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心灵

2017-07-27王菠

牡丹 2017年20期
关键词:王尔德小燕子心灵

王菠

王尔德在其童话故事《快乐王子》中塑造了两个至美的人物形象,故事以收获不朽而美丽的铅心和小燕子被安放天堂收尾,充分展示了人性善良的光辉,包含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主张,但是故事的结局再次落到了道德的层面上。本文通过探寻王尔德艺术自律的审美语境,着重从人物塑造、结局的角度分析其与唯美主义的联系,证明童话故事的结局与王尔德本身主张的艺术自律性相违背。

一、王尔德的审美语境

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字几乎可以称为19世纪后期欧洲唯美主义的代名词。而唯美主义运动是现代西方审美精神逐渐发展的结果。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就强调恢复人性、肉体、感觉、心灵和智慧的地位。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仅扫除了一切超验的、昏暗神秘的东西,还培育出启蒙运动现代性的对立面——审美的现代性。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纯粹理性的启蒙运动听不见或窒息了天然情感的声音,因而达到了它无神论和利己主义的道德;知识的增长、人生的美化只是使人越来越不忠实于他的天职和他的真本性。他呼吁人们回到淳朴的、天然的情感中去,回到纯真的、生机勃勃的自我中去。德国作家歌德同样站在审美感性的立场上,以《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代表,抨击平庸、鄙陋、充满清规戒律的社会现实。卢梭和歌德的文学创作成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先导。这一时期艺术审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反抗,得到来自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席勒美学的支持。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是鲍姆嘉登,发展到康德美学,其实质上的独立才得以完成。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直观的、自由的、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而后席勒提出了“审美游戏说”。1804年,贡斯当首次将“为艺术而艺术”笔录于自己的日记中。戈蒂耶在小说《莫班小姐》的序言中,阐述了艺术无目的性、无实用性的观念,被归入“为艺术而艺术派”。

戈蒂耶之后,“为艺术而艺术”有三层意思:一是强调艺术独立于认知活动、伦理判断之外;二是捍卫艺术的纯潔性,拒绝艺术通俗化、商业化;三是艺术被文化精英当作精神寄托和思想避难所。19世纪60年代,法国唯美主义思潮开始传入英国。美国画家惠斯勒、英国诗人斯温伯恩在传播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在法国唯美主义思潮的刺激和引导下,英国本土也培育出了自己的唯美主义思想,湖畔诗人柯勒律治、威廉·布莱克和约翰·济慈被视为英国唯美主义的先驱。之后,约翰·罗斯金和沃尔特·佩特对唯美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英国唯美主义的后起之秀,奥斯卡·王尔德承袭了戈蒂耶、佩特等老一代唯美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坚持艺术的独立和艺术自律。

二、王尔德的艺术自律性

王尔德认为,艺术创作是完全自律的,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自己的路线或者美的规律发展。1889年,王尔德在《谎言的衰朽》中首次提出“生活模仿艺术”,将艺术设定为第一性,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美学思想艺术创作对现实生活的依赖,赋予艺术创作以绝对的自由。他指出:“撒谎作为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和一种社会乐趣,毫无疑义地衰朽了。”并且,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撒谎说”:“撒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乃是艺术的真正目的。”他用“撒谎”一词来表述艺术创作的特质,为艺术构建一个自由王国,将真实与否的问题彻底放逐出去。

另外,对于艺术自律,王尔德认为艺术与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艺术与道德功利无关。在《道连·葛雷的画像》的序言里,王尔德说:“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同时,他还说:“艺术家也没有伦理上的好恶。”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为了纯粹个人的愉悦才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艺术本身的完美,任何东西都不会让艺术家感兴趣。并且,他还指出:“书无所谓道德的或者不道德的,书只有写得好的或者写得糟的,仅此而已。”他甚至说:“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在王尔德看来,艺术作品作为美的载体,是超道德的。只有彻底摆脱功利道德的影响,才能真正建立符合唯美主义理想的关系,因为“艺术除了表现自己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但是,在王尔德的作品中,作者一方面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崇高唯美主义理想,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为道德服务的陷阱。本文以《快乐王子》为例,探讨王尔德的艺术自律和撒谎的艺术,以此证明王尔德的作品与其主张的艺术自律性相违背。

三、艺术自律性与《快乐王子》

(一)美丽的王子

王子有着美丽非凡的外表。他满身贴着薄薄的纯金叶子,蓝宝石的眼睛,红宝石在剑柄上灿烂地发着红光。作者字字珠玑地塑造了王子唯美的外在形象,正如王尔德特别重视美的形式,用闪闪发光的宝石和金子衬托王子华丽的形象,因为美的形式给人感官上的愉悦。在王尔德看来,艺术的美就在于它的形式,形式就是一切,是至高无上的艺术目标。而康德认为,从质上看,美是主观的,它不取决于对象的感性存在,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相关。审美是无功利的静观,这就是主体的态度。市参议员认为王子像风信标那样漂亮;母亲告诉自己的孩子快乐王子不会哭着要东西;失意的人羡慕快乐王子的快乐;孤儿院的孩子们想象着快乐王子来自于天堂,是个天使。作者借用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羡慕和仰望进一步升华快乐王子的形象,那是一种色彩绚丽、华丽非凡的美。在此,快乐王子被王尔德塑造成为美的代名词、美的化身,正是作者所认为的“艺术除了表现自己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的真正体现。

