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观物取象”思想对油画创作的启示

2017-07-26陈晓菲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7期

陈晓菲

内容摘要:传统“观物取象”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艺术思维的滥觞。时下中国油画创作处在西方影响和本国自立的时代交汇处,“观物取象”可以很好的解读中国艺术审美和创作之源,同时在批判继承西方相关艺术理论的同时保留、继承与发展本国艺术传统,更好的指导写实、意象与表现等油画创作类型,有助于形成艺术家自身风格,也为当下“文化自信”方针指导下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和经验。

关键词:观物取象 中国油画创作 中西思维对比

以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改进油画颜料作为一个标志性节点,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的主体方式。如此,中国人进行油画创作就不免有一个融合过程:一方面是西方较为厚重的油画作品积淀,其中自然有着天然的西方艺术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艺术家先天的东方创作思维。应该说,这不是一种困境,反而容易激发出更新的油画创作形态。比如,“观物取象”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观点就可以很好的被用来指导油画创作。

一.“观物取象”:艺术思维的滥觞

“观物取象”这个说法源自于《易经》。《易经》源于伏羲的八卦图,后经孔子补《十翼》而成《易传》,是群经之首。《四库全书》提到几乎所有学科“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系辞下》曰: “古者庖牺氏(又称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以说,“观物取象”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观察世界、解读世界的方法,这种特质使得汉字这种象形文字得意不断被延续和继承,同时慢慢滋养了中国人的“象”思维。这种东方思维方式注重在观察客观事物的时候保留整体与辩证的态度,外物要与观察者合二为一,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

“观物取象”与艺术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思考,那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和创造思维就必然离不开“象”思维的影响。应该说,西方绘画也会注重客观现实的影响,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将反映现实世界做到了极致。西方绘画的现实摹仿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式”学说,也就是对“形”的重视,但这与中国传统“观物取象”提法中的“象”又有不同。对于“象”与“形”,“一个是流动变化的‘多,一个是静止永恒的‘一”。[1]因此,以“观物取象”来指导油画实践,就不会是单纯的以客观自然为临摹样板,动态的“象”将会指导中国画家突破传统西方绘画固有的束缚,真正从本民族的文化源头收获创作灵感,打造真正的中国绘画艺术面貌与精神。

二.“观物取象”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在中国油画创作的视域内,作品类型主要还是按照写实和意象表现来划分,以下试针对这两个类别分析“观物取象”对于油画创作的影响。

1.写实油画创作

写实是中国油画表达的基本形态,其中受着西方写实油画的影响也最大,传统文化中“意境”和“气韵”的表达并不明显。正是因为与西方绘画源流的直接联系,使得写实油画容易变成对客观事物的单纯临摹。在这种情况下,体会“象”的变化就可以为创作融入更多活力。“在自然对象的视觉空间表达中,可以包容人类精神的理想意愿,二者相互渗透,现实自然和理想之间是必然的联系。”[2]

写实也分为客观性、主观性等方面。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画家在西方学习经历、国家意识形态等多重影响之下形成西方语义下的写实,和中国传统文化已有的写实作品是不相关的。这种写实风格带有客观性,重在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而很少反映艺术家个人的想法与情感。写实绘画的主观性则以罗中立等画家为代表,虽然绘画中也做描绘,但画面之后是画家个人情感的传达,更接老百姓的生活地气。根据前面对“象”思维的分析,虽然写实油画创作注重客观表达,但仍然离不开主观创作者连同欣赏者与作品内心的联结。即便是超写实绘画作品,也在传达艺术家对于时代、对于自身的一种理解与坚持。

2.意象与表现油画创作

对于意象与表现类型的创作,直接的影响来源依然是西方表现主义等流派,仍然是西方语境限定下的“意象”。在这种情况下,谈“观物取象”就更有必要,也是廓清中国油画概念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虽以情感为主导,但不宜不着边际,还是要立足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和批判。齐白石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可以为作为中国油画家创作的一个参考。能够被老百姓理解和接受的艺术作品,一定也是在现实之“似”和意象之“不似”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节点,不做机械的分割与定义,而是做整体观,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是中国艺术思维和表现的基本出发点。

三.总结

在油畫创作中融入“观物取象”的理念是中国油画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个世纪初,倪贻德在《艺苑交游记》中就提到:“我们已经感觉到洋画不仅仅是模仿西洋的技巧而已,用了洋画的材料来表现中国的,是我们应走的道路。”[3]艺术家应该很好的把握、理解“观物取象”的来源与内涵,并积极将其映射到油画创作当中,形成自身风格的同时,也为当下“文化自信”方针指导下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和经验。

注 释

[1]许心:《<易传·系辞>“观物取象”试探——以柏拉图“摹仿说”为参照》,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4月

[2][3]何小勋:《比较视域下中国油画审美形态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6月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