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遗产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2017-07-25丁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途径教育

(宁夏灵武市文物管理所,宁夏灵武,751400)

摘要: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地传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文化遗产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政府必然是保护的主体,但社会公众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只有当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并成为政府之外的强大保护力量时,文化遗产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这样的怪现象,政府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多,文化遗产的传承却越来越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与社会公众脱节。

关键词:文化遗产 教育 途径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必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加速,西方商业文化大量涌入,大量文化遗产或被损坏,或逐渐消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建立起的行政管理制度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我国在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也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政府几乎包办了所有工作,社会公众极少主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多数时候是被动地参与政府组织的活动,这种工作模式不仅无法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反而造成了社会公众保护意识的淡漠。要解决这个难题,除了要建立起能为公众提供参与途径的管理保护制度之外,采取措施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当前迫切要做的一项工作。只有当社会公众走近、了解、热爱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才能真正成为一项社会公众的事业。根据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对社会公众进行文化遗产教育,对于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它可以有力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欧美国家开始推行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考古”项目。“公共考古”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施“公众考古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考古教育将考古学知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达给公众。“公共考古”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和机构开始逐步开展公众考古实践,采用各种形式努力拉近专业考古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也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国的“公共考古”实践仍处在起步阶段,与美英等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目前进行的公众考古教育实践主要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极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总体而言,我国公众非常缺少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我们国家之所以长期存在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遗产价值认识不够,主要因素就在于公民遗产教育的缺失,无法培养整个社会珍惜遗产的氛围。”因此大力实施文化遗产教育是未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进一步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借鉴国外考古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未来我国实施公众文化遗产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文化遗产知识要激发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爱首先要普及关于文化遗产的知识,打破文化遗产知识只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的局面。普及文化遗产的知识必须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采用书籍、报刊、影视等多种媒介来进行最广泛的宣传,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量复制传播,让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建设文化遗产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套境内文化遗产登记系统,各省也都已基本建立本省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在因特网上建立开放的文化遗产信息共享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当地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为保障文化遗产的安全,该系统可对信息设置相应保密级别和开放权限。这样既可为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制定政策、统筹管理提供参考数据,也便于公众更加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爱。

编写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各地方政府可组织相关部门编写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来向社会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知识。考虑到传播效果,该丛书可详细划分受众群体,一部分图书可以定位为研究型图书,主要汇集和保存关于文化遗产的原始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另一部分图书定位为普及型图书,用通俗生动的文字、图文并茂地对普通大众介绍文化遗产知识。鉴于当前出版市场竞争激烈,理论书籍、文化书籍出版有一定困难,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可拨专款用作出版经费,并可设立支持相关图书出版的文化基金。

开展博物馆模拟考古活动。模拟考古是近年来博物馆推出的一项很受欢迎的活动,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考古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博物馆教育的趣味性。例如:陕西汉阳陵博物馆建立了中国首个模拟考古基地—“汉阳陵博物馆模拟考古基地”,模拟考古基地设置了模拟探方和各种文物复制品,观众在短暂培训后将可分组进入探方进行模拟考古活动。目前已有20余所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在“考古知识小课堂”上学习了考古基础知识和发掘方法。杭州历史博物馆也推出了类似的模拟考古活动,在博物馆内设置仿真的考古探方,吸引了大批游客参加考古体验。实践证明,开展博物馆模拟考古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爱,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互动平台。除了开展博物馆模拟考古活动外,博物馆还可以建立与公众的互动平台,让公众通过互动平台来参与某些考古活动。例如,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就曾经推出过一个名为“挖掘维京,正在进行的考古”项目。该博物馆在进行一处维京时期聚落的发掘时,设置一个专门的网页来提供发掘背景、发掘队及其工作的细节、遗址报告、遗址规划、教育信息并每天更新。欢迎有疑问的人将他们的问题用邮件发给考古队,考古队每天对这些问题做出答复。英国利物浦的文物保护中心设置了专门的观众中心,一周开放七天,以一个互动的展示解释保护的过程,并在规定的时间里,观众可以坐在一个小的演讲厅,那里有一个与实验室相联的现场视频直播。他們能利用这个连接与在实验室中工作的保护工作者进行积极的问答讨论。我国有条件的博物馆可借鉴这些做法建立基于网络的文化遗产保护公众互动平台,可在网络上有选择性地公开选择一些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时状况,为公众提供与文保工作者直接沟通的渠道,让公众能够参与和体验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过程。

作者简介:丁雷,女,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文物管理所,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或管理,宁夏少数民族文物。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途径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