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军用武器标本2

2017-08-11陈传生

轻兵器 2017年15期
关键词:印第安人枪管枪支

陈传生

本文上期主要呈现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北军步枪、北军卡宾枪、南军步枪、南军卡宾枪等军用武器,本期则展示受损变形的武器、士兵个性化武器、印第安人战争武器、步枪进化过程中的标志性武器——

受损变形的武器

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博物馆的武器藏品并非全都完好无损,一些品相不佳甚至严重受损变形的武器也在其收藏范围。武器出现严重变形,有的是测试过程中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出自意外的事故。这些武器,对于枪械设计制造人员来说,具有专业研究价值,是他们格外感兴趣的特殊标本;对于普通参观者来说,则是极具观赏性的趣味性展品。博物馆在“Mishaps”(小意外)大字标题下,展出了6支受损变形的枪支。展品说明文字很是风趣:大自然与其他意外事故有时会嘲弄人们最严肃的努力,任性地将武器变成了随意搓揉的玩具。

受损变形的武器南方军队士兵使用的滑膛槍,被雷电击中导致枪管和刺刀变形;斯普林菲尔德M1861步枪,枪管被炮弹击中变形;恩菲尔德M1853步枪,枪托遭老鼠啃噬;为3支前装枪,被枪炮弹击中,枪管破损变形,枪弹仍卡在枪管里

一位南部邦联军队的哨兵在雨夜中巡逻,使用的滑膛枪被雷电击中,枪支前端的护手、推弹杆、枪管箍等都不见了踪影,枪管和刺刀也瞬间被改变成了“开塞钻”的形状,但弹膛里的弹药却并未引爆,哨兵也安然无恙,只是一只鞋子鞋底被烧毁了。这简直就是奇迹!这支步枪从战场回收后被兵工厂精心保存下来,1981年1月27日,博物馆在编写展品目录时将这支枪进行了拆解,从弹膛里取出了1枚威廉姆斯III型(Williams III)纸壳枪弹,确认这支步枪是北方军队订购的合同步枪,刺刀是南方里士满兵工厂制造的。

一支从南北战争战场带回来的斯普林菲尔德M1861步枪,枪管前端被炮弹击中后高高翘起,如同张开的大嘴一样。另外3支被枪炮弹击中的前装枪,枪管前端破损变形,枪弹仍然卡在枪管里没有取出,使用这些武器的士兵很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对这些武器样本,美国国防部在1915年还曾考虑将它们放到国防部长的办公室里永久展示。

美国内战中,武器被枪弹击中的现象并不罕见,军人在战斗中死里逃生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博物馆收集的历史资料记录了许许多多战场上发生的真实而离奇的故事。美国内战造成了75万军人死亡,战场上每一位军人每时每刻无不面对着死神的威胁,当战争结束时所有活下来的人都是幸运的。这组展品的策展人威廉姆 E.梅斯(William E. Meuse)介绍说:当时士兵在写给亲人的家信中,经常使用一句流行的童话语言——“今天我遇到了大象”(意思是遇到了死神),战士们肯定遇到了大象,但可能做梦也没想到会被踩得那么重!

展品中还有一支战争结束后和平环境下意外受损变形的武器,这是一支英国伯明翰兵工厂制造的恩菲尔德M1853步枪,在战争结束后被使用它的士兵带回家放在仓库里存放,枪托长期受潮并遭老鼠啃噬,留下了块块瘢痕。它告诉人们,当战争结束后,曾经在战场上须臾不离身的武器也像其他闲置的生活用品一样,不再受到主人的器重。

士兵个性化武器

按照军队纪律规定,士兵装备使用的武器属于国家资产,不得擅自改动和装饰。但是南北战争时期的步兵,与其他经历所有战争中的士兵一样,无视这种规定的现象并非鲜见。博物馆展出了两组“个性化武器”(Personalized Weapons),这些武器被使用它的士兵在上面雕刻了一些文字和图案,其内容多为个人姓名、参加的战斗以及军旗徽章等,表现的是士兵的个人情感和战争经历。博物馆将这些普通士兵使用过的武器,如同“名人名枪”一样珍藏下来并逐一考证,使之成为研究美国内战和军用武器历史的特殊标本。

一支斯普林菲尔德M1842火帽击发式滑膛枪,枪托上带有士兵雕刻的铭文“H.F./Co.H / 33rd Regt./N.Y.S. VOLLS”(纽约州志愿者步兵第33团H连H.F),铭文中的“H.F”是士兵姓名的缩写,其使用的这种步枪是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1853年制造的最后一款0.69英寸口径滑膛步枪,总共生产了17.2万支,在1861年内战开始的时候,大约有16.7万支在北方军队列装,到1864年虽有一半仍在使用,但在战争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从1863年开始,滑膛步枪便逐步被先进的线膛步枪取代,到1865年,战场上已经见不到滑膛步枪的踪影了。

