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树新品种川茶5号选育报告

2017-08-07谭晓琴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福鼎大白鲜叶

谭晓琴,唐 茜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



茶树新品种川茶5号选育报告

谭晓琴,唐 茜*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

以南江大叶种群体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优质、高抗茶树新品种——川茶5号。经多年品比鉴定及区域试种,结果表明,川茶5号为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其春季萌芽期比福鼎大白晚5~7d;适制绿茶,品质与福鼎相当;其产量高于对照8.99%;氨基酸含量比对照高21.81%,茶多酚略低于对照;抗寒性强,超过对照;抗病虫力与对照相当。

茶树;新品种;选育;川茶5号

四川具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是我国主要的产茶大省。四川现有茶园面积32万hm2以上[1],主栽品种为名山白毫131、福鼎大白茶和福选9号,存在种植品种较单一、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现象,导致名优茶产品品质特色不突出[2]。我省部分产茶区冬季温度低,茶树容易出现冻害现象,致使茶叶低产,因此亟需选育抗寒、抗冻性较强,且产量、品质性状较优的茶树品种,以增强茶园的抗寒能力,提高产量,同时增强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提高茶农和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高产、高抗为育种目标,从南江大叶茶群体种选择一优良单株,采用系统育种方法,选育出茶树新品种川茶5号。现将该品种的选育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南江大叶种群体品种中筛选的优良单株,经过系统选育,得到无性系新品系川茶5号;对照品种为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

1.2 选育方法

2001年春季至冬季,从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四川元顶子茶场的南江大叶种群体茶园中,选出1株生长势旺盛,芽头肥壮,且抗寒性明显强于其它群体的优良单株,将其无性繁殖。经连续几年观察鉴定,于2009年在南江县下两镇建立品比园进行正规品种试验[3],同时引种至宜宾高县川红茶业集团生产基地、雅安名山区茶树良种繁育场、四川一枝春茶业公司(沐川)生产基地等地区试种,并布置区试园。

1.3 品种比较试验

1.3.1 试验设计 品比园的试验小区面积为13.5m2,随机排列,3次重复。采取双行单株栽植,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20cm。

1.3.2 鉴定内容 前2年主要对成活率、生长状况及适应性进行观测;后3年主要观察鉴定品种生物学性状、抗性、产量品质等经济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川茶5号的生物学性状

川茶5号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主干较明显,树姿半披张,分枝较密;叶长11.73cm,叶宽5.07cm,叶面积41.63cm2;叶形指数2.31,叶形为椭圆形;叶片呈上斜状着生,叶基较钝,叶身内折,叶面微隆,叶缘较平,锯齿较稀浅;叶质较厚软,叶脉10~11对,叶尖渐尖;茶芽肥壮,新梢绿色,比对照福鼎大白茶稍深,光泽性较强。芽叶茸毛较多,持嫩性较强,发芽整齐,年萌发4~5轮。川茶5号花朵萼片5枚,有毛,花瓣白色,6瓣,花柱3裂(浅),子房茸毛较多,结实能力低,花果少,生殖生长较弱。茶花直径约为4.2cm,茶果直径为2.23cm。

2.2 川茶5号的营养芽萌发期、春稍发芽密度及百芽重

2.2.1 营养芽萌发期 连续3年观察川茶5号营养芽萌发期(见表1),由表1可知,川茶5号的越冬芽营养芽鱼叶期、1芽1叶期与1芽2叶期与对照福鼎大白相比,晚5~7d。因此川茶5号属中生型品种,可与早、晚生型品种搭配种植,实现各品种间的跨时空综合搭配模式。

表1 营养芽物候期比较(日/月)

2.2.2 春稍发芽密度及百芽重 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对茶树的春梢发芽密度及1芽3叶百芽重进行观测(结果见表2和表3)。川茶5号3年平均发芽密度为73.99个/0.11m3,比对照福鼎大白茶略低,低12.08%。但测定其春梢1芽3叶百芽重,川茶5号1芽3叶百芽重比对照福鼎大白茶(50.87g)高35.17%,为68.76g,具有芽叶肥壮重实的特点(见表3),属芽重型品种。

2.3 鲜叶产量、产值

记载2013~2015年的鲜叶产量,按小区平均产量折合单产(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川茶5号3年的平均产量为346.38kg/667m2,比对照福鼎大白(317.80kg/667m2)增加8.99%,产量高于对照品种。以年均1芽2叶鲜叶价格12~15元/kg计,产值可达到5000元/667m2以上,经济效益良好。此外该品种由于芽头肥壮,易采独芽,据调查春季可采独芽15kg/667m2。且制茶品质优良,四川元顶子茶厂春季收购该品种独芽的价格200~400元/kg,因此目前春季采摘独芽的产值至少在3000元/667m2以上,经济效益可观。

表2 春稍发芽密度调查表(个/0.11m3)

表3 春梢百芽重调查表 单位:g

表4 川茶5号与福鼎大白茶小区的鲜叶产量比较(kg)

注:采摘标准1芽2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

2.4 制茶品质

川茶5号新品系芽叶重实,茸毛较多,适制扁形名茶、毛峰等名优绿茶以及大宗绿茶。春季生产的烘青绿茶,外形肥壮、较紧实绿润,内质嫩香高长带毫香,汤色绿亮,滋味较鲜浓甘爽,叶底嫩绿肥实(见表5),品质与对照福鼎大白茶相当。

表5 川茶5号与福鼎大白茶加工烘青绿茶品质比较(2015年春)

注:审评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

2.5 生化成分分析(见表6)

