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习作的灵魂

2017-08-10李碧寒�オ�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8期
关键词:捕捉深化积蓄

李碧寒�オ�

[摘要]习作的灵魂在于动情点的捕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情点,抓住突发事件捕捉动情点,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习作才能有情表达;而追思动情的前因后果,品味动情细节,习作表达才能生动感人;多阅读、多写日记积蓄动情点,才能为学生的有情表达奠定基础。

[关键词]习作教学;动情点;捕捉;深化;积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1502

小学生习作缺乏真情,情感空洞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缺乏情感体验占主因。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情动则辞难发。”可见这“情动”起着关键作用。叶圣陶老先生在 《作文论》 中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 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作为教师,就是要开启学生这“情感的核”,启动作文的支点——动情点。

一、引导捕捉动情点

人的悲喜大多是由环境中的人、事、物所引起的,特别是某种强烈的情感的爆发,往往有其特定的“触发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或创造这个情感的“触发媒”,诱发学生的情感。

1.创设情境激发动情点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浓烈的氛围能把学生带入事件情境中,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办法创设与习作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如笔者在执教《的亲情故事场景》习作课时,课堂伊始便以歌曲《父子》的视频出现,优美的旋律、父子之间感人的故事、父子之间互助的唯美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故事中,学生内心的感动开始发酵,记忆被唤醒。笔者乘机让他们讲观后感,讲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故事,学生分外活跃。但是,笔者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再次创设情境,用多媒体播放亲情照片,笔者在优美的音乐中以深情的口吻简单讲述自己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笔者乘机让学生接过手中的话筒,讲述自己的故事,学生激情满怀,讲得特别感人。之后再组织他们写作文,许多学生写得生动、感人,这样的作文真可谓“情动而辞发”。

2.在突发事件中捕捉动情点

习作教学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要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抓住学生兴趣高涨的特别时机,引导他们写作,这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次台风雨过后,笔者带着学生清理学校外面的一条水沟,正当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时,突然一辆小轿车快速从路中一大摊水的地方冲过来,许多学生被溅得满身是水。一会儿,那轿车陷在前面的泥坑里,开不了了。后面被堵着的车上的人下车帮着推,很多男同学也跑过去帮忙,终于把车给推出了泥坑。劳动完了,大家还议论纷纷,显得很兴奋。于是,笔者顺势请学生们来讲这次经历,他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着自己被喷了满身水的尴尬,有的批评那位年轻人开车太冲,有的赞扬帮忙推车的人……总之,气氛空前热烈。笔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话题,而是让学生通过回忆进行追补观察,问:“自己所讲的话题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个或几个画面?”学生在回忆中加深印象,因为是亲身经历,而且情感被激发了出来,所以写起作文来也就有了真情实感。

二、引导深化动情点

1.追思动情的前因后果

学生的身边很少会发生轰轰烈烈的大事,大多是平凡小事,被感动的有时是一个温柔的眼神,有时是一个关怀的动作。这样的一个小细节往往只是一个画面,并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多少痕迹。作为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触动的时刻,把这个画面留住,把一个动情的细节演绎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呢?叶圣陶说:“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缘由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的写出来,这就抒写了感情了。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虽然不曾接触过那些事物,发生那样变化,可是由文章的媒介,却像接触过了,发生过了,结果自然来了感动。”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当学生感到被触动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及时追思引发自己情感的前因后果,并把前因后果写清楚,那么感人的画面就成了有来龙去脉的具体生动的事件了。

2.品味动情细节

一件事或一个生活场景都是一个过程,如一部影片,有其连续性,而特别触动自己的往往是其中的一至两个镜头。这是学生情感的触发点,同时也是让学生感动、愤怒、百感交集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动情细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经过一番回味,情感才能由主观的感触转化为客观的观照对象,经思想的沉淀与润色,依稀隐约不可捉摸的情感才能转化为具体生动、有形态、有质感的画面。诗歌的创作同样适应于作文,习作观察中,引导学生在情感生发处反复回味、琢磨,让情感在这个地方不断地发酵,并展开想象、联想,把它细腻地描写出来,这种方法可称为“品味描写法”。品味描写法的训练是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开始训练时,笔者捕捉现场镜头,比如感恩演讲时,把同学与父母相拥痛哭的精彩镜头拍下来,让学生反复观察,从神态、动作、声音或语言等,追思自己情感产生的缘由、琢磨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梳理事情經过,再把它写下来。

经常训练,学生对生活中感触深刻的事、物、景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步加深。比如,有个学生在写大雨时,妈妈载着他并把雨衣给了他,自己却被雨淋湿了。感受着这一幕,他的情感迸发得非常强烈,他这样写道:“大雨疯狂地、不遗余力地肆虐着妈妈,雨水从她头上、脸上如小溪般地流下来,我的心里好像也下起了暴风雨,时而‘啪哒啪哒地打着,时而如汹涌的波涛在翻滚,我好想忍受大雨、忍受寒冷的是我,而不是为我日夜操劳的妈妈。”雨中载孩子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这个学生经过情感的发酵,细节描写变得情感浓烈,感人肺腑。

三、引导积蓄动情点

1.在课外阅读中培植动情点

心理学表明:阅读过程就是在环境中获得、加工、贮存、使有的过程。阅读名著,其实就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将获得的信息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消化加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思想,并在文学的熏陶下培养敏锐的“触觉”的过程。所谓“伤春悲秋”,正是“触觉”,即丰富而敏锐的情感在触到生活中的“境”后所引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这种“伤春悲秋”的情怀。俄罗斯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这就开始了书的影响。”由此可见,阅读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古人云:“厚积而薄发。”这里的“积”,积蓄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积蓄动情源的过程。

2.在写日记中积蓄动情点

阅读引发的感怀、自然引发的叹兴、生活百事所引起的悲喜,我们要引导学生趁机把它写下来,让其动情点发酵。坚持写日记,就是储备动情点的基础工程。情有所发,笔有所动,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作文基本功,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习作素材,养成了良好的写日记习惯,使学生对生活和阅读的感触更敏锐,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善于捕捉时机,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有情的世界中感受生活、抒写生活,那么作文教学必能绽放绚丽的花朵。

(责编刘宇帆)

猜你喜欢

捕捉深化积蓄
各地妇联网课亮点纷呈 为复工复产积蓄力量
产业蝶变:积蓄由大到强的新动能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