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钟的历史现状及保护

2017-07-31周薇

中文信息 2017年7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调查研究文物保护

周薇

摘 要: 通过近距离接触古钟,阅读钟铭,聆听钟声,去找寻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足迹和我们身边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呼吁全社会尊重我们的文化与古钟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用真心保护,用行动传承。

关键词:调查研究 文物發现 历史渊源 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90-01

一、历史渊源

1.诞生之初

最初的钟是陶制的。据考古研究所知,陇西龙山文化原始社会的陶钟,距今大约五六千年,是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钟。从那个时期开始。钟在中国经历了延续数千年的奇特演变,并与社会文化的演变和传播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钟在其诞生之初和早期阶段为乐钟,饱含着强烈的欢乐色彩。“设钟鼓,被女乐”,其应用场合遍及各类礼乐仪式。正因为这样,到先秦时代古钟便进化为空前发达的演奏乐器。到了公元前5世纪的曾侯乙双音编钟,则已在音律声学方面达到了惊世骇俗的绝妙程度。但如此精湛的乐器制作和演奏技艺,竟于约两千多年前达到高峰之后绝传,不为后人所知。也许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向等级制与大一统军权制方向的强烈转折,经历700多年,双音编钟完全被钟声浑宏宣誓君威,却无法体现音乐演奏性能的圆体钟所替代,形成中国古钟文化一个非常鲜明的发展断层。

2.铸钟技艺

铸钟,在我国佛教文化和古建文化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钟铃等响声器的使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在佛教、道教等宗教场所得广泛应用,充当着法器、报时器,信号工具,发挥着多种功能。它既是佛禅苦乐人生的音声形象,也是道家阴阳易理的器物体现。而明朝的永乐大钟通体内外的23万汉梵文经咒铭文,更使古钟与宗教达到了规模空前的文化结合。

铸钟业是古代社会一个历史悠久的手工行业,自从有了金属钟铃的出现,铸钟这一行业就诞生了。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证明在新石器晚期钟铃铸造业已经萌芽,夏代青铜合范铸造技术获得快速发展,中原一带出现了合范铸造的青铜铃。至商代,青铜文化日趋成熟,青铜制造业初具规模,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铸造出早期的种类器物——青铜铙,尤其在长江支流湘江流域得到蓬勃发展,青铜铙的数量远远超出其他地区。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导致了礼乐文化的兴盛,青铜乐钟作为礼乐文化的载体大行其道,不仅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而且成为演奏“金石之声”不可或缺的金属体鸣乐器。

3.调查研究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铸钟业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繁盛,铸钟技艺精湛绝伦。铸钟工匠在冶铸技术、造型艺术、声学、音乐学艺术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周礼.考工记》对于当时的铸钟技术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是古代铸钟工匠实践经验的总结。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以后,中国古代铸钟业在明朝时期再一次达到鼎盛,洪武、永乐年间相继出现了许多质地精良的巨形钟。崇祯年间刊行的中国古代综合性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对农业和手工业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了铸钟业,对于铸钟技术、铸钟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等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钟铃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传递信息的响声器,演奏音乐的乐器,标志统治阶层权利和地位的礼器、佛教寺宇的神圣法器,到报时用的工具,中国古代钟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代表了寺庙梵钟文化佛教(宗教)音乐仪式,宗教文化的象征意义。

古钟不仅是一种发声的工具,也是记事的工具,具有记录、传播文字信息的功能,“唯有金石所以垂不朽”,承载着的不仅是其表面的不朽记忆,也是传统多元艺术的结合体,是历史文献的补充和参考,留给后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新发现古钟保存现状

