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汉”土里淘“金”富百姓

2017-07-31谭华祥

当代党员 2017年14期
关键词:肉鸽秸秆贫困户

文︳谭华祥

“外来汉”土里淘“金”富百姓

文︳谭华祥

看着丰收的“金疙瘩”,袁仁贵(左一)和村民们笑得格外开心 图//谭华祥

时浓时淡的晨雾在山野间摇曳生姿。

2017年6月18日清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下路街道上进村红树组金荞麦种植基地,一位中等个子、口齿伶俐的中年男子正给当地村民们讲解金荞麦秸秆繁育技术。

这个中年男子叫袁仁贵,是一个“外来汉”,2004年成为外县人士到石柱担任村支书的第一人。

13年来,袁仁贵将村里的金荞麦产业拓展到了全县20个乡镇。如今,他又办起了一个农业公司,引领着更多的贫困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淘沙成“金”

2004年3月26日,作为县里引进的人才,时年29岁的袁仁贵被选为悦崃镇五岗村党支部书记。

五岗村距县城45公里,全村180户村民住在两山之间的沟里,土地贫瘠,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全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

一到村里,袁仁贵便决心找到一个好的产业项目,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一番考察后,袁仁贵发现,金荞麦又叫野荞麦、天荞麦、开金锁,其根是一种中药材,有清热解毒、散风化痰、活血散淤、健脾利湿的功效。金荞麦种植技术简单,便于管理,当年种植,当年就可见效。

“村里留守老人比较多,这个‘懒庄稼’特别适合老年人种植。”袁仁贵对此信心满满。

但对于这个建议,村民并不买账。

“村里都穷了这么多年了,凭他一个外来汉就能改变?”村民并不信任袁仁贵。

“良田良土不种粮食种药材,完全是想得出来,我们坚决不同意!”村民们一致反对。

面对种种困难,袁仁贵没有放弃,而是顶着村民的阵阵骂声,反复宣传动员、讲解种植技术。

终于,在袁仁贵的反复动员下,村里几个党员试着在山坡上种下了50亩金荞麦。

这让袁仁贵看到了希望,他下定决心要把这50亩金荞麦变成村民收获的第一桶金。

辛勤付出,总会有回报。

这一年,50亩金荞麦大获丰收,每亩平均纯收入2000多元,1亩金荞麦的收入就超过以往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

这样的产出让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他们的顾虑消失了,决定种植金荞麦。

为了让村民吃下“定心丸”,2005年,袁仁贵经过多方争取,跟太极集团签订了金荞麦的订购协议。

看到销路不愁了,村民们纷纷将五岗村的500多亩山坡地全部种上了金荞麦。

种植面积增加后,袁仁贵又在村里建立了石柱县第一个金荞麦专业合作社。同时,又与太极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切实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随后,金荞麦加工厂也在村里落户,形成了金荞麦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种植金荞麦效益越来越好,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

如今,全县有近20个乡镇种植金荞麦,种植规模发展到2万余亩,金荞麦已经成了“金”产业。

变废为宝

随着金荞麦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收获后的金荞麦秸秆也越来越多。

这些秸秆常常被作为废料四处堆放,无人管理,时间长了,散发出恶心的臭味。对此,老百姓怨声载道。

望着村里堆积如山的金荞麦秸秆,听着老百姓不绝于耳的埋怨,袁仁贵开始思考,如何把这些“废料”利用起来。

“行了!”2010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又一次彻夜未眠的袁仁贵,结合近段时间收集到的大量有关信息,想到了用金荞麦秸秆生产家畜饲料。

但是,想法有了后,一连串的问题又摆在了袁仁贵面前:用金荞麦秸秆生产家畜饲料,可行性怎样?市场前景如何?生产设备哪里有?

寒冬腊月,袁仁贵开始辗转于荣昌、成都等地,考察学习饲料加工技术。

考察结束后,袁仁贵心里有了底。

“外地有用植物秸秆加工饲料的,而金荞麦秸秆不仅可以预防生猪蓝耳病,还能提高免疫能力,提升猪肉品质。”袁仁贵说。

袁仁贵决定拿出多年的积蓄建立饲料加工厂。

2011年金荞麦春播前,投资40余万元的饲料加工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建成。

饲料厂建成后,袁仁贵每到一处金荞麦基地,都要向当地老百姓作宣传:“大家一定要把金荞麦管理好,金荞麦秸秆、根须我们也会统一收购,并且价格不低。”

面对这额外的收益,村民们高兴不已。

“按照收购标准,我家种植的8亩金荞麦,除卖药材外,秸秆、根须还可卖8000多元,你说高不高兴?”村民谭仕珍估算了一下,把这些“废品”卖掉的话,每亩金荞麦又可多卖1000元。

如今,金荞麦秸秆早已成了“金”饲料,且供不应求。

倾力扶贫

石柱县洗新乡保合村四面环山,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县级贫困村。

前几年,虽然村里通了公路,但缺乏产业带动,村民仍靠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为生。

50岁的贫困户宿待明的家是一座土墙房,在距离入村公路不远处的土坡上。

由于妻子常年患病,小儿子正在上初中,宿待明无法外出打工,只能留守家中务农,常常辛苦劳作一年,除去生活开销,就剩不下多少钱了。

“这座土墙房已住了40多年,堂屋的墙上到处都是裂痕。前几年,我就想把土房重新翻修一下,可惜没钱。过去,我也曾尝试着养殖生猪、土鸡等,想挣点钱,但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看着糟糕的生活环境,宿待明有些无奈。

2016年初,保合村引入一家农业公司,在村里发展起肉鸽产业,这让宿待明看到了希望。

这家农业公司的负责人就是袁仁贵。

2015年1月,为带动全县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袁仁贵辞去五岗村党支部书记一职,成立了这家农业公司。

在进入保合村后,宿待明在袁仁贵的帮助下,成功向银行申请到贷款。用这笔贷款,他修建了700平方米的鸽圈,并从武隆购买了1400多对肉鸽。

这些肉鸽,宿待明留下1100多对自己养殖,其余的200多对肉鸽又按照每户5对的比例分发给了村里其他的贫困户。

除了养殖鸽子,宿待明和村里的贫困户还在袁仁贵的带动下,将一部分田地重新开垦,种上了金荞麦、玄参等中药材。这些中药材,除一部分卖给农业公司外,剩下的他们都给养殖的肉鸽配制了食料。

“以前,只知道肉鸽吃玉米、糙米等粮食,没想到,在食料里加入金荞麦和玄参,还能增强肉鸽抵抗力。这样饲养的肉鸽肉质紧致、酥嫩,营养价值高,卖价也高。”宿待明高兴地说。

2016年,宿待明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而在保合村,一举摘掉“贫困户”帽子的还有40多户村民。他们表示,如果不是袁仁贵带领大家发展“中药材+肉鸽”产业,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脱贫。

“政府给予的支持多了,贫困户的积极性高了,我们的扶贫动力也就更足了。”袁仁贵说,下一步,他还将探索更多更好的扶贫模式,以帮助更多贫困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猜你喜欢

肉鸽秸秆贫困户
关于肉鸽规模化健康生产技术的分析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肉鸽养殖技术要点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养殖肉鸽有妙招人工孵化效益高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鸽肉治愈五年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