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捡起时光的金

2017-07-26碧珊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武平文集岳母

碧珊

我曾经问过一位著名的词曲作家,他曾创作出几首在我国流传甚广的流行歌曲,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创作?他说,为了青春不留白。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回忆了自己从十几年前开始写作,写报告文学、小说、散文,中间虽偶尔转去做其他行业,终究还是回到文学这根主脉上,其实也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想,对于我们大多数的专业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来讲,文学之于我们就是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可以在时光流逝后,给岁月留下点什么。读尹武平的散文集《人生记忆》就有这样的感觉。

这是一部非常朴实又真诚的文集。就如同他的文集名《人生记忆》一样,平淡中有着一种时过境迁的安然。文集中收入的文章几乎涵盖了作者的大半个人生,包括出生、成长、乡村生活、参军、部队生活、家庭生活等等,所涉及到的情感关系有母子情、父子情、战友情、首长情、祖孙情等等,语言平实,记叙随心,总会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有着不期而遇的感动。

如《向生命致敬》一篇中,“我”出生没过百天就断了气。当父母准备把“我”偷偷埋到芦苇滩时,因为舍不得“我”身上的一条毛裤,抓起“我”的双脚脱毛裤,反而让“我”意外重生。这种经历对于我们这些80后、90后来讲是很难想象的。作者仅通过这一件小事就将当时社会的现状、百姓的悲苦、命比物贱、父母的无奈、生命的残酷和转机展现了出来。让人唏嘘的同时,也得出了“珍惜生命,淡泊名利”的人生感悟。可以说是文有根基,落在实处。

《写给岳母》一篇中,作者用最不加修饰的语言讲述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的一生。其实,像“岳母”这样的女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她们从旧社会走来,吃尽苦头,历经磨难,为了子女愿意付出生命,还要在时代的变革中用一己之力保存家人的安危。这样的中国女性本身就值得记叙。作者从一个女婿的视角先讲述了岳母的生平,再通过几次探望展现她的生活,虽小却也足以观全貌。在她挨过了悲惨的青年、辛劳的中年,终于把子女抚养成人后,本应过上幸福的生活又不幸患上肺癌,因为不愿让手术费拖垮子女,自愿放弃治疗,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读到此处让人不禁落泪。曾有一位散文大家对我讲,有的散文读语言,有的散文读哲思,有的散文读故事,有的散文读人。《写给岳母》就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散文。

读尹武平的文集还有一个感受,就是他似乎特别爱写,随时随地都在写。看到落日写,看到飘雪写,看到黄昏写,看白蒸馍写,看到小孙孙也要写,文字在他的生活中渗透程度非常深。以前,不少人问我,写散文难不难?我说,难。他们说,你看,我有很多东西想写,你又说难,我真怕自己写不好。其实,完全不必有这样的担心。有感而发,随性而写,不一定要求自己的散文必须达到哪种高度,只要用你那颗真心把触碰到灵魂的东西都写出来就可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拿起笔,静下心,用平实的语言、真诚的心写出来的文章会差到哪儿去?没人会嘲笑一个真诚的灵魂,何必担心写不好呢?

对于尹武平先生的创作,我也想提两点建议:

1.散文不是生活记录,片段化的记叙如能用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来,引发哲思,提升精神内核就更好了。

2.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值得写,要提炼生活,在写作一篇文章前不妨“三思后行”。

在这里,我想举出两篇有代表性的散文来详细阐述一下。

第一篇,梁晓声的《父亲与茶》。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父亲是从不饮茶的”。不喝茶的父亲却和茶叶“有故事”。引发悬念,让人期待。接下来,作者就在几段往事中展开记叙。1963年春节前,父亲从几千里外的工地回家探亲,除了带给家人的毛背心、手套、大米外,还带来了一包宝贝茶叶。父亲让我们把茶叶分给邻居,可邻居却因我们没有分给他们米产生误会。过了几年,父亲又从工地寄来一包茶叶,让“我”送给“一个好人”。我不小心在途中将茶叶丢了。中间还经过一次送茶未果,导致我和父亲大吵了一架,父子间因此产生隔膜。1977年,父亲已经是一个老人了,终于打听到“一个好人”已经去世,带我去那人的墓前用茶葉祭扫。在我的追问下父亲才说出,原来“一个好人”是他在特殊时期的救命恩人,当年因为此人的善举让父亲免遭迫害从而保全了这个家的完整。父亲也不知道恩人是否喜欢茶,只知道茶叶是贵重的,要送来感恩。这种突然而来的解释瞬间化解了之前的诸多疑问。作者也通过几次“送茶”展现了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将往事在“茶”的物化下升华,展现了人性光辉。

第二篇,蒋建伟的《坟》。这篇散文发表在2016年第2期的《大家》杂志。文章开头就先讲述了“蒋”姓的由来和明朝逃荒的七兄弟创立“蒋寨村”的故事。之后,作者用几个小节分别记述了几件事,包括小学历史老师讲宗族,坟地的风水和讲究,几个村民和祖坟之间的趣事,父亲因为一个馍在祖坟前哭诉,几次重修家谱等等。“坟”不单单是“一个土做的馍”,更渗透到“蒋寨”的血脉中,直接影响后人的生活。婶子为了给死去的叔叔争取一块好坟地不惜用心机抢夺了父亲的坟地,成为父亲一生的遗憾。可是如此重要的“坟”,延续了数百年后竟然在前几年因为响应号召要被“平坟”,婶子还亲自动手平掉了抢来的坟。那些因为“坟”引发的恩恩怨怨也随着它们被铲平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可是,坟没了,姓还在;姓虽在,没了坟又怎么传承?作者没有写明,留给读者的却是沉甸甸的思考。这篇文章布局精巧,大气恢弘,议古论今,以俗见雅。作者不动声色,意不在文中,全在文章之外。

回到尹武平的《人生记忆》。不禁感叹岁月对于我们每个人真是太无情。它从不因为我们的财富、地位的改变向我们妥协。当岁月匆匆走过,留给每个人心中的质感又是千差万别的。只有通过文字,静心抒写,才能拂去时光的沙粒让金子显露。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武平文集岳母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Walking on Fire
All Is Well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岳父与岳母的爱情
岳父与岳母的爱情
《海外文摘》在京召开“尹武平散文研讨会”
岳父岳母的爱情
寻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