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2017-07-26陈壮新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语文艺术

陈壮新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文课堂的提问策略,即要抓住教学重点提问,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提问,提问时要选取新颖的角度,并应分清学生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艺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72-0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过去“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向课堂要质量,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0多年,常在听课时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精心设计的课堂上提了很多问题,可是学生启而不发,举手发言的学生凤毛麟角,出现“冷堂”现象;或点名学生发言,被叫到的学生大多是扭扭捏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种事与愿违的课堂现状,不能达到语文教师设计的预想效果。笔者认为这涉及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设计的艺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过于肤浅或过于深奥,师生的“双边”活动就达不到最佳效果,教学效率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重点设计问题

初中语文每册教科书中的范文均为名家名篇,值得我们去挖掘、品析、鉴赏。语文教师如能抓住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设计好问题,并设法让学生弄懂该问题,学生对该作品的主题就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语文教师应独具匠心地备好文本,找出每篇文章的重点、难点、热点,由此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触发他们思维的灵感,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教师可抓住 “笑”字深度提问。这“笑”有顾客的笑、掌柜的笑、“我”的笑、小孩的笑,笑他脸上的伤痕、笑他偷窃、笑他被吊打、笑他落第、笑他迂腐……小说最后写到,就在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坐着蒲包用手“走来”“温一碗酒时”,掌柜和酒客仍然同平常一样嘲笑、挖苦他,根本不把他的悲惨遭遇放在心上。这是何等的残忍!没有人性,把别人的痛苦、灾难当作笑料。分析到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孔乙己身边的人会对他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他的结局最终会怎样呢?”这样理解小说结尾的“大约的确死了”的结局也就不难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孔乙己根本没有出路,悲惨地死去是他最有可能的结局,也是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人的悲剧不可避免,从而作品的主题得以凸显。

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巧设问题,适时提问,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语文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亲切感。联系学生生活提问,能调动学生原有的体验,帮助学生消化、理解问题。

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枣核》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美籍华人一切都有了,一切都如意,为什么还觉得心里缺了点什么呢?”听到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当然这样写了,中心是爱国嘛!”笔者追问:“那课文后面有一个细节,为什么他索要家乡的枣核呢?”此时笔者环顾左右,从学生疑惑的眼神里,悟出他们对这一感情不仅不能理解、感到茫然,还产生怀疑,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中心”的需要而“设计”的。

教师如果此时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硬搬教科书,求完成程序与任务,势必会得出概念化、公式化的答案。我校大部分学生为内宿生,离家比较远,有的还是来自偏僻乡村的学生。笔者此时抓住这个契机,又从这样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父母每星期给你们内宿生多少零花钱?”学生答:“50—80元不等。”笔者说:“哎哟,这么多!那你们够‘阔了,可以改善生活,加点菜,又可以买自己喜欢的小吃了。”这一问一答,一下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贴近了学生的生活,问题有趣,大部分学生忍不住会心地笑了起來。学生笑过之后,笔者突然话锋一转:“在这里又有菜加,又能和同学玩,学校又有丰富的活动,可是为什么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还哭鼻子想家呀?”

引导到这一步,笔者水到渠成地归纳出:“物质财富再丰厚都不能替代亲情。”在学生的默许声中,笔者进行总结:“这位美籍华人不是故意做作,还的确是缺了点什么。生活在异国他乡,吃穿不愁,物质条件非常好,儿女又有出息,他缺什么?缺枣核。枣核来自故国家园,是带有生命力的种子,能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角度新颖巧设问题

初中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但心智不是很成熟。语文教师如果照本宣科、老调重弹,提出的问题平淡无奇、生硬乏味,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互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锐减,甚至出现“冷堂”状况。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更要灵活巧妙地转换提问的角度与提问的方式,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激趣。

对于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这篇小小说,一般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分析小说的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提出问题。而笔者在教学时一反常规,找到一个新颖的角度切入:“假如把这篇小说拍成一部微型电视剧,你认为拍几集比较合适?哪集情节应重点展现?哪些情节应用特写镜头?景物应怎么衬托?”这样学生在当“编辑”与“导演”的过程中,无形中理解了小说的情节、主题,感受到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愿望。

又如,在教学《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时,在讨论“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写好了一封感谢信,让我们的同学送去给电视台(或电台)感谢主人,但落款没有写,由你去填,该写谁呢?”这样的提问,学生绝对不会感到腻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拉近了学生与语文学习间的心理距离,避免了生硬的说教,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又新颖有趣。

四、面向全体选择问题

现在的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展示课、优质课、汇报课,上课老师为了不使课堂提问出现冷场,影响效果,一堂课下来,提问的面很窄,总是几个面孔,选的回答对象均为声音洪亮、表达清楚、表情自然的学优生,并把这些学生安插在教室不同的位置。表面上,这节课很成功,气氛热烈,回答准确。殊不知,这样的提问是照顾少数学优生,而忽视了其他学生。这样的作秀形式得不偿失,只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出现更大的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很难达到。

因此,教师的“问”一定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俗话说:“见什么人,讲什么话,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此话对语文课堂仍然适用。课堂上,对主题的挖掘、人物形象的分析、细节的鉴赏可多问学优生,让这部分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让他们吃得好、吃得饱,消化得了。如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学生分析了细节,明确了对周围的人“笑”的动机后,教师可提问:“生活在孔乙己周围的人本来就这么冷酷无情,这么没有人性吗?透过这环境你悟出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探究这一问题挖掘出社会制度这一根源。相反,对一些表面的浅显问题,要多问中等生与后进生,也让他们有话可说,感到老师心中有他的位置,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

总之,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孜孜不倦地探索。教师要设计出紧扣教学重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并适时提出,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初中语文艺术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纸的艺术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