由表6可知,川茶5号春、夏、秋梢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对照福鼎大白高8.40%、21.81%和6.61%,分别为49.87%、4.07%和3.44%;而春、夏、秋梢3季茶多酚均值略低于福鼎大白茶(18.30%),为18.17%;儿茶素总量的均值为14.77%,比对照(15.63%)低5.82%。其中川茶5号春梢的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0%和23.65%,而春梢的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对照低15.69%、11.86%和1.89%。此外,川茶5号春、夏、秋梢的酚氨比(2.9~5.99)均比福鼎大白茶(4.15~6.34)低,且均低于8,说明川茶5号主要适宜制作绿茶[4]。儿茶素单体中除C外均低于福鼎大白。川茶5号具良好的生化特性,内含物较丰富,且配比适宜,生产名优绿茶的生化物质基础较好。

表6 川茶5号与福鼎大白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及儿茶素组分的比较(2016年)

注:2016年茶样,鲜叶为各季第一批标准1芽2叶,经蒸青制成,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测试,下同。

表7 川茶5号与福鼎大白茶的氨基酸组分比较 (单位:mg/g)

氨基酸为茶叶鲜爽味主体物质,对绿茶滋味影响较大,与茶叶品质呈显著正相关[5](见表7)。表7表明,川茶5号春梢鲜叶的21种氨基酸总量较对照高26.75%,其中茶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较对照分别高19.38%、49.69%、26.54%和32.39%。根据唐茜等人的研究,茶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与绿茶品质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因此氨基酸是茶叶中的重要呈味物质[6]。综合儿茶素组分测定数据显示,川茶5号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较低,且组分配比协调,制作绿茶具有滋味鲜醇的物质基础,利于优良茶叶品质的形成。

2.6 品种抗性

2.6.1 耐寒性鉴定 据2015年3月田间自然鉴定结果显示(见表8),川茶5号冻害指数为3.12,小于5,表现为耐寒性强;而福鼎大白冻害指数为9.3,耐寒性较强,表明川茶5号耐寒能力显著强于福鼎大白茶,具有良好的抗冻能力。另据观测,2014年品比园茶树遭受持续30d左右的霜冻和雪冻,但川茶5号基本上无受冻症状,由此说明,川茶5号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2.6.2 抗病虫害能力鉴定(见表9) 据2014~2016年田间观测,川茶5号抗病虫害能力与对照福鼎大白茶基本相当。3年的田间观测结果表明,川茶5号的假眼小绿叶蝉、螨类为害危害指数和炭疽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6.52、16.04和16.34,均略低于福鼎大白,但属于感性等级。

表8 苗木冻害指数调查表

表9 茶树品种材料抗病虫鉴定结果

3 结论

3.1 生物学特征

本研究结果表明,川茶5号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主干较明显,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形为椭圆形,春梢绿色,1芽3叶百芽重达68.76g。叶身内折,叶面微隆起,锯齿30.7对,成叶绿色,光泽性较强;叶质较柔软,叶脉10~11对,叶尖渐尖[7];茶芽肥壮,其萌发期比国家级早生良种福鼎大白晚5~7d,芽叶茸毛较多,发芽整齐,持嫩性较强,易采独芽,适制扁形名优绿茶、毛峰等名优绿茶以及大宗绿茶。

3.2 产量、品质表现

川茶5号3年鲜叶平均产量为346.38kg/667m2,较对照高8.99%左右,且发芽较整齐,较适宜机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经济效益,对茶农增收具有较重要作用。川茶5号内含物质丰富,2015年1芽2叶春、夏、秋梢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均值均高于对照;其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均值分别为18.18%和14.77%,比对照低0.67%和5.82%,其中春梢游离氨基酸含量为4.81%,比福鼎大白茶高23.65%。由此表明,川茶5号的生化品质成分含量较丰富,生化成分配比适宜,具有形成名优茶的物质基础。春季生产的烘青绿茶,外形条索肥壮、紧实绿润,内质嫩香高长、带毫香,汤色绿亮,滋味较鲜浓甘爽,叶底嫩绿,品质与对照福鼎大白茶相当。

3.3 抗性鉴定

川茶5号新品系抗寒性明显强于福鼎大白茶,属抗寒性强的抗性品种,但其抗病虫性与福鼎大白相当。因此川茶5号抗性和适应性均较广,可在四川茶区广泛推广。

综上所述,川茶5号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具有高产优质、抗寒性强、适制绿茶的特点,在四川茶区具有一定的推广种植应用价值。

[1]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2011年全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J]. 茶叶科学,2012,32(3):253.

[2]罗凡,王云,唐晓波,等.川茶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及对策措施[J]. 福建茶叶, 2010, (2):12-14.

[3]陈亮,虞富连,杨亚军,等.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7-106.

[4]张泽岑.对茶树早期鉴定品质指标和酚氨比的一点看法[J]. 茶叶通讯,1991,77(3):22-25.

[5]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7-68.

[6]唐茜,施嘉瓃,齐桂年.川西茶区主栽品种新梢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特征[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7,15(2):171-174.

[7]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46-49.

2017-05-01

谭晓琴,农学学士。E-mail:982197236@qq.com。*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福鼎大白鲜叶
大白
虎头虎脑的“大白”
福鼎茗洋村:红是我们的底色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不同嫩度茶鲜叶原料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
大白诞生记
气温对日照茶鲜叶适制性的研究
摊放对茶鲜叶生化成分的影响研究
福鼎-电镀加工厂非法排放超标废水被立案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