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启示

2017-07-29钟赛芬

魅力中国 2016年48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生活教育

钟赛芬

摘 要:初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重点,也是难点,且乡镇中学学生群体与教育资源也不同于城市的学生。在文明礼仪教育探索中,我们学校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得到启发,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相结合,通过校园生活文化营造、爱心公益活动实践、课程与生活结合、多种媒体的教育传播开展教育活动。我校还将不断创新生活教育的平台、模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关键词:生活教育 文明礼仪 乡镇初中

尤溪中学是一个乡镇中学,都是初中段的学生。初中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面对“00后”的初中生,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一直是教育的难点,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获得启示,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接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使教育变得生动丰富,从而有利于他们的精神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在文明礼仪的教育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处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些“00”后学生喜欢张扬个性,显示“独立”人格,急于摆脱老师的管理,我行我素。不少学生认为规章制度就是约束人的条条框框,不喜欢遵从;品德课就是灌输大道理,不乐于听讲。所以,如果教育形式单调,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收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初中学生有较强的冒险精神。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快,喜爱探索,但对事物认识存在局限性,判断能力低,生活经验少,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道路上打闹、追逐;骑自行车喜欢逞能,单手或双手撒把,或者“飞”速前行;不听家长劝告,偷偷到河道游泳等等。在冒险精神的驱使下,他们往往忘记了做一个文明人的教导。

3.留守孩子缺少家庭的礼仪教育。我们学校留守孩子很多,不少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一方面孩子看不到父母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孝敬父母难以落实;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缺乏,甚至有些家长也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平时在外打工,“欠”了孩子很多,回到家里要对孩子多加宠爱,造成有些孩子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尊重大人。

4.乡镇学生学习资源相对较少。城里的孩子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生活馆,都是学习的场所;而乡镇的学生,文明礼仪的学习受到一定局限。

面对“00”后初中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感到文明礼仪教育,不是简单的写在纸上的规则,也不是简单的说教与约束,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缺乏新意的教学手段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需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手段与方法,变被动受教为愉悦地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生活当中,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而且更直观,更生动。

二、学校与社会课堂共同育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构成,它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教育思想,倡导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使教育者从传统的、被动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分开来说,“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生活是教育最鲜活的材料,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社会即学校”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场地观,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的场所,两者密不可分,使教育从封闭的学校走向社会大课堂。“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中做,在做中學,才能有更多的体验、感悟,使学习的东西在心里扎根。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进行多种尝试,把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力求有内涵,接地气,鲜活生动。

1.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写在纸上的规则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在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中,学校制订了《尤溪镇中学学生礼仪守则》,有升旗礼仪、课堂礼仪、就餐礼仪等等。守则属于规章制度,有着规定性与约束力,要求学生做到,首先教师要做好。因为“师者,人之模范也。”(西汉杨雄《法言》)老师是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的。老师既是学校的教师,也是社会的一员,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我们老师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国歌响起向国旗行注目礼;在进入教室时,注意仪容仪表;上课时,尊重每一位学生;在餐厅里文明排队,决不“加塞”,做到“光盘”;这些都是细节,但“润物细无声”,老师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文明礼仪传递给学生,学生受到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渐渐地得到熏陶,在各种场合越做越好。努力做一个文明人,开始成为学校的文化。

2.通过公益活动感化学生的心灵。我们利用一些节日,开展社会活动,学做合一,如农历九月初九,既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又是中国的老人节,去年的“重九”,我们尤溪中学团支部组织团员学生到尤溪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宿舍卫生,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剪指甲。从爷爷奶奶们的笑容里,学生们感受到敬老爱老的价值。又如,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我们尤溪中学团支部组织清扫马路活动,团委书记带头,团员同学全部参与,对义城路伟星门口和校门口沿马路的各种细微的垃圾、杂物进行彻底清理,使整个马路和周边的环境焕然一新。开展公益的实践活动,同学们虽然累在其中,但也乐在其中,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高兴。

3.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品德课讲孝道,我们不是抽象地讲历史故事,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讲讲自己尽“孝”的故事,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做了什么。故事朴素,但却能相互感染,大家受教育。又如语文课,它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课,也是学习做人做事的人文素养课,我们利用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胡适的《我的母亲》,让学生写作文《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在学生观察、访问自己父母的时候,他们知道了父母扛起家庭责任的不易,有的父母在外打工,非常艰辛,通过写作他们懂得了感恩。《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子曰:‘贤哉,回也!”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不断反思,做更优秀的自己。

4.运用多种媒体开展生活教育:故事、参观、电化教学都是学生喜欢的教学“媒体”,如我们讲升旗礼仪守则,给学生播放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向国旗致礼的激动场景,播放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明白升旗礼仪的意义,既扩大生活视野,又得到潜移默化。

三、深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當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手法,利用好社会的生活大课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1.校村结合共同推进文明教育。我们尤溪中学没有城市的文化教育资源丰富,但我们有乡村的资源,如文化礼堂、老祠堂、敬老院等,我们可以与乡村签订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进村里,感受老祠堂的“孝”文化,阅览文化礼堂里的乡村“名人”.学生可以参加“美丽乡村”的建设活动。这种地方文化资源虽然不“高大尚”,但亲切,接地气,学生容易在熟悉的环境里获得品德教育和提升。

2.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一方面是课程教学的结合,特别是品德课、语文课,要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到学生边学边做,或者挖掘身边鲜活的文明礼仪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如语文课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有“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献给母亲的歌”等等,可以让学生先做后说、后写,这样就有感受,有话可说。譬如放假了,学生如果到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地方度假,让他们去感受父母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为爸爸妈妈做饭;学生如果在家,也可为长辈做饭、洗衣、做农活,让教育构成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孝”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基因。

3.运用多种教育载体。除了上述所说的这些教育平台和手段,还可以建立文明礼仪志愿者队伍,让志愿者的良好行为影响身边的人;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团日活动;播放生动多彩的文明礼仪视频;举办文明礼仪演讲活动,把文明礼仪写入校歌、校训中,等等。

总结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立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教育观念和体制,我们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导,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今后还将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平台、模式、方法,使生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种下一颗文明的种子,并让它不断在生活的土壤中发芽、壮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王文岭.初中生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生活教育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和对策
在活动中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不懂礼节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