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公共环境中壁画创作的拓展

2017-07-31刘凯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壁画艺术设计

作为人类最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壁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不断演变发展成为多样的表现形式。从古老的阿尔塔米拉、拉斯科洞窟壁画艺术到永乐宫、法海寺壁画,再到近现代首都机场、北京地铁壁画,壁画艺术承载历史,穿越古今,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及新奇的工艺材质融入人们的生活。壁画艺术美化了公共环境,在公共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乡村艺术化”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早在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政府积极努力作为,许多艺术家也试图运用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谱写“美丽乡村”,艺术融入乡村建设成为了时下的新热点。各大艺术院校、艺术团体也纷纷参与进来,四川美术学院也不例外,公共艺术学院壁画艺术专业教师带领一些本专业学生深入乡村调研考察并测量尺寸数据,对重庆市武隆县鸭江镇青龙咀村5000平米的全部房屋建筑外立面进行艺术化设计,拿出一套系统完整的设计及实施方案。在经镇政府领导班子同意批准后,四川美院壁画艺术专业的部分师生团队利用暑假期间对青龙咀村进行了为期50天的艺术化建设项目实践。

由于青龙咀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环境,镇政府领导班子希望把村庄资源整合,打造成为特色青少年教学拓展基地,方便武隆乃至重庆主城区的青少年、儿童来此体验农家生活,游玩周围景点,并借此契机打造全域旅游,建立特色的旅游乡村,带动本地经济,为村民增收带来实惠。

整个乡村艺术化建设项目由四川美术学院教师刘洋和廖建担任艺术总设计,对整个项目做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依据功能、主题、人流、视线、道路、景观等要素将整个乡村建筑划分成三个主题分区,摒弃大刀阔斧的改建,将墙绘、镶嵌、装置等艺术形式运用其中,用传统文化故事、卡通动漫形象及农耕文明风俗等内容展现艺术文化教育的多样性,并用活跃的红色、蓝色、黄色作为三个主题分区的元素色彩。总体看来,明确的色彩模块和主题思想赋予壁画创作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这样既避免最后远观整个乡村建筑变成了“大花脸”,又为壁画的内容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拓展空间。

建筑房屋的外立面壁画设计由四川美术学院教师谭军、刘凯、谢筱溦负责,每人领衔设计一个主题,分组带领学生设计传统文化故事、卡通动漫形象和农耕文明风俗三个板块。整个乡村共有23栋居民建筑,建筑中除最为核心的村民住所外,还有与之配套的仓库、厕所、猪圈、鸡窝、狗窝,等等,这些都需要艺术家悉心的设计。房屋远眺整体有序,身处其中的房屋高低错落,且农具、木材、农作物等堆放无序,这给艺术家的设计提出了难题,房屋错综复杂、墙体面积大小不一且形状各异,增加了设计和施工的难度。

从外界进到村庄只有一条路径,把先经过的八栋房子赋予传统文化故事主题作为艺术建设项目的第一部分。壁画以卡通化的导视图和青龙咀教育拓展基地标题开篇,以装饰化的古建、风景等图案做辅助,让游客在刚进入村庄时就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谭军老师的设计理念源于成语故事。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井底之蛙、狐假虎威、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成语故事,画面的再现使游客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气息,有的意味浓厚,有的风趣幽默。壁画用玄幻的视觉空间、轻松明快的色彩、拟人化的卡通形象相互配合逗趣,将相互不关联的画面图像组合,营造出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图案化的造型轻松愉悦又富含寓意,画面美观而又贴近生活,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都能深爱其中,寓教于乐。

艺术建设项目的第二部分所要设计实施的对象是位于村庄中心区域的六栋房子,这部分的主题内容是卡通动漫形象,并且要采用马赛克镶嵌的艺术形式表现,因此壁画设计制作风格须迎合儿童这一重要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样式。刘凯老师在设计中提出将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古今中外经典动画形象情节化,彼此加强互动,运用充满抽象化的色块背景将惟妙惟肖的主体形象凝聚在同一时空中。壁画用色鲜艳活泼,突出视觉冲击力,通过富有创意的突破性思维将画面主体进行了新奇、戏谑、穿越性的有机式组合,令画面呈现出别具一格、妙趣横生的感官體验,使游走其间的小观众可以在开怀大笑或莞尔一笑之间得到身心的愉悦。壁画充满欢快的风格,将一些无厘头的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向小朋友们展示了各种有意思的夸张景象:黑猫警长中的坏蛋“一只耳”拿着国宾啤酒把小乌龟灌醉;狮子王和蔼地抚摸着喜羊羊;阿童木在身体飞越窗户后就变身成为了大力水手;机器猫正和变形金刚进行世纪大战,功夫熊猫和孙悟空赶紧过来观战解围,等等。作为项目设计者之一的楚鹏颇有用意地将此部分壁画整体命名为《奇幻旅行》。