士兵个性化武器,背景图片“杰克逊营事件”M1842火帽击发式滑膛枪,枪托上有士兵雕刻的铭文;英国M1853前装线膛枪,枪托右侧刻有这名士兵的姓名、籍贯、从军简历等铭文;M1861前装线膛枪,刻有与“杰克逊营事件”相关的铭文;M1861前装线膛枪

一支1862年英国伯明翰兵工厂制造的恩菲尔德M1853步枪,是北方军队士兵詹姆斯·麦康奈尔使用的武器,枪托右侧错落有致地雕刻了四行文字“J.S. Mcconnell. Co. A. 15th Ky. Inf./Perry Ville. Stone River. Chicamauga/And Shermans Campaign/To Atlanta.(肯塔基州第15步兵团A连J·S·麦康奈尔/佩里维尔,石头河,奇克莫加及谢尔曼战役,去亚特兰大) ”,这些文字是这名士兵的姓名、籍贯、从军经历的简述。根据这段“铭文”,博物馆进一步搜集了詹姆斯·麦康奈尔的详细资料。其1844年6月9日出生于肯塔基州谢尔比县克莱村,南北战争前的职业是农夫和制造马车的木匠,1862年5月20日在范布伦营应征入伍,成为肯塔基州志愿军步兵团A连士兵,1862年12月24日被任命为下士,1863年5月5日晋升为中士,1864年12月27日转到肯塔基州第二骑兵团D连,先后经历了肯塔基州佩里维尔、田纳西州石头河、田纳西州贺瑞斯山凹、田纳西州艾尔克河、乔治亚州奇克莫加以及亚特兰大等一系列战斗和战役。部队长官在其退役证明文件中的评语充满了溢美之词:“詹姆斯·麦康奈尔作为一名士兵,性格与风度是一流的,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胆识与勇气是毫无置疑的,在每个方面都证明他是一名真正优秀的士兵。”退役后,他于1871年1月2日结婚,育有9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出生于1871年,最小的出生于1892年。詹姆斯·麦康奈尔于1915年7月3日去世。

一支从战场回收的M1861前装线膛枪,枪托上雕刻有很长一段文字:“The Avenger of EMMEY. SUMMERS. Who was murdered, by The Hessians in St.Louis. May 10,61 CSA”(1861年5月10日艾梅·萨默斯在圣路易斯被黑森州人杀害,复仇者CSA)。雕刻的文字使用红蜡灌封,呈血红色。与枪一同回收的还有放在枪里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Yanks, Tremble!”(北方佬,颤抖吧!)。据考证,“黑森州人”指的是北方军队中的德裔军人,铭文反映的内容是1861年5月10日发生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杰克逊营事件”(也称“圣路易斯骚乱”或“圣路易斯惨案”),枪支展品后面衬托的一幅木刻版画便是对这起事件场景的描绘。当时南北战争刚刚开始,密苏里州虽然没有脱离联邦,但州长克莱夫·福克斯杰克逊却在暗地里加紧进行分离活动,他组建了一支反联邦政府的民兵武装组织在圣路易斯的杰克逊营地集结训练,密谋夺取位于圣路易斯的联邦军火库中的武器,为脱离联邦做准备。这座军火库存储了近4万支步枪,是南方蓄奴州中最大的军火库。军火库新任指挥官纳撒尼尔·里昂上校及时洞察到这一动向,指挥部队采取果断行动解除了杰克逊营民兵武装,对方没有采取任何反抗行动。当他们押解俘虏返回圣路易斯城准备遣散时,部队中的德裔士兵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进而引发骚乱,28名平民在这次事件中遭枪击丧生,70余人受伤。博物馆收集的资料证实,死者中确有一名叫艾梅·萨默斯(Emmey Summers)的人,“复仇者CSA”显然是在事件发生后加入南军的一名士兵。另外,“杰克逊营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圣路易斯军火库指挥官纳撒尼尔·里昂在事件发生后晋升为准将,同年8月在威尔逊溪战役中阵亡,成为内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北军将领。

