关键词:王世贞;史学观;《读书后》

作者简介:刘春丽(1998-),女,江苏泰州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论;贾飞(1986-),男,江西萍乡人,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2

出生于太仓王氏家族的王世贞(1526年-1590年),是中晚明时期的文坛盟主,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艺苑卮言》等书,王世贞还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史学巨匠,其史学著作主要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史料》、《嘉靖以来首辅传》、《读书后》等书。翻阅其书,纪昀曾感慨道:“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1]其中《读书后》是王世贞晚年之作,他对前人进行深入的评点,并对早年的相关思想进行反思和悔悟,深化了其“元无人”、“以事论人”和“以智论人”的史学主张。对《读书后》史学观的认知,不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王世贞的史学思想,还能为后人解读历史提供新的维度。

一、《读书后》概述

《读书后》一书为王世贞后人所整理,并非王世贞亲自整理,关于该书的基本情况,《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明确的记载,书中写到:“此书本止四卷,为世贞《四部稿》及《续稿》所未载,遂至散佚。其侄士骐得殘本於卖饧者,乃录而刊之,名曰《附集》。后吴江许恭又采《四部稿》中书后之文为一卷,《续稿》中读佛经之文为一卷、读道经之文为二卷,并为八卷,重刻之。而陈继儒为之序,称其如吕氏《读书记》、晁氏《读书志》。案晁公武《读书志》每书皆详其卷数撰人,以及源流本末。世贞此书则九十五篇之中,为跋尾者四十二,为史论者五十三。”[2]可见,《读书后》一书是王氏著作散佚后,他人重新辑补而成,共同组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读书后》八卷本。而且该书所长为史论,约占56%的比例,且四十二篇跋尾中,亦有史论特色,如卷一《读荀子》、《读管子》等文,不是简单的读《荀子》《管子》之文的读后感悟,而是对荀子、管子的评论,及其纠正他人对荀子、管子的理解,虽为一家之言,但颇有“正”史之意。

《读书后》中史的因素浓厚,这主要集中在前四卷,后四卷重点在于文学评论,此文暂不涉及。就前四卷而言,按时代分类,涉及的人物有:

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庄子、列子、墨子、尹文子、程婴、伍子胥、乐毅、司马穰苴、孙武、吕不韦、黄歇、蔡泽,共计12人;

两汉时期人物黄石公、项羽、范增、刘安、贾谊、齐悼惠王、司马相如、霍光、淮南厉王、张安世、扬雄、邓禹,共计12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诸葛亮、马谡、曹植、徐干、陆逊、羊祜、阮籍、周岂页、周处、谢安、谢玄、陶渊明、范粲、谢灵运、何胤,共计15人;

隋唐时期人物王通、李绩、常衮、李白、王维、杜甫、韩愈、柳宗元、王叔文、冯道,共计10人;

宋朝时期人物赵普、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世忠、赵鼎、赵松雪共10人;

明朝时期人物宋濂、方孝孺、李梦阳、李东阳、陈献章、王守仁、李攀龙、归有光,共计8人;

而八卷中并没有涉及有关元朝人物的评论,这和王世贞的诗文评论一致,在《艺苑卮言》中,王世贞认为“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3],即从诗文的发展角度而言,宋文还有可选之处,元朝却无文可选,亦即无人。因此,王世贞从史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宋有人,如有欧阳修、王安石等十人,这也无疑更加体现了“元无人”一说。

二、以事论人

受宋明理学封建道德说教的影响,很多历史学家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存在太多的价值评判,用道德来衡量历史人物,这难免存在“失真”“失实”,毕竟道德只是生活中的一面,不是全部。王世贞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则注重整体着眼,并且反对以成败论人,在他看来,历史并不完全是胜利者的炫耀史,他还重视以史料考辨,提倡历史主义,崇尚直书实录,以事论人而不以人之成败论人,追寻历史的“真实”。

大致从南宋以后,以至于明清,史学家们对伍子胥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负面评价占主流。在明人洪楩所著的《清平山堂话本》中记载:“北宋真宗曾驾临武庙,见陪祀七十二子中有伍子胥和赵云,有大臣奏说:‘伍子胥曾鞭主尸,赵云曾叱主母,此二人不堪入庙。真宗曰:‘此二人亦英杰也,可于门首享祭。”[4]于是二人至今在武庙为把门将。南宋时期,贬低斥责伍子胥是在冤杀民族英雄岳飞之后的政治需要。明清之际,封建社会逐渐没落,对民众思想的禁锢进一步加强,像伍子胥这样掘主墓鞭主尸的人,被视为不忠的典范,为时人所诟病。然而,王世贞却对伍子胥持肯定的态度,在《书伍子胥传后》中开篇就说到,“伍子胥,勇烈徇志丈夫也。谓之尽孔子之道则不可,谓之悖孔子之道亦不可。”[5]认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伍子胥掘墓鞭尸是孝的体现,所以不违背孔子的道义。并且伍子胥多次劝说吴王夫差杀越王勾践,无愧于司马迁对其的评价。王世贞的这一看法,挣脱了宋明理学的束缚,没有一味强调“忠”而去误读历史人物,更多关注人物的生平事迹。

另外,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一直对冯道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在宋明道学家眼里,冯道更是不忠的典范,为人指责。但是王世贞在《读书后》中却有别于宋儒史学家的新看法,“冯道,一椎鲁士尔。历相十余君而不死,此何故哉?遇治则入,遇乱则出。如则为相,出则为巨藩,位三公,爵真王,而卒以令终。彼非能行贿免也,非阿谀取容也,又非有布衣之故也。彼善得老庄之术而善用之。夫不忮,不畏,不名,不术,推分,任真,此六者,庄老之所贵也,而夫子之所谓似而恶,其为乡愿也。”[6]认为冯道能够辅佐十几位君王而不被处死,靠的不是贿赂和阿谀奉承,而是靠其遇治则入,遇乱则出的谋略和善用庄老之贵的大智慧。“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为之臣子者亦何其不幸也?诸方之僭窃无论成败。为唐而遇朱温一死也,为温而遇友珪一死也,为友真而遇存朂一死也,为存朂而遇嗣源一死也……”借五代时众多臣子悲惨的结局来衬托出冯道的智慧。

