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7-07-25杨阳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微课课程

杨阳

近年来,随着微课、慕课的应用日趋广泛,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尤其是文化通识课程的建设,以期筑牢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当然,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然存在教学组织上的难题。

不少高校虽然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网络课程,但并未注重课程的系统性规划,往往由校内教师自愿申报,当然有时因为部分教师的创新意识,能出现内容特别精彩的课程,但也会出现相似内容的课程重复开设的情况。加上自愿申报的绝大多数是熟悉微课制作的年轻教师,教龄较长的优秀教师的课程很少有机会搬上网络,这对于学生们是非常可惜的,这就需要学校层面的资金和人力的支持才能完成。另外,教学互动和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很多学生对网络课程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只是敷衍了事了,开着视频却不看,只求凑够时间完成课时,这就背离了高校建设网络课程的初衷,而囿于空间限制,这往往是学校和教师难以对学生实施监督的。因此,高校很有必要重新思考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路,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首先,完善网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方面,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贴近性和应用性,可以由各个学院申报一项以上的专业特色课程,再由学校层面审核并立项,给予一定的微课创作经费或团队支持,从宏观上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网络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创新方面,可以多与高校自身的优势和品牌专业联系起来,让各个学院的精品课程为全校大学生所共享。特别是各地方院校,更应充分挖掘所在地域的文化、地理、历史等特色,组织教师团队创作精品微课网络课程,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感受鲜明的文化特色,产生对所在地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网络课程只要学生观看完整的教学视频后就可以接受考核,与教师基本没有互动,起不到教学实效。对此,可从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入手,网络课程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网络技术运用和教学视频呈现,应充分利用互联技术的特点,构建新型的“在线课堂”形式,形成共享、互动的网络学习社区。可以定时开放线上讨论区,在讨论区学生就课程学习的有关问题随时咨询教师,或与同学讨论,教师可以实时在线反馈答疑;也可以由教师在互动专区发起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必要时可以将互动环节作为学生成绩的加分项,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再次,增加课下活动的组织。教师要对课程有整体的规划,不能将一切教学环节寄托于视频教学而自己却身处其外,教學的实效必须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反馈来衡量。高校网络课程除了线上视频教学,还可以由教师设定线下教学的环节,这样,课程的教学就不会停留于简单的知识描述和介绍,才能将单纯的文化知识灌输转变为文化素养培育。如民族文化类的课程,可以由教师组织小规模的实地参观,或是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涉及操作技能类的课程,则由教师统一课时,进行线下的实操演示,学生验证。

最后,改进评价功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网络视频课程处于教师和学生“分离”的状态,课程设计的题目往往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缺乏及时有效的学业反馈系统,有的甚至没有反馈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回应。对此,可以注重创新网络课程系统的教学评价功能,利用数据技术跟踪、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详细信息,注重从多种角度对学生的能力和态度进行综合评判,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遇到的困难,进而在线下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总之,高校应组建专门的课程团队,让教师们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思路,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创新,形成“互联网+”环境下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微课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