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白山露水河地区银杏大蚕蛾生活史及习性的初步研究

2017-08-10刘卫胜杨伟程孙立慧王超杨广生姜斯琪朱慧

林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蚕蛾生活史习性

刘卫胜 杨伟程 孙立慧 王超 杨广生 姜斯琪 朱慧

(1.露水河林业局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吉林露水河 134506;2.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长白山露水河地区银杏大蚕蛾生活史及习性的初步研究

刘卫胜1杨伟程1孙立慧1王超1杨广生1姜斯琪2朱慧2

(1.露水河林业局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吉林露水河 134506;2.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通过对银杏大蚕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的观察得出:长白山露水河地区银杏大蚕蛾1年发生1代,以卵在核桃楸树干上的树皮裂缝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卵开始孵化,幼虫大多为6龄,幼虫期约为60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进入暴食期,7月中下旬开始在灌木丛上结茧化蛹,9月羽化成虫,中下旬产卵越冬。

银杏大蚕蛾;生活史;生活习性;生物防治

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属于鳞翅目,大蚕蛾科,胡桃大蚕蛾属,又名核桃楸大蚕蛾,主要以幼虫食叶为害,可在寄主植物生长旺季成群取食叶片。危害严重时,可将整株植物的叶片吃光,造成光合作用受阻,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结实[1]。由于银杏大蚕蛾地理分布较为广泛,且为害较严重,故相关研究学者针对不同地理区域的银杏大蚕蛾进行了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综合防治的研究[2-5],但仍然有部分地理区域的银杏大蚕蛾个体及其种群动态并不十分清楚,如吉林的长白山区水——胡林内,因此,本文在长白山露水河下,对银杏大蚕蛾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进行初步研究从而选择防治方法,以期为银杏大蚕蛾进行有效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地点

本试验于2016年在长白山露水河镇进行。露水河位于长白山下,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多雨、气温潮热,春秋两季干燥,无霜期110天左右,属典型的长白山地带气候。

2 野外观察方法

采用野外定点观察法。在该地区银杏大蚕蛾主要危害核桃楸的叶部,因此,选择核桃楸混交林作为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征观察的林分。混交林中选取长势良好的核桃楸进行安放养虫笼(80 cm ×80 cm)。于2016年5月上旬,在每株核桃楸距离地面5 m的位置,将养虫笼固定在核桃楸枝条上,共进行4个重复,即安放4个养虫笼。刮取银杏大蚕蛾的卵,制成卵卡,每1张卵卡上粘附50枚虫卵,分别置于养虫笼内。每天上午9∶00~10∶30对银杏大蚕蛾进行观察,记录卵的孵化时间、各虫态的历期及形态特征。为保证幼虫期能够正常生长,需每日向幼虫投喂充足的新鲜叶片。同时在野外对银杏大蚕蛾的幼虫、蛹和成虫的生活习性进行观察并记录。

3 生活史特征

银杏大蚕蛾1年发生1代,以卵在寄主树干上越冬,且多集中附着于寄主树干的皮缝及凹陷处,卵期约为240~260天,于第2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幼虫期,幼虫可分为6龄,7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后即可结茧化蛹,蛹期为30~40天。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表1)

卵椭圆形,灰白色,布有米黄色的花纹,在其顶端有一明显的小黑点,幼虫孵化时从此破出。卵一般位于树干的凹陷处和树皮的裂缝处,排列不规则且相互紧贴。以卵越冬,卵期为8~9个月。

1 龄幼虫从卵孵化到第1次蜕皮前为1龄幼虫。体黑色,胸、腹部各节的背部及两侧均有一对毛瘤,且毛瘤上有白色束状刚毛,体长7~9 mm,龄期9~10天。

2 龄幼虫第1次蜕皮后至第2次蜕皮前为2龄幼虫。体黑色,毛瘤变为黑色,毛瘤上长有黑色束状短刚毛及少许白色长毛,气门线呈淡黄色,虫体较弱,轻微触碰时有吐水现象,体长18~25 mm,龄期12天左右。

3 龄幼虫第2次蜕皮后到第3次蜕皮前为3龄幼虫。体黑色,毛瘤上的白色体毛明显变长变密,且虫体上出现白色散生长毛,气门线淡黄色。体长23~31 mm,龄期7~12天。

4 龄幼虫第3次蜕皮后到第4次蜕皮前为4龄幼虫。幼虫头及两侧均为青绿色,体背黑色,背及两侧毛瘤变为黄色,虫体上有浓密的白色长毛,气门位于胸腹部,共8对,为青蓝色,幼虫体长为38~42 mm。龄期9~13天。

5 龄幼虫第4次蜕皮后到第5次蜕皮前为5龄幼虫。5龄幼虫生长前期,头部变大,头及两侧为黄色,体背黑色,生长至后期,虫体变为青绿色,布有黑色斑点,气门青蓝色,白色体毛较4龄幼虫浓密,体长41~56 mm,龄期7~9天。

6 龄幼虫第5次蜕皮后至幼虫结茧前为6龄幼虫。前期的6龄幼虫,虫体青绿色,头部为黑色,气门处为银白色,体毛长而浓密。至后期时,幼虫的两侧以及吸盘处布有黄褐色花纹,气门处为青蓝色,体长57~68 mm。龄期12天左右。