1.实物发现调查

近日自治区和河池市文物鉴定专家对金城江区保平乡长洞村龙江屯可移动文物普查。距河池市金城江区60公里处,发现的一口铸造于咸丰六年年间的古钟,经鉴定。这口古钟古钟定名为龙形钮钟,文物级别定为三级,属于历史文物类,质地为金属铁器,年代为咸丰六年(1857年),重66千克,高69cm、口径51cm、壁厚1.5cm、钮高12cm。钮部被破坏。钟身刻有“河池州”、“ 风调雨顺,朱代福()”、“吕正伦、吕正兴,首士二十千(文)”、“匠人钟大朝”、“咸丰六年三月吉”等文字。钟身刻写其他捐款人名字及捐款金额的字迹已经模糊难以辨认。

2.古钟的历史和现状

古钟属于金城江区保平乡长洞村龙江屯集体所有,现由金城江区保平乡长洞村龙江屯吕良广保管。当专家到吕良广家鉴定古钟时,古钟被收藏在吕良广屋后菜地里的一块岩石下,漏雨潮湿的环境对古钟的保护极为不利。专家建议把古钟拿到文物部门保管。经统计,钟身上的铭文多达100余字,文字记载了西峰寺从晋、唐、宋、元、明至清代道光前重修的全过程。经考证,古钟是吕姓氏家族香客为感谢僧人神力庇佑而馈赠给道寺的。前些年,曾经有人出资2万元,想买走这的古钟,都被拒绝。自上世纪50年代钟是存放于道观石庙里的,文革初期破四旧,剔除封建迷信,很多寺庙都被毁坏,其中就包括这道观石庙,石庙倒塌后,古钟和道观里的神像乡亲们不敢移动到家来保存。70年初村里小学建立,村民又把它挂起,用于小学作息时钟敲响,后来小学合并之后,就由后裔吕良广保管。钟的钮部破损处是被村里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给砸烂的,这30多年来他一直存放杂草丛中,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部分铭文已生锈脱落,很是可惜。因此,尽快采取措施对古钟进行保护,迫在眉睫。据了解,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已准备拨款建一间房,就地将古钟保护起来。

三、文化价值分析

这口精美古钟同时出现在偏远的山村,且保存完好,十分难得,是近年来河池市文物普查重要发现之一。古钟的价值,体现在艺术价值、史实价值和实用价值上,代表了清代早期修红水河流域一带高超的冶铸技术,为研究河池地区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红水河流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和桂西北地区的铸造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据记载,村里古钟还有一个应急示警作用。古钟声音弘大绵长,就是遇到山火、洪灾等突发事件时,以约定好的方式敲响古钟,村民们听到后就会迅速应对。在解放前,道观石庙没有被损坏的时候,阴历每年的四月初八,是赶保平乡庙会的日子,一连交易五天,人特别多,在所有的山会里,这是最大的。据说来赶山的人,不仅有九圩甚至东兰、都安等周边县的百姓也来祈福祭拜。这钟在庙里就会敲响。迎接八方香客。

四、古钟保护和修复途径

古钟长久埋藏于潮湿且含氯化物的地下环境中,出土后又受大气污染,促使铁器腐蚀。对铁器进行保护技术处理,首先应做精确检测检查铁器腐蚀物是否有氯化物,是保护技术处理的关键。铁质文物一般采用带锈保护法。在清除污垢沉积物之后,除去外层疏松锈,保留内层锈,稳定强化它对铁基体的保护作用。其后用表面处理技术,以增强防水性,提高抗腐蚀能力。对一些锈蚀不严重的地方,不必轻易处理。当需要使器物的纹饰清晰时,可用软布揩擦,布上可加含几滴氨水的酒精或白垩粉加水调成的糊。用电化还原法,以铝为阳极,浸入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直至腐蚀物污迹消除,再用蒸馏水清洗、干燥。经去锈处理后的银器,为防止继续腐蚀,还要用高分子材料封护。

五、文物展示与保护利用

广泛采用多种文物展示手段,如历史文化活动、多媒体演示,实验考古、考古培训,将文物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众展示,增加大众对文物实体的关注,唤起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使群众从被动的受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调查研究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