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途径

2017-07-28谭连芳

魅力中国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策略

谭连芳

摘要:对于当前反观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其中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语文教学过程中未凸显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地位。所以笔者从初中语文教材以及经典著作出发,探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一、借助教师的丰富知识,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学识,能够谈古论今,让学生为之敬佩,为之崇拜,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燃烧起来,并能在这种热情之中,更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化被动为主动。例如,在《陋室铭》的讲解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知人论世的理解方式深入探究。这样可以让初中生们明白读经典美文就是读作者的心路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个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逐渐走入刘禹锡的内心深处。这堂课由探究刘禹锡到解读一类文人的境遇,使课堂由此变得更加深入,教师的激情总结,让这节课在激情澎湃中结束,相信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们心中对这些敬畏之情在一点点的燃烧,他们也会把这份激情带到更广阔的阅读中去。作为教师能带给学生激情,并能让他们在激情中接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享受,相信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是难以做到的。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落实新课标而展开的,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必须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里来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推进语文课改走向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二、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融之于人文教育

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具有某种一致性。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爱国主义精神: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多读多思,把握文章精髓

任何一篇文章均有其精髓与主旨,古诗词也同样如此,诗中精髓与中心词汇能够细腻、全面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蕴藏的感情,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认真剖析其中关键字的作用与意义,进而引领学生探寻诗文主旨与精髓,提高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前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客路”、“行舟”、“青山”、“绿水”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在江南吴楚之地、清丽山水之间旅行的图景,心中对这一片安宁静谧景色充满热爱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平”与“阔”是因果关系,潮水涨满才显得水面辽阔,这一句大大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眼前恍然出现一副潮涨潮落、孤帆远影的景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作者自然而然地引出,前人用“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来称赞这一句炼字炼句的精妙之处,其中“日”与“春”代表着新生事物,而“生”与“入”则将二者拟人化,作者感怀时序交替而触景生情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反复诵读,并强调其中关键字词的涵义,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能够深入把握文章精髓。

四、由情入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无一不是字句珠玑、世代传颂的瑰宝,古人反复琢磨诗中字句,颇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意。这样创作出来的古诗词皆是言辞优美、句章精炼的佳作,其绘景入胜,咏物传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文本内涵,又要从文本作者角度出发对诗作所描绘的意境加以细细品味,深入体会作者创作时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这首诗是被贬之后作者所写,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刻画出独钓的悲凉心境及身處异地所生发的渺小之感。

五、书法训练,感悟中华文明独特审美情趣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而言,书法不仅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和心灵的活动。它犹如人的“第二张面孔”,一个人运笔的力度、轻重和涩滑,无不展示这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潜力。通过改变书写,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莫不可等闲视之!研究表明,学好书法,就可以使人像艺术家那样去思考,非常有助于右脑智慧的开发,对孩子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开展“书法小讲堂”,让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笔画规范和结构规律,了解书法常识,并每天布置任务,在专用纸上练习。后来我把经典诵读的段落用硬笔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把书法艺术与经典文化结合起来,真是相得益彰。我还把一些经典段落写成书法作品,奖励给背诵经典成绩突出的同学,虽没有多高的艺术水准,但得到奖励的学生却非常喜欢,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书法教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书写水平,也带动了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书法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文化修养,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