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访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两百年内不必担心小行星撞地球”

2017-07-28尹洁

环球人物 2017年13期
关键词:天文学馆长小行星

尹洁

1965年生于北京,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1991年至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北京天文馆馆长。

每年的6月30日是“小行星日”,这是国际天文学界为纪念1908年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而设立的。仿佛为了提醒人类这个日子,今年6月先后有两颗小行星近距离掠过地球。虽然它们都没构成威胁,但科学家们仍然时刻警惕着那些潜在的“天外来客”。

在北京天文馆A馆后面,有一块南丹陨石,发现时间是1958年,坠落在地球上的时间则是1516年。那是明朝正德十一年,广西南丹县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陨石雨。由于当时交通、信息不便,这些陨石悄无声息地度过了400多年时光。直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发现,证实是来自太阳系、已存在46亿年的星际碎物。“南丹陨石”由此得名。

讲述这些有关天文的故事时,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滔滔不绝。无论台前幕后,普及天文学知识是他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恰逢今年是北京天文馆建成开放60周年,一系列活动陆续展开,而朱进担任馆长也已经15个年头。

“天文学永远都有新发现”

朱进的办公室有十几平方米,看起来更像一个库房——柜子顶、办公桌、沙发、地上堆积着各种书籍、杂志和天文仪器,只有靠近门口的一小块是“会客区”。他简单清理了一下沙发和茶几上的物品,给《环球人物》记者倒上一杯水,然后随意地坐到一把折叠椅上:“我习惯坐这儿聊。”

在记者的印象中,朱进在公开场合的着装只有两种:户外休闲装和黑色西装,而且十有八九是前者。采访当天也不例外,他穿着红色连帽衫、休闲裤、登山鞋,似乎随时要拿起望远镜和照相机,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观测。

茶几上堆着一摞报刊,最上面的是一本《天文爱好者》杂志,这是北京天文馆主办的刊物,朱进是主编。除此以外,他还有很多身份:北京古观象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等。但更多人知道他是从大众媒体上,尤其是当天文学界有了重大新发现时。

2015年7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消息称,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在全球引起轰动,人们再一次热烈讨论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朱进马上通过媒体发声:“外星人是一定存在的!”他还在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分答”上开设了账号,专门回答网友提问。在民间组织的天文学沙龙中,也能经常见到他的身影。私下里,朱进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文爱好者,经常到北京周边郊县观测、拍摄,并“晒”到网上与大家讨论、分享。

“其实我是逐渐变成一个天文爱好者的。”朱进对记者说。上大学之前,他最喜欢的是数学,对天文更多是感兴趣,因此高考志愿除了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外,其余全是数学系。

“那是1981年,全国高校只有两个半天文系,一个在南京大学,一个在北师大,还有半个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下面的天体物理专业。”最终朱进去了北师大,开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习。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在朱进看来,也是其中最为纯粹的一科。“数理化与实际生活还有很多联系,但天文真的离我们太遥远了,研究它更多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

相对于宇宙的“无限”,人类目前的探测能力究竟有多大?朱进向记者举了一组数据:人类迄今走得最远的地方是月球,离地球大约40万公里,换算成光速,就是1光秒远,而宇宙有1000亿光年大。“美国旅行者一号空间探测器飞行近40年,走的距离相当于光走20多个小时,即一光日左右,大约是太阳系直径的1/500。”按现有的科学技术,人类想离开太阳系都是不可能的。

这些是真正的“天文数字”。相比于人类个体的寿命,天文学研究的很多问题甚至让普通人感到有些可怕,朱进却认为研究这些很有趣。

“我觉得真正可怕的往往是现实中的东西。天文学离我们太远了,基本不会影响到我,所以也不觉得恐惧。而且天文学永远都有新发现,这种无止境的探索反而是最吸引我的。”

“这个圈子比较小”

朱进性格外向,喜欢交朋友,这直接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天文学圈子相对比较小。读本科时,我们系每年才招十几个人。”朱进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说,他当时几乎把各种班干部当了一遍,从负责发饭票的生活委员到学习委员、班长。

