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为首,润物无声

2017-08-09王文泉

教师·中 2017年7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异性中学生

王文泉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超群的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品德。因此,在呼唤德育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对学生进行无声浸润和文化熏陶,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是班主任应重点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学生沉迷网络、学生早恋、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缺陷,是当前困扰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三大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本文将聚焦于这三类热点问题,从班主任视角,谈如何对这三类学生进行德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学生沉迷网络问题

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学生有了大量的机会和时间去接触网络。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让学生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便给学生的道德品质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意志力不坚定,人生价值观功利化,等等,如果我们对此坐视不管,任由其发展,会严重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发展。鉴于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势在必行。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

为优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理智上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建立校园绿色网站,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对在网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到早预测和早发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网络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另外,我们要制定相应规定,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约束,做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服务。如开展一分钟打字比赛活动,锻炼学生写微博、制作动画的技能,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论坛交流,交流围绕“文明上网、拒绝诱惑”等主题进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网络给自己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巨大帮助,自觉对各种不文明和不健康内容进行抵制,促进学生良好网络道德的形成。

2.开展心理咨询,矫正心理偏差

卡内基·梅隆大学曾对过度使用互联网的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患者具有敏感、喜欢独处、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特点。因此,班主任对班里迷恋网络的学生应该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对学生心理进行及时干预,加强对他们心理障碍的矫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于心理咨询内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沉迷网络学生的早年经历进行了解,尤其是大事件对学生的影响,找出这些学生迷恋网络的根源;引导学生对网络世界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认识,改正他们对网络痴迷和崇拜的错误认知,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对网络成瘾、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兴趣爱好,拓宽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面,使他们增加和家人、朋友的互动,从而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逐渐改变他们因迷恋网络而对周围生活世界漠视、冷漠的态度。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必能帮助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学会理智上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二、学生早恋问题

1.加强引导,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亲密关系

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渐趋成熟,常常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因而总是愿意与异性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然而,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正常的交往环境,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时因为对情感体验的需求过于强烈,常常会发展为早恋。而早恋的危害性较大,轻则容易分散学生精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重则因为学生对感情认识有限,缺乏一定的抗挫能力,一旦陷入“感情危机”,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班主任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正视自己的生理变化和情感流露需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

例如,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揭开青春期知识的神秘面纱。在合适时机,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必要的生理特征进行认识与了解,减轻学生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另外,我们还可开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异性进行正确交往的场所,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促进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如此,既能满足学生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又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

2.完善个性,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学生之所以早恋,除了满足自身对异性的好奇心,还为了使自己得到同伴的认可,这种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是希望异性对自己性别角色产生认同。对此,班主任应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例如,我们可通过开展班会活动,让学生对如何确立性别角色这一问题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使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体现出应有的特征,做到完善个性、和谐相处。

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在与异性建立健康亲密关系时,极易产生焦虑,因此,健康亲密关系常常难以维持。班主任應当引导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时掌握好适度原则。而且,现如今,早恋已不是禁忌话题,我们可以围绕早恋这一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班会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行使发言权,发表自己对于早恋的各种观点,使学生对早恋有客观、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三、单亲家庭学生性格缺陷问题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弥补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心理缺陷

我国单亲家庭的类型一般分为丧偶型、分居型、离婚型。单亲家庭的孩子,只跟父母一方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他们享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更多情况下处于无人交流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他们变得孤僻、忧郁、敏感、多疑、自卑,甚至比那些长期处于打骂争吵环境中的孩子更易产生粗野、蛮横等性格特点。对此,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弥补这些学生的性格缺陷,使他们放下各种不良心理包袱,重塑自身性格特征。

例如,我们要注重与成长于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交流,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对他们的世界进行观察和体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扰,真正体谅与理解他们,使他们接受我们的心理疏导。另外,针对这些学生自卑的性格缺陷,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对他们进行激励与表扬,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重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2.充分发挥德育教师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转化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德育方面更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这时就需要与他们接触最为频繁的班主任,充分发挥德育教师的独特作用,对他们思想进行及时转化,帮助他们摆脱成长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我们可给学生树立伦理道德榜样,如给学生讲述一些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千古传颂的伟人:战国时期的孟子、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这些榜样,可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准确找到自己人生定位,改变孤僻、自卑、内向、忧郁的性格特征,从而帮助他们走向成才之路。

中学生的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作为班主任,要对当前困扰学校德育工作的三个热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与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各种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染和渗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之效,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季文萍.单亲家庭学生的德育帮扶[J]. 教育,2015(24).

[2]张 燕.润物无声,用爱心播种希望——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J]. 新课程(教研版),2011(6).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峰县走马街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异性中学生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