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才兼备,学行并重

2017-07-28姜小弟

魅力中国 2017年10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指导论语

姜小弟

摘要:《论语》是儒家文化中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一直在封建社会的治国安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都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等直到今天都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讲品德修养的语录,很多都成为现代人品德修养的格言,世代相传。本文就从《论语》言简意赅的语录中分析,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品德教育提供一条新的尝试和路径。

关键词:论语;品德教育;指导

两千多年来,《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经久不衰,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了无尽的道理,可谓字字珠玑,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资源。现如今,科技日渐发展,社会发展十分迅猛,教育被提上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品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國未来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论语》一书中对道德修养的阐述几乎过半,本文不细谈其中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是从如何教育进行分析。

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自我教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所谓,正己即是修身之义,就是强调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同时给予学生有力的说服。教育者必须意识到,“正己”是“正人”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成功约束自我,形成一个“自我教育”的基础,才能有资格去实施教育。

2.以身作则

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自己首先要严格遵守,才能给予学生带头作用。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就是要以道德教人,使其美德能得以彰显。“自律”,即无论是否有外界的约束和监督,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将教师的职业提高到事业的高度,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老师,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所言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到慎独自律。往后的日子不断提醒自己,坚决不带手机进入课堂,在家里,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手机只是打电话的工具而已。

二、 德才兼备,学行并重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进入课堂,这种视角是孩子独有的,因此在教育实施过程会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情况。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和情形。

(一)真人真事 引发共鸣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当感动的东西开始碰撞学生心灵的时候,就是品德教学的最佳时机。”在新闻素材的搜集与筛选上,教师要把握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共鸣,碰撞学生心灵,更好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一位教师执教《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引出学生身边“最美食堂阿姨的真人真事。教师先让学生谈谈“我眼中的食堂阿姨”,认识“食堂阿姨”的职业性质。学生根据自己的亲眼目睹,大都认为食堂阿姨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又脏等,如果让大家选择没有人愿意干。接着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食堂阿姨”会被人尊敬?“美”在哪里?最后通过屏幕展现阿姨一日工作视屏。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评价,对这份职业有了重新认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由于新闻素材来自学生身边,课堂因真实而感动,因真实而有效,所以,课堂教学才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组织活动 明辨是非

学生的道德意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需要适时开展相应的活动开阔眼界,知晓是非判定的标准。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让各种不同的意见相互碰撞,从而得出一个衡量是非的标准。通过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日常的经验,得出结论,并与他人进行讨论,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在得出他们的结论以后,老师再为他们的思想,观点,行为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价,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听红色故事,感受英雄事迹。这样自由的讨论和活动,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事件的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同时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产生正能量,而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评定是非的标准,提高道德的评判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而学生的是非观念也就在接触、判断、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和坚定起来。

(三)开展实践 知行合一

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实践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该先做后说,才能取信于人。放到现代社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重视实践。因此我们的教学不是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要学生亲自去试一试,让他们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人们对你的评价是什么样的?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而不是只是让老师去灌输,你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

三、少年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过长期在孩子头脑中建立以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一种行为定势,使学生习惯成自然,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形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老师应该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从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

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从《论语》中来,到论语中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

[2]朱义禄.儒家思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胡金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指导论语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