在南京大学读完博士,朱进被分配到北京天文台(现国家天文台)工作。从1996年到1999年,他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用望远镜寻找小行星。项目结束时,他们一共发现了2728颗,其中已有1200多颗获得了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在国内兴起。作为水木清华BBS站天文版的首任版主,朱进在网上结识了大量朋友,加上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天文学界几乎所有人我都认识,也几乎所有人都认识我”。

1997年,天文学界首次发现有撞地球可能的小行星,全球媒体纷纷报道。在国内天文学者里,当时正在对小行星做系统观测的几乎只有朱进一个人。“因为研究者少,加上朋友们的推荐,媒體找来找去,最后都会找到我。”朱进开始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里。接着是1998年和2001年的两次狮子座流星雨,因为中国的观测位置很好,大众热情非常高,朱进也频频通过媒体普及关于流星雨的知识。2002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纸任命书交到了他手上——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主管单位希望找个年轻人当馆长,国家天文台推荐了我。”朱进说。从此,科普成了他的主业,几乎每个月都要“出镜”向公众解释天文现象。此外,他也经常组织各种面向青少年的天文兴趣活动。

“天文学是一门大众学科,不应该局限在小圈子里。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对一个人来说很有必要,对一个国家也是。”朱进说。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来北京天文馆参观的人数一直持续增长,目前年均增长20%。“去年达到83万人次,除去重复来的,估计在50万人左右。要知道仅北京就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每人来一遍得排40年。因此光靠一个北京天文馆肯定不够。”

近年来,朱进一直在推动天文学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过去的天文学教育都局限在专业领域,现在要让孩子们像学数学、学语文一样学天文,才能从根上改变现状。”经过努力,目前北京已有近30所中小学将天文学纳入了校本课程。

“星座没有科学根据”

天文学科普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现实中,很多人仍然不能很好地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线。在这方面,朱进谈到了3个大家谈论较多的话题:星座、世界末日和外星人。

“星座并沒有科学根据。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收集样本、做统计,看不同星座的人,性格是否有差异。但科学家至今没有发现任何特殊规律,与随机抽取的概率是一样的。”朱进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事实上星座只是某个方位上的一片星空而已,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对地球没有影响。而且从地球上看过去,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年会经过13个星座,因为星座有大有小,所以经过的时间并不一样长,现在却被均匀地分成了12份。“信徒们不一定知道这些,但我想那些所谓的大师们自己一定是心知肚明的。”

另一个流传很广的预言是“世界末日”。在朱进看来,“地球上的生物早晚会有末日”是正确的,但“某年某月某日将是世界末日”则都是谣言。

“把世界末日精确到哪一天,没有人具备这种能力。当然,太阳活动会对地球有影响。比如现在全球变暖,但太阳活动11年一轮,有科学家预测,未来两轮太阳活动会比较平静,地球可能会变冷,甚至出现极寒天气。”

但这并不会导致世界末日。目前看,小行星撞击才是致命的,正如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时那样。“科学家在世界各地都找到了证据,普遍认为是一颗直径16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而一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就足以造成全球性灾难。”

地球在46亿年的生命中已经被砸过无数次,因此“世界末日”更确切地说是人类末日。朱进告诉记者,未来一两百年中可能撞地球的小行星有600多颗,撞击概率从几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不过其中很多即使撞了也不会对人类造成影响。

除了关心自己的生命,人类也关心地球之外的生命。“在宇宙里,像地球这样的行星有大约1亿亿亿个,只有地球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外星人的。”至于一直没找到的原因,朱进这样解释:“宇宙已经有137亿年的历史,而人类仅仅是从80年前才开始有能力告诉外界我们的位置,按光速计算,这些信号也只走了80光年。在所有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目击报告中,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被证明与外星人有关,基本都是正常的天文现象和人类发明的物体,比如飞机、风筝等。在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之前,关于外星人的判断都只是推测而已。但我们仍然坚信,人类在宇宙中不是孤独的。”

猜你喜欢

天文学馆长小行星
勘测小行星
请专家
小行星撞击指南
互联网精神下的虚拟馆长
我天文学会退出国际天文学协会
去小行星M902旅行啦
B612小行星上的爱和希望
天文学,地球科学
现代天文学如何起步
第六批天文学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