再如乐毅,苏轼认为“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败”[7],认为乐毅是失败的。但是王世贞却认为乐毅“彼非独仁人也,而又且智。”认为苏轼“愚以为苏子之论事势审矣,独未能析乐毅也。”“若苏子者,真所谓以成败论者也。”不仅分析了当时乐毅失败的原因,还指出“孔明三代才也,何以自比毅而人独未之许也?”借孔明的仁智来正面烘托出乐毅的“非独仁人也,而又且智。”

王世贞“以事论不以人论”这一观点不仅在《读书后》中得以展现,在《史论二十首》里也有体现。如前人曾形容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对陶侃持有极高的评价。但王世贞却认为“纂史者略节其善而称之”,在肯定陶侃的同时指出其“劝王忠嗣之行赂,与激史思明之叛”的过失,从而中肯的指出“吾尝谓是二公者,称名将可也,称贤臣不可也”。[8]

三、以智论人

王世贞早年追求功名,力求做到立功和立言以达不朽,但是家难后,王世贞遭受了沉痛的打击,“所谓欲哭则不敢,欲泣则近于妇人,以故不得不托之辞”[9],“窃效微规古人业,鲜两至名成,在专不朽之业,唯此一举,可以自力,其他大半由天、由人”[10],以致王世贞后期致力于立言,并且拜昙阳子为师,求自我解脱。王世贞后期与庄子的生命精神极为相近,并且认同庄子的观点,肯定庄子的大智。这种人生态度的转变,在其史论中也得以流露,因此王世贞在史论之时,以智论人,是其另一特点,这种智,不仅包含儒家之智,还有道家之智,从而得出一些与宋儒不同的结论。

如在唐高宗易后时犹豫不决,便决定询问李绩,然而李绩并没有直接制止,而是说“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11],以致让武则天成功当上皇后,改朝换代。因此宋明理学家们痛斥李绩“一言丧邦,罪不容诛,得死牖下幸矣”[12],但是王世贞认为不能将所有的罪过都怪罪到李绩一人身上,认为李绩是“智有余者”,当时唐高宗让武则天当皇后的心意已决,“谏必不行,不行则祸随之”,李绩不过是顺水推舟,顺了唐高宗的心意而已,李绩之智,乃存我之大智。单独从李绩所处的立场去看待,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而不是后人的谩骂。

再如宋儒认为羊祜是位仁人,他曾委婉地拒绝了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为政期间,力主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王世贞在《书羊祜传后》中说道“吾以为叔子智者也,得老氏之精而用者也”,认为羊祜不仅是仁人,更是智者。而这种智是老庄之大智,是休养生息之治,汉初就是实行老庄的无为而治,才迅速地从战乱中走出来,国力得以恢复和强盛。

还有前文所提及的冯道,王世贞也从智的角度对其评论,言及冯道“彼非能行贿免也,非阿谀取容也,又非有布衣之故也。彼善得老庄之术而善用之”[13],即认为冯道是一个善得老庄之术而善用之的智者。这种智,是在困顿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氣节之大智,亦是老庄所津津乐道的。

在王世贞的《史论二十首》中,亦有相关之论,如王世贞对季札的评价:“余每读宋人语,谓季札之才近伯夷,未尝不为之失笑也。季札而似伯夷,谁不知者!季札,盖智人也,得老氏之精而用之。”[14]季札曾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种于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被后世称赞。

因此,逃避或回避并不是懦弱的体现,先保存自我才是大的智慧,值得肯定。王世贞是用智慧来解读历史人物,尽量回归到历史的发生情境之中,尤其推崇老氏之智,从而解读出历史人物的真实心态,而不是一味地影从他人言论,过多地考虑历史行为所带来的历史影响,以对人物进行全盘否定。

由上可知,王世贞在《读书后》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元无人”、“以事论人”和“以智论人”的主张。其评判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能历史地看问题,很少受伦理道德的束缚,历史研究色彩要更强一点。他的目标不在于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进行详尽的历史分析,提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看法。这样的史论态度和独特的视角,值得我们学习。

注释:

[1]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第172卷,中华书局,2003年,第1508页。

[2]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第172卷,中华书局,2003年,第1508-1509页。

[3]王世贞:《艺苑卮言》,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4]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明刻本。

[5]王世贞:《读书后》,明刻本。

[6]王世贞:《读书后》,明刻本。

[7]王世贞:《读书后》,明刻本。

[8]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十《史论二十首》,明刻本。

[9]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巻七十一《幽忧集序》,明刻本。

[10]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巻一百二十四《刘子成》,明刻本。

[11]王世贞:《读书后》,明刻本。

[12]解缙:《永乐大典》残卷之《宋李复序涌水文集·题李绩绘像》,中华书局,2012年。

[13]王世贞:《读书后》,明刻本。

[14]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十《史论二十首》,明刻本。

猜你喜欢

王世贞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学交游
明代复古诗学与家族之关系——以王世贞家族为考察中心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在朝鲜朝文坛的传播与影响
“伪画致祸”
张佳胤王世贞交游述略
王世贞文学观中的格调与情采
窥秘明代王世贞的书画鉴藏世界
恨屋不及乌
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王世贞著作目录表》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