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2017-07-29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芳杨凯王盈怡

海峡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气象部门气象科普

.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 王 芳杨 凯王盈怡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1.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 王 芳1杨 凯1王盈怡2

随着农业的多样化发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和更高的需求,而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新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需求。该文主要通过对福建农业气象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气象为农服务 现状 问题 对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气象服务的支撑和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福建是我国气象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所面临的气象灾害形势是越来越严峻。统计福建近40年的资料,每年平均因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就多达52.66公顷,约占同期播种总面积的19%。面对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发展的新要求,气象部门要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的需求,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职能,全面提升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

1 福建省为农服务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福建省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这个核心,积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建立了以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三个农试站的农气专家为服务核心,制作9个特色品种的省级服务产品和21个试点县适用产品,服务对象为广大基层农业生产者的服务模式,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自主研发了“设施农业智慧气象系统”,形成了集约化气象服务体系,集设施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为一体,为福建新型设施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初显。开展人工防雹作业,为增加烟农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不断加大力度对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进行科普和宣传,深入推广实用性的农业气象技术、开展咨询服务,促进农业气象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等,切实提高福建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

但目前我省在农业气象服务上还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为核心技术方面还比较缺乏,还需要在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上多下功夫,气象工作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还不够融入,服务的开展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衔接不够紧密,不够“接地气”。同时,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日趋多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精细化,这仅仅依靠气象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很难满足其需求。

2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的几点建议

2.1 适应农业需求,建立为农服务新格局

社会性和长期性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特点,这就需要形成兼备规范化、长效性、制度化和稳定性的工作机制,而实现这些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把握全局、协调各单位的作用以及发挥气象部门的优势,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规划,建立“政府主导支持、气象部门具体负责、农业部门有效联动、社会媒体积极宣传、乡镇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1],形成一个各部门分工合作、工作上齐心协力、共建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气象部门在农业生产的季节及各个生长环节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做足功课,能在台风、干旱、暴雨、霜冻等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各类气象灾害出现时做出准确、及时的研判,并及时将相关气象消息传递给农民。地方政府则不断健全和完善联系制度的相关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防灾减灾工作,制订出指导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工作方案,加强各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减轻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农业园区及各粮食生产地设立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并布设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和仪器。通过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强化该项工作的针对性、系列化、实用性的特点,大力开展农业气象服务[2]。

同时,还应进一步提高LED、LCD、多媒体等气象预警信息显示终端在各乡镇、村的覆盖率;实现乡村气象应急联系人、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的全覆盖,并使之成为连接气象部门与各相关单位的“纽带”,协助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

2.2 因地制宜,解决气象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近年来,福建持续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全省多地实现了辖区内的乡镇、村全覆盖。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巩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成果,加强管理,细化考核,明确责任,发挥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承上启下作用。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接收气象信息,将本区域内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给每个受众,收集气象灾害数据并上报上级部门,以及传播气象科普知识等,让群众能第一时间获取气象信息,掌握各种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实现气象服务工作向农村更好地延伸,极大地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真正解决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目前,气象部门在各乡镇,农业园区布设了大量的气象自动站,可以把农民群众不定期地集中起来进行短期的科普培训,气象科普专家要运用通俗易懂、浅显易操作的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气象基础知识,指导他们如何学习气象灾害简单检测与预防、农业气象灾害和防御知识,并采用发放实用性的教材及集中宣讲等形式,向农民普及气象知识、提高他们运用气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另外,气象部门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后期的建设,对现有气象设施做好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并管好和用好这些设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为气象部门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撑,紧紧地围绕当前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对气象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2.3 创新科普形式,为农业提供直通式服务

直通式服务,是指关注新型农业经营的特征,以它的生产特点、经营对象、存在问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不再是过去那种局限于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对着所有农户传播,满足普适性的需求。气象部门应根据福建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农作物生长的天气需求以及当地气候变化特点,充分利用短信、微信、气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以及报纸、网站、电视台等社会媒体发布,向广大农业生产者普及他们急需了解和掌握的气象知识和农业生产相关知识。

在为农服务中,传播的气象信息必须是贴心、贴身和听得懂、看得明白的,如设立“气象服务‘三农’”专栏通过对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的种植前、种植中、种植后不同生长阶段开展系列性的专项服务,针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不同门类、不同需求等,提供不同时期的针对性气象服务,指导农业部门、当地农民充分利用气象资源。特别在“春播”“夏收” “秋收” “冬种”等关键季节,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情况,有灾害性天气出现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农事建议、未来天气形势等专题,为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各涉农部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决策,为当地农民提供播种、施肥、作物病虫害防治、收割等提供强力保障[3]。

3 结语

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为农服务。气象部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加强与各级政府和农业、科技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的气象为农工作机制,才能实现更好地为农业服务,造福农民。只有充分利用好气象部门的科技优势,开展有效服务,提供有效产品,同时进一步发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作用,创新科普形式,为农业生产提供直通式服务,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1] 叶静, 杨黎黎, 董博.气象科普宣传对农业生产的作用[J].江苏科技信息, 2013(2): 60–61.

[2] 刘金付.浅议气象服务在为三农服务中的优势和提高措施[J]. 农业与技术, 2015(20):1.

[3] 顾品强.突出气象科普宣传 提升气象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3): 2.

福建省气象局开放式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5k02)。

猜你喜欢

气象部门气象科普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科普达人养成记
2018年全国气象部门政府网站测评研究
大国气象
科普漫画
加强新时期气象部门财务管理与监督的思考
美丽的气象奇观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