蛹老龄幼虫到后期会下树结茧化蛹。茧呈椭圆形,初时为银白色,后变为褐色,网状,网眼大,丝质坚硬,茧的一端有羽化孔。可透过茧的网眼看见其内的蛹。蛹呈黄褐色,雌蛹较雄蛹大而重,头、胸、腹分节明显,头顶中央有纵隆线,第4、5、6腹节有棕色环带,各腹节两侧均有一棕色斑点,腹部可以自由活动。在接近羽化时,蛹的颜色加深,蛹历期34天左右。

成虫成虫多在晚间羽化,羽化时从茧的端部钻出,初羽化的成虫翅较软且皱褶,后逐渐伸形。前翅外缘略向里凹,顶端钝圆,顶角前缘有一梭状斑点;内横线呈弧形,紫褐色;外横线暗褐色,两线在翅的后缘接近汇合,且两线之间颜色较浅;亚外缘线呈波浪状。翅中部有一不明显黑斑。后翅中室处有1个明显的黑色眼状斑,被灰褐色圆圈包围,于亚外缘区有两条波浪状亚外缘线,臀角区有1个白斑。成虫体色为褐色,雌蛾为栉齿状触角,雄蛾为羽毛状触角,触角颜色与体色相同,雌蛾腹部较雄蛾的大而沉重。

表1 银杏大蚕蛾在长白山露水河地区的生活史

4 生活习性

幼虫在幼虫阶段,银杏大蚕蛾共有6个龄期。1~2龄幼虫聚集在较低位置的叶片背面取食。从3龄开始,由于其个体食量增加,群居在一起的幼虫开始分散。4~6龄幼虫食量大增,常常分散至树木顶端,自上而下取食。当幼虫种群密度较大时,将整株树叶取食完,然后再移至其他树上进行危害。1~3龄幼虫因体小、爬行缓慢,一般在中午气温高时常藏于叶片背部或树叉等阴凉处停息。4~6龄时,上午和下午温度较低时进行取食,中午温度较高时在树遮荫处停息。

蛹7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多在林下灌木丛处结茧化蛹,挂在枝叶间累累可见。蛹受日照及高温影响而进入夏眠滞育状态,8月下旬气温转凉后才能恢复活动,羽化成虫。

成虫成虫具有较弱的趋光性,飞翔能力较弱。白天成虫静伏于灌木丛的荫凉处,晚上开始活动,多在夜间进行交尾,交尾后20 h内开始产卵。

5 结论

根据本研究得出的银杏大蚕蛾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对其防治应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3种防治手段相结合[6-10],这样才能更高效的对银杏大蚕蛾进行防控。1~2龄时幼虫聚集生存,进行化学防治或物理防治的效果能更加有效;3~6龄时,幼虫开始分散采食,利用生物防治(寄主植物挥发物)诱集更多的幼虫。化蛹之后,可采用物理防治,利用人工手段减少蛹的数量。成虫之后,利用生物防治(性诱剂)进行诱集更多地成虫,从而减少后代产卵的数量。

[1]刘国祥,张晓健.银杏大蚕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3(15):26-27.

[2]高丹,宋莉莉.银杏大蚕蛾在本溪地区生活史及习性与测报方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5):123-124.

[3]魏振铎,王红敏.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控技术研究初报[J].河南林业科技,2010,30(1):34-35.

[4]李林山.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0,30(3):32-33.

[5]孙跃华,葛卫国,王玉芬.银杏大蚕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J].1997(6):19-20.

[6]杨宝山,张希科,曹兰娟,等.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农药,2008,47(2):153-154.

[7]王建军,栾庆书,金若忠,等.单波长太阳能灯诱杀核桃楸大蚕蛾[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42(11):134-137.

[8]唐文福,张永强,刘艳.核桃树银杏大蚕蛾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91,199.

[9]桂红兵.银杏大蚕蛾的生物学特性与科学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86.

[10]乔旭,王义存,吴刚,等.陇南市银杏大蚕蛾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经济林研究,2012,30(1):124-128.

第1作者简介:刘卫胜(1972-),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ife History and Living Habitats of Dictyoploca japonica in the Lushuihe area of Changbai Mountain

LIUWeisheng
(Forest Pest Control and Quaran tine Sotion of Lushuihe Forestry Bureau,JilinLushuihe134500)

Dictyoploca japonica is one of important pests,and is considered as key monitoring object in forest ecosystems.In the study,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 history of this insect species were observed in the field.Results showed that D.japonica occurred one generation one year in Lushuihe, Changbai Moutain,oviposition of D.japonica was found to overwinter in the cracks of tree barks,and the eggs incubated in mid-May next year.Larvae were recognized to be six age classes,and larvae stage lasted 60 days.The larvae fed in last June to first July,and pupated in last July.Adults occurred in September,and oviposited in last September.This study also further analyzed effective measurements control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of D.japonica,which provide central role in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utbreak of the pests.

Dictyoploca japonica;Life history;Living habitats;Biocontrol

S763.42+1,S 763.301

A

2017-04-24

(责任编辑:李丹)

1001-9499(2017)04-0020-03

猜你喜欢

蚕蛾生活史习性
螳螂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是怎样的呢?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荣获第三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优秀著作奖
夜晚的“舞者”
——大蚕蛾
夜晚的“舞者”
探究绿尾大蚕蛾与宁波尾大蚕蛾的分类
习性养成要趁早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八卷本)》荣获第八届高等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蚕宝宝的后代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