一支南军士兵使用的步枪,是里士满兵工厂1863年制造的,机匣左侧镶嵌了一个金属标牌,上面铭刻的手写体文字“W.R. Smith”(W.R.史密斯)是一名士兵的姓名,字体飘逸潇洒,如同商标一样制作得十分精细,看得出这名士兵对他的这支步枪非常珍爱。另外,枪上的检验标记还显示,这支步枪在投入战场后曾两度返回兵工厂进行维修,更换的一些零部件都是从其他破损武器上拆卸下来的。据博物馆的资料记载,战争开始后南军较之北方军队,武器来源严重匮乏,战场上所有破损的武器都会被收集起来送回兵工厂维修处置,里士满兵工厂作为南方第一兵工厂生产能力远不及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他们制造的步枪许多零部件都是从战场带回来的破损枪支上拆卸下来的,从1861年10月~1865年1月,里士满兵工厂修复的武器共计37800余件,与新造的武器数量相当。

一支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制造的M861前装线膛枪,在枪管上可以看到一个五星戳记,这是里士满兵工厂的验证标记,表明它是南军在战场上获得的破损枪支并重新做了翻新处理。枪托左侧被使用者雕刻了3行文字:“Green Briar. Buffalo Mountain/Shilo Cornith Murfreesdro. Chickamauga/Lookout Mountain. Mission Ridge.”(格林泊里,布法罗山/希洛克林斯默弗里斯波洛,使命岭),这一大串文字均为地名,是内战初期曾发生激烈战斗的战场,当时南军占有很大的军事优势,北方军队连遭失败,损失惨重。使用的这支步枪来自印第安纳州的一名年轻士兵,这位士兵入伍3个月中便经历了数次激烈战斗,均取得了引为自豪的胜利。罗伯特·约翰逊在《篝火和战场》一书中就有对布法罗山战斗过程的描述。

士兵个性化武器里士满前装线膛枪,机匣左侧镶嵌有一个金属标牌,上面刻有手写体士兵姓名;M1861前装线膛枪;M1861前装线膛枪,枪托左侧刻有3行文字,均为内战初期发生激烈战斗的地名;夏普斯M1863步枪,一名南军士兵在战争结束后,将其带回家乡,并改装成运动步枪;刺刀,一名南军士兵在上面刻有文字

一支0.52英寸口径的夏普斯M1863步枪,是一名南军士兵在战争结束后带回家的武器,它反映了美国内战结束时令人感动的一段历史。1865年4月,南军统帅罗伯特·李将军看到南方邦联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再打下去只能徒增将士的伤亡和民众的苦难,遂被迫做出了投降的决定。在签署投降书的时候,北军司令尤利西斯·格兰特将军并未以胜利者自居,他认为这场美国同胞间的自相残杀完全是一场悲剧,胜利并不值得炫耀,况且李将军是他在西点军校时的恩师,对李将军的人格和军事才能也充满崇敬之情,因此给予了李将军及他所率领的军队最宽松的条件,允许所有南军官兵保留随身武器,并提供充足的口粮,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安全返回家乡开始新生活。展出的这支夏普斯M1863步枪便是这段历史的一个典型例证,这名士兵带着这支当时最为先进的步枪返回家乡后,将它改装成了打猎、打靶使用的运动步枪,同时还精心进行了一番装饰,枪的瞄具被改成了十字准星和觇孔式照门,枪托上使用白银和珍珠母镶嵌了47个装饰物,这些装饰物表现的是南部邦联军队的番号和徽章图案,俨然成为别具一格的枪械藝术品,同时也是南北战争历史的见证。

士兵个性化武器上的铭刻多数出现在枪托等木质部件上,也有一份铭刻出现在刺刀上:“U.S.BAYONET”(美国刺刀),这种在钢材上的雕刻比在木质材料上雕刻难度要大得多。很显然,在残酷的战争中,这位充满乐观精神的南军士兵是在刻意显示自己的钢雕工艺。

印第安人战争武器

枪支的出现改变了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生活形态,他们搁置了原有的长矛弓箭,转而使用具有更远射程的枪械。美国早期生产的较小口径的肯塔基长步枪,适宜在东部森林中狩猎,那里林木繁茂,狩猎大都步行,猎取的也是较小的猎物。而在地域广袤的中西部平原和沼泽地带,狩猎者基本上是骑在马背上行走,猎取野牛、灰熊等大型猎物,使用长枪管的步枪非常碍事,因此印第安人使用的步枪一般都被缩短到711~965mm的长度,枪的口径也增加到0.50~0.60英寸之间,填装火药在6.5g以上,有的达到13.9g,使之具有更强大的威力,护手有的是延伸到枪口处,也有的是只有一半的长度,但无论哪种版式都必须厚重结实,不至于从马背上摔落时受损,不少枪的质量达5.4~6.8kg或更重一些,先前步枪上的那些黄铜和银质镶嵌装饰也被简单地铁质装饰取代,以降低制造成本。