最后一部分艺术建设项目可以说是最为接地气的,也是当地老百姓最欣赏的。壁画表现的是村民喜闻乐见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艺术建设项目最重要的文化传达部分,谢筱溦老师设计采用鲜明亮丽的颜色和简洁有趣的形象,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农耕文化的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壁画选取牛耕、插秧、推磨、灌溉等具有鲜明农作特点的田间劳作形象和场景,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用民俗画中简洁装饰的方式进行描绘,呈献给孩子们一个愉悦的农作过程。此外,这部分地段有四处土质无人居住的房屋,屋子年久失修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岁月感。对此不需再大面积粉饰涂抹,而采用就地取材的设计原则,利用现有木材、谷物、秸秆、玉米棒、红辣椒等进行墙面美化处理,在此基础上点缀本地特有的老物件或用品,如犁、风车、斗笠、蓑衣,将这些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有序或无序地排列组合,在廊、道、柱等地方施以小面积图形绘制,使其与整个艺术项目区域形成疏密有致的节奏关系,强化装置艺术意味,丰富乡村农耕文明特色。

在重庆炎热的夏天里,3500平米的手绘壁画的实施绘制、1500平米的马赛克镶嵌壁画制作加工拼贴,在短短的50天里完成是不容小觑的,这些对四川美院的壁画师生可以说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炎炎夏日冒着酷暑,在壁画教师廖建、谭军、刘凯的带领下,绘画组的学生拿着画笔、刷子、颜料每日在屋前房后进行艺术创作,马赛克镶嵌组的学生带领工人师傅,拎着水泥、料器、灰刀等工具,在墙体上施工操作,将材料运用到壁画当中,把课堂上的马赛克镶嵌课程结合到了真正的实践当中。在壁画的绘制和镶嵌过程中,壁画的学生勤劳刻苦,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状态带入壁画实践当中,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延伸再创作。在自由轻松的氛围里,老师们带领去学生一起实践操作,启发学生艺术表现方式的新思路、新想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表达创作空间,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壁画的质量和艺术高度。

青龙咀村壁画艺术实施历经近两个月完成,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肯定,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对此喜爱赞叹,纷纷与壁画合影留念。壁画还得到了来自业内专家的认可,侯一民、李化吉等壁画专家对马赛克镶嵌壁画十分欣赏,称赞“用物美廉价的瓷砖材料镶嵌出了精彩的大型壁画作品”,并希望四川美院的壁画艺术专业能够多做、做好乡村壁画作品,把美丽乡村艺术化建设发扬落实好,真正把壁画艺术变成“人民的艺术”。

墨西哥壁画家何塞·克莱门特·奥罗兹哥曾言:“绘画的最高级、最理性、最纯粹和最有力的形式,就是壁画。它也是最公正无私的,因为它不可能成为个人谋私利的工具,不能为少数特权者服务,它是为人民的,是为所有人的艺术。”壁画艺术想要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和效果,在创作中应有“公众”意识,应为“人民”服务,主动走进群众,表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实现壁画艺术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让观众切身体会到壁画艺术所带来的感官体检。随着社会的发展,壁画艺术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广阔,呈现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壁画发挥了在公共环境中的作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逐步增加,成为大众精神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青龙咀村壁画项目,丰富有趣的画面内容,幽默诙谐的主题形象,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实施,活跃了乡村的气氛,为当地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为观众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游客的喜欢必定会带来更多的公众参与和社会体验,这些对于乡村和村民来说无疑是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乡村的艺术化建设调节、美化了周围单一乏味的视觉环境,为乡村带来了新鲜的气息,给村民平淡的生活带来了活跃的气氛,为乡村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隐形的动力。壁画艺术从之前只为以贵族政权为代表的少数派服务,而今正逐步普及到公共环境,走向居民的生活空间。“大众化”的壁画艺术应贴近生活,把握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考虑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环境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其艺术语言、表现形式,真正将壁画艺术与环境完美结合,创造出更为多元化的新空间、新环境。中国乡村的艺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有艰巨的过程,相信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壁画艺术一定会更好地走进乡村,融入社会,服务于大众,成为“人民的艺术”。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壁画艺术设计
三观壁画
BUBA台灯设计
“反美”壁画
纸的艺术
有种设计叫而专
“飞蛾”修复壁画忙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