然而,在王尔德看来,美的形式也有助于思想的表达、感情的传递。唯美主义强调灵肉合一,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里真,正的美是心灵的美。任何美的事物的最高形式又必然是心灵美。所以,作者先把快乐王子塑造成美的化身,然后又添笔墨呈现快乐王子美丽、善良的内心。他不只是供观赏之用的雕像,更是善良的天使。王子让小燕子给在发高烧的孩子送去他剑柄上的红宝石,孩子便甜甜地睡去;把一颗蓝宝石的眼睛送给饥寒交迫的剧作家,另一颗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剧作家露出快乐的样子,小女孩笑着跑回家去了;就连身上贴的金子也一片一片啄下来,送给穷人,此时小孩的脸颊上出现了红色和笑容。王子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给他人送去关爱和温暖。王子失去了华丽的外表,却收获了一颗散发美丽光芒的心灵。王子美丽的心灵,虽然体现了王尔德所追求的艺术理想——艺术至上,至善则至美,但是更重要的是这颗至美的心灵散发着人类道德的光辉,作者没办法单纯地只为了创造美的艺术形式而创作,他给予王子善良的心灵,就是赋予了作品以道德的形式。快乐王子的塑造最后依然没有逃离道德,无法单纯作为美的载体,无法超越道德的范畴。

(二)美丽的小燕子

作者没有塑造小燕子美丽的外表和高贵的出身,但是给了小燕子一颗柔软善良的心。它首先爱上了一束芦苇,但是芦苇不愿跟它一起远走高飞。这一情节的设置,作者让读者看到小燕子的可爱和童真,为后来遇到英俊的王子并为他留下埋下伏笔。只有心中充满了爱,才能以满满的爱去爱别人。

当它看到快乐王子眼里装满了泪水,小燕子的心里充满了怜悯,因为王子看见了穷人,痛心不已而潸然泪下。小燕子虽然跟王子说它的朋友在埃及等它,它也得尽快飞过去。但是在王子的哀求下,它看见王子忧愁的面容,它答应做王子的信差。小燕子的出现引出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它放弃了一次次去埃及的理想,给穷人带去快乐、幸福,而自己宁愿挨冻、挨饿。小燕子用自己的善行收获了美丽的心灵。王子一点点变丑,没有了往日华丽的外表,不再受到称赞和仰望,但是小燕子依然不离不弃守护在王子身边。尤其是在王子失明之后,小燕子动情地表示“你现在瞎了,我要永远陪着你”,他们至美的友谊令人感动。小燕子用尽最后一点力气飞到王子面前,它亲吻了王子的嘴唇,然后跌在王子的脚下。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落泪,但是至美的场景、凄美的爱情,也是王尔德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美丽的心灵、至美的友谊和爱情再次深化心中有爱才是美的主题,即至爱则至美。作者营造出来的至美和至爱的情节,不仅让读者领略了人间的真善美,更使读者迷失在炫美的童话中,沉浸于艺术世界的谎言里。作者所创造出来的童话,恰恰就是王尔德所说的“撒谎说”,即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

(三)美丽的结局

快乐王子为天堂带去一颗珍贵的铅心,小燕子也在天堂里安睡。这一美丽的结局,没有让读者完全绝望,而是看到了王子和小燕子都有了好的归宿和结局。作者在看到美毁灭的同时,依然设置了对美的希冀,为读者描绘出充满希望的美丽画面。小燕子和王子死亡的结局正是作者眼中生命之美的顶点,这样的结局也恰恰体现了王尔德对美的无限追求。

在王尔德看来,艺术真正的目的是撒谎,即虚构的想象力。只有艺术家脱离了现实的纠缠,沉浸于想象力的世界,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真正的形式。但是,童话故事的结尾和所讴歌的内容,处处与道德有关,处处体现道德的内容和归属道德的范畴,快乐王子虽然失去了华美的外表,但是获得了永远不能融化的铅心,小燕子牺牲自己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快乐王子的身边,心灵至美,所以上帝安排他们进入天堂。他们的善良、无私、自我牺牲、博爱和純真的爱都是道德的真正体现。童话寓意深刻,显露出唯美的主题,但是恰恰违背了作者的初衷,作者依然最后落脚于道德之上,因为心灵和外表的契合才是至美。作者无法只为了艺术而艺术,也无法在自己构建的艺术自律王国中独善其身,因为唯美主义者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变过,作者也从来没有完全忽视道德和良知。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王尔德小燕子心灵
小燕子
听小燕子唱《小燕子》
小燕子回来了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为自己
为自己
小燕子,背把剪
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