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洲以后,与印第安族群发生了一系列武装冲突。这些冲突在美国建国之前即已开始,直到1890年代才告结束,时间跨度超过150年,这使得印第安人原本用于狩猎谋生的枪支也成为战争武器。印第安人的武器来源和种类很多,有的是从武器贸易商手中购买的,也有的是从与欧洲移民的冲突中缴获的,从最初的燧发式滑膛枪到火帽击发式前装线膛枪,再到后来的后膛装填枪以至连发发射的线膛枪,各种型式枪都有。不过,印第安人的武器一般都带有鲜明特征,不管是什么枪一旦被印地安人拥有,枪上便增加了带有印第安土著文化的独特装饰。

印第安人使用的武器在很多时候也被统称为“平原步枪”(Plains Rifles),所谓“平原步枪”原本指的是1820~1860年代为西部探险者和毛皮贸易商研制的一种短步枪,最早制造这种步枪的是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武器制造商塞缪尔·霍肯(Samuel Hawken)兄弟,因此也被称为“霍肯步枪”,这种步枪出现后很快便成为印第安人武器的首选,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夏普斯和温彻斯特步枪等先进武器取代。博物馆的一个展柜在“平原枪支”的标题下展出了11支长枪,根据博物馆早期记录,这些枪支都是“与敌对的印第安人作战中缴获的”。

第一支枪是英国哈德森湾公司经销的“西北贸易枪支”,“西北贸易枪支”是“平原步枪”中的一个大的分类。19世纪初,正值美国急于向西扩张领土之时,英国为防止美国进一步向北面的加拿大英属殖民地扩张,便试图在加拿大和美国之间建立一个印第安人缓冲区,借助印第安部落联盟的力量来对付美国军队,于是向印第安部落联盟大量提供武器弹药,使之成为美国军队的对手。这些武器大多是在英国本土制造的,通过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商销售给印第安人,因此被统称为西北贸易枪支。展出的这支步枪属于最普通的西北贸易武器,也是西北贸易枪支的优秀范例:其为0.60英寸口径,全枪质量2.5kg,采用737mm短枪管,侧板上雕刻有蛇形图案,燧发式点火机制,扳机护圈超大。以上这些特征,都是根据印地安人的需要设计制作的。这支步枪的闭锁块和枪管上还带有哈德森湾公司(Hudsons Bay)的“墓石狐狸”(Tombstone Fox)商标,表明系该公司经销的武器。哈德森湾公司位于加拿大东北部海湾地区,是英国人在1670年建立的一家颇具实力的大型海外贸易公司,主要从事毛皮交易。

第二支枪是从欧洲移民手中获得的经过改装的枪支,0.67英寸口径,火帽击发式机构,枪管上带有“保护得克萨斯德国移民社区”的德文铭记,配装美军步枪扳机、护圈及枪托底板,很显然,是一支使用不同枪支零部件拼凑改装的步枪,原本带膛线的枪管被磨掉膛线而成了滑膛枪管。

第三支枪是后装单发步枪,0.44英寸口径,枪管带有膛线,枪托上带有印第安饰钉,枪的制造者无从考究,博物馆最原始档案记载它是在印地安人战争中 “从野人手中缴获的”。

第四~六支枪被称为莱曼步枪,口径有0.56英寸、0.54英寸。该枪由制造商亨利E.莱曼(Henry E. Leman)的名字得名。亨利E.莱曼1828~1831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武器制造商梅尔乔尔·福特尼公司学徒,1831~1834年与乔治·特里恩(George Tryon)合伙经营一家武器制造公司,1837年在兰开斯特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参与西北贸易向印第安人销售武器,到1860年代莱曼公司已成为印第安武器的主要供货商。展出的3支步枪是莱曼步枪的3种不同版本,它们都是美国军队1870年代在印地安战争中缴获的。

第七支枪是乔斯林步枪(Joslyn Rifle),0.52英寸口径,为后装单发步枪,由康涅狄格州斯通宁顿的乔斯林枪械公司(Joslyn Firearms Co.)生产,总共制造了大约16500支。这支枪的枪机和木质枪托磨损严重,枪管箍缺失,显示出在西部被过度使用的结果。

第八支枪是改装的M1868活门式卡宾枪,0.50英寸-70口径,被重新安装了手工制造的扳机护圈,枪机上的标识被磨去,不过弹膛上的铭文还在,枪托底端的金属护板被拆除,枪支使用磨损严重。据博物馆档案记载,这支带有印第安人标记的卡宾枪,是印第安勇士在著名的小巨角河战役中使用的武器。小巨角河战役(Battle of Little Big Horn)发生在1876年6月25日,美军和北美势力最庞大的苏族印第安人部落在蒙大拿州小巨角河附近展开激战,印第安联盟酋长成功地将美军引进圈套,印第安人军队一举歼灭了乔治·阿姆斯壮·卡斯特将军率领的美国历史上富有盛名的第1骑兵师第7骑兵团,此战是印第安战争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也是印第安人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博物馆曾将这支步枪拿到小巨角河战争遗址,在纪念石碑前拍摄了一张照片。

