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08-03刘丁�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做人文本文章

刘丁�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作文方面的要求是“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不可小觑的地位,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和内容”的作文方面提出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课本为基础,以课本为范例,从中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的写作中。那么,课本中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呢?以下是笔者根据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得出的一些想法。

一、以文本为范本,关注选材

写作中的材料就像一座大厦的建筑材料,如果建筑材料陈旧单一,怎么能建成一座华美坚固的大厦呢?同样,单一陈旧的材料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就不会给人以美感更谈不上新意了。然而,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选材单一陈旧,好像在他的生活里只有妈妈、老师和同学,写妈妈就是爸爸不在家的深夜雨天,妈妈送生病的我去医院;写老师就会写老师生病还给我上课;同学则是闹了矛盾后和好或毕业典礼的依依惜别。

鉴于此,我在教授课文时让学生体会在细节小事中发现人性的光辉。比如同是写老师的篇目魏巍的《我的老师》侧重从七件小事写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而《王几何》则是侧重从细节描写“笑”的角度来写老师给我们的教益。一个是小事,一个是细节,两者都容易被人们忽视,但作者却捕捉到其中的深意,借此体现人性的大美。将两文对比后,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蕴含真情大美的细节小事,渐渐地学生开始发现妈妈头上的银丝是为自己操劳而变白的,老师的一个微笑是对自己的鼓励,清洁工的一把扫帚是岗位的职责,交警的一个手势是对生命的保护……学生的思路渐渐打开,写作的材料也逐渐豐富了。

二、以文本为依托,学习构思

如果说文章的材料是一座大厦的建材,那么文章的构思就像大厦的图纸,一座大厦的形状如何取决于图纸,而一篇文章的优秀与否则取决于文章的构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对谋篇布局的要求。一篇思路清晰,结构精致的文章总能够吸引读者去入情入境地注意它的内容。

在教材的学习中,我在教授魏巍的《我的老师》时告诉学生,当文中出现多件事的叙述时,应当注意详略得当,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部分要详写,其余略写。“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处理好详略关系,不仅可以突出中心,还不至于给人以疲倦感。另外,在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还给学生讲到了写记叙文可以运用插叙的手法,这样可以对主要情节进行补充,还可以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内容更丰满,主题更明确。

三、以文本为基础,增添文采

1.关注准确形象的词语

在文本的解读中,我注意让学生品析那些准确形象的词语。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雪地捕鸟”的一节则运用很

多形象准确的动词把捕鸟的全过程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讲解完之后,我顺势进行了一个小训练,运用准确形象的词语描写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在课前三分钟,我们将代表作读给学生听,他们都不相信,自己的水平有了如此大的提升。

2.关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在教学文本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修辞能够使文章熠熠生辉,那么结合文本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并分析,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运用修辞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辅以相应的练习,其效果就非同一般了。

3.关注文本中的深刻语句

文本中的一些揭示哲理的语句不容小觑,它们对于表现文章的主旨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写作中要合理运用。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讲解。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文末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的含义在文中很有深意,我先让学生谈谈其中的奥妙。

生1:“这句话说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

生2:“这是指爸爸的生命之花落了。”

生3:“这不是和题目一样吗?是起到点题的作用了吧!”

生4:“我长大了的意思是说我能像大人一样面对生活的困难了。”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出了其中的含义,我又顺势引导,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孩子们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我们不是都说出来了嘛!”我说:“你们很优秀啊,都能从这语句中讲出文章的主旨,所以,在写作中,我们也要用一些有深意的语句来升华我们文章的主题啊!”孩子们信服的点点头。

从这些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基于文本的讲解运用于写作中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更容易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榜样”,寻到写作的“根”,让学生写作的半亩方塘永远清澈通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210000)

略谈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辛明杰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源头在做人。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敢说敢做的人,学做真人,才能学写真文。在写作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优秀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作文教学和做人教育相结合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即作文能力,而作文能力就是作者综合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语文技能,融合生活感悟,情感浸染,将广阔的生活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作文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人格品性等素养的形成。科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关注学生作文能力培养,更要关注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

例如学生处世做人的美好品德,刚毅淳朴的优良性格,待人接物的和谐态度,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些素养是学生人生幸福的支柱,所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用爱心接近生活,洞察这个世界,用爱心去感受自然社会的美好感情,用自己的爱去开拓更广阔的领域。此乃作文的基础。作文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学生的未来也应该是十分幸福的。因此将作文与做人和谐统一,是科学而有价值的。

如果我们把外在的个体生命空洞的理念定格为作文的起点,将会导致做人与作文的背离,会造成学生人格的不健全;而如果从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出发,注重生活的自然之趣及对生命个体刻骨铭心的体验与品悟,就会有效避免这种缺憾。而且从个人和社会的视角看,若确立做人和作文的契合,将会促进作文风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和谐生成与幸福成长,塑造具备广博智慧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这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还体现了作文教学的价值内涵。

二、做人和作文相结合的理念

树立做人与作文相结合的理念,可以科学地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把作文教学实践视为涵养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荡涤心灵尘埃的过程,也可以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主题需求之中。树立做人与作文相结合的理念,这样就构建了生活化和实践型体系的教学实践模式。让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意趣横生的生命活动。而绝不是那种迫使学生坐在课堂里死凑硬拼式的机械作文。实践性作文,能激发学生的爱心,焕发学生青春的活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自信,在教学中颇具操作性和实效性。

树立做人和作文相结合的理念,赋予作文以时代特色和创作活力。就创作过程而言,无论是哪一种创作,都体现着作者人格和物化形态。所以,教育学生做健全的人,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满腔的热情创作优秀的文章 。

三、作文教学和做人教育怎样结合

在作文过程中,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做好个人真实的陈述,每一次作文我们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将自己的发现真切表达,启发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价值的体现,个性的张扬,时代精神的礼赞。鼓舞学生积极探索宇宙奥秘,鼓舞学生在作文中多反映时代光芒,表现生命的芬芳。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爱心,用爱光照万物,让他们带着爱心、信心走向生活,捕捉人事物独具的风采亮点,选择有价值的信息、素材,然后深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真爱。另外,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肯定并褒赞有创意的、文质兼美的作文,肯定做人的风范。让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带着欣慰品尝做优秀人的自豪,寫美文的骄傲。

在作文时,教师应多花气力培养学生宽厚仁爱的美德。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多反映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表达宽容意识,努力追求一种主客和谐,物我共荣的胸怀,珍爱大自然的美好行动。在作文过程中,要让学生创设良好的心态,放弃妒忌思想及个人成见,以公平的态度认知他人他物。作文时多表达宽容之美德,旷达之胸襟,弘扬时代精神,播撒人性的光辉,创造和谐氛围及高雅境界。一般情况下,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感悟人事物态,就会一分为二地去评价,道尽人情物理,用自己的爱去表现美。

在作文时,应让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进取精神,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尽心尽力为祖国贡献力量。让作文尽显时代内涵,彰显英杰风范。通过作文,使之明晓做人原则,做有骨气的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应提供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以生活中最普通、最本质的东西去打动学生。在教学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用心去揣摩、感悟、思索,学会做人,去构建和谐快乐的生活。做人和作文相结合,以做人促作文,用作文促做人。既要讲究文章品味,也要完善人格品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作文教学合理化、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石马坪中学(741000)

猜你喜欢

做人文本文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做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