第九支枪是改装的M1866活门式步枪,0.50英寸-70口径,这支枪原本是M1863前装线膛枪改装的M1866活门式步枪,在成为印第安人的武器后,被缩短至卡宾枪的长度,还安装了角质照门和铜质准星,枪托上曾经用钉针装饰。

第十支枪是用标准的活门式卡宾枪改装的,0.45英寸-70口径,枪管与枪板上的铁箍被更换为带有印第安人装饰的箍圈,因过度使用,枪支部件磨损严重。据博物馆历史档案记载,曾经在小巨角河战役中击毙美军指挥官卡斯特的印第安苏族部落于1880年在蒙大拿州Camp Poplar河向J·欧吉斯(J.Olges)上校率领的第五步兵团缴械投降,这支卡宾枪是当时缴获的武器之一。

第十一支枪,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1893年制造的温彻斯特M1873卡宾枪,这款枪是温彻斯特连发步枪中最为著名的产品,标准的杠杆枪机,12发管状弹仓供弹,0.38英寸-40口径,其生产年限超过50年,产量多达72万支。展出的这支卡賓枪枪托上带有印第安人镶嵌的金属饰钉,是印第安人在战争中使用的最先进的武器。

枪械进化过程中的

标志性武器

博物馆在“枪支的进化”专栏中,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武器标本表现枪支发展演变的历史,展品包括火绳枪、簧轮枪、燧发枪、火帽击发步枪及各种现代步枪和自动武器。早期的步枪多来自于欧洲,在18世纪以前美国制造的武器基本上都是仿制品,自行研发生产武器是从19世纪初起步的,在19世纪中期美国进入了枪支大试验大发展的年代,大大小小的私人武器制造商和各式各样的专利武器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竟相问世。在此后的美国步枪研发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代表技术发展进步的标志性专利武器。

M1841密西西比步枪(Mississippi Rifle)是康州纽黑文惠特尼公司为美军制造的第一支火帽击发式步枪,标志美国步枪从燧发枪时代进入火帽击发步枪时代。

梅里尔卡宾枪是早期后膛装填步枪的一个范例,使用发射黑火药的纸壳枪弹;伯恩赛德卡宾枪是后膛装填步枪最早使用金属弹壳枪弹的一个样本,不过火帽与枪弹分离,使用时需要分别装填;雷明顿枪机下转式(Rolling Block)步枪,其发射金属弹壳枪弹,成为早期步枪的成功范例,其独特的闭锁机制也令人称道。

昵称“黄色男孩”的温彻斯特M1866步枪,是弹匣供弹、连发武器的典范,不再需要每打一发枪弹都要重新装填,大大提高了射速。

进入20世纪后诞生的M1卡宾枪是半自动武器的代表,在二战和朝鲜战场上广泛应用;昵称“芝加哥打字机”的汤姆逊冲锋枪,配用20发、30发弹匣或50发、100发弹鼓,是一战后美国研发的第一种发射手枪弹的轻型全自动武器。

槍支的演变与弹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枪弹进化除了性能提升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缩减了种类,增强了通用性。博物馆在“二战美国轻武器”专栏中,展出了0.30英寸口径M1步枪、0.30英寸口径M1卡宾枪、0.30英寸口径勃朗宁M1918A2自动步枪、0.30英寸口径约翰逊M1941半自动步枪,0.45英寸口径M3A1冲锋枪、0.45英寸口径M1911A1自动手枪。该组展品说明文字着重强调,二战中美国轻武器的突出变化是枪弹种类缩减到最低限度。南北战争时期,两方军队尤其是南方军队遇到的最突出问题是枪弹供给问题,枪弹各式各样多达上百种,口径就有十多种。到二战时,美国轻武器只保留了3种口径。即使这样,将不同的枪弹及时补给,仍然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使问题的复杂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即美国还为同盟国军队制造其他规格武器与枪弹,这样的困扰导致在战后美国与所有同盟国达成一致,实行轻武器枪弹标准化。

编辑/刘兰芳

猜你喜欢

印第安人枪管枪支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巴西成为全球因枪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枪支共享”
澳大利亚民众上缴逾5.7万支非法持有枪支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生活
大口径机枪枪管失效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