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离薋园到弇山园看王世贞造园实践特点的嬗变

2017-07-25陈昱珊

风景园林 2017年4期
关键词:王世贞造园园林

陈昱珊

从离薋园到弇山园看王世贞造园实践特点的嬗变

陈昱珊

研究了晚明时期王世贞地位、生平、人生经历,分析其个人品性与主观欲求,对比研究了其早年园林作品离薋园和晚年弇山园,通过分析二者在造园初意、建造过程、总体布局、空间序列、细节特点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总结王世贞造园实践的风格特点,探究其与人物生平经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王世贞作为园主人在园林建造中的地位和贡献,最终归纳这些造园实践所体现出的王世贞园林思想中山水观、建筑观、园林观的嬗变。

风景园林;王世贞;离薋园;弇山园;造园实践;园林思想

晚明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中一个特殊的时代园林,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转型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晚明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文人墨客在园林上的造诣也体现出当时园林思想的风格特点和变革潮流。本文选取王世贞作为晚明时期江南园林的名家代表,通过研究其早年造园实践离薋园和晚年造园实践弇山园的园林背景及空间特点,对比二者的异同,从而归纳总结王世贞造园实践特点及其体现出的园林思想的嬗变。

有着多重身份的王世贞,既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藏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民间造园家和鉴园家。对于园林,王世贞作为明代著名士大夫,有条件、能力实践于造园。陈植先生指出在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山堂别集》等书著所辑录的传世园记中,《游金陵诸园记》、《太仓诸园小记》等尽为造园学著作。王氏辑录历代园墅诗文为《古今名园墅编》,虽未见传世,但所存序文中说“凡辞之在山水者,多不能胜山水,而在园墅者,多不能胜辞,亡他、人巧易工,而天巧难措也”,也应是“最精辟的造园理论”[1]。

从王世贞具有的重要多重身份可以推测出他在晚明时期文坛及园林界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研究其造园实践特点的嬗变及其所体现的个人园林思想将对推测理解晚明时期整体造园思想的特点有一定帮助。

1 王世贞的生平经历Life experience of Wang Shizhen

1 从王世贞生平看其造园背景的变化

王世贞,江苏太仓人。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1526年出生于江苏太仓,年少学习《易经》,读起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16岁考中秀才,未满21岁就中进士,入京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图1)。

1.1 离薋园造园背景

少年得志的王世贞才华显露、仕途得意,但在正值壮年时,他却经历了几次巨大的人生打击—26岁时,其爱子早夭;32岁时,又有一儿一女夭折;最重大的打击是他34岁时,父亲王忬以滦河失事遭严嵩陷害被杀,王世贞解官奔赴京师告免,同年底其妹妹王氏病卒—这几次重大的家难变故对王世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心中悲愤抑郁。不久之后的1563年,王世贞人生中第一个园林实践离薋园在他悲痛欲绝的37岁时建成。

王世贞在《离薋园记》中这样描述自己的造园初意:“始余待罪青州,以家难归,窜处故井,公除之后,数数虞盗窥,徒而入城,不胜阛阓之嚣烦,乃请于太夫人以创兹圃。”意为最开始他从青州因家难而归,在故乡徘徊戴孝,后来因公才脱掉丧服,数次想进城停留,但是却受不了世事的喧嚣繁杂,于是请于太夫人创办了这个园子。

造离薋园前其父的家难成为王世贞“避难为园”思想的发端和园林活动的推手。没有家难,王世贞以其自命不凡的自恃性情,或许会更长时间地游走官场,即使仕途艰险,他甚至会为改变时局而积极努力。但最终这一切都因家难而变,使他对于人生与学术有了新的看法。对于人生,他明了何谓“不撼当世”,于是选择避难;对于学术,他将倾注毕生精力,因为学术不会带来灾难,反而增色人生,求取简单与恬淡[1],随后离薋园应运而生。

“离薋”之名,源自屈原的《离骚》,可见此名是取其对现实不满的含义,借此幽怨之情寄托家难之后难以释怀的愤懑,体现批判哲学,激烈而张扬又别具深意,寄托着王世贞对其家族不幸的自我开解与无奈之情。

1.2 弇山园造园背景

王世贞的伯父王愔在王忬去世后伴其左右,成为王世贞致力园林的精神导师。王愔缜密聪明,“读书好涉猎,独不肯握凝经生业”展现了其博通百家及特立独行的品质,另外他经营静庵公山园,悠然自得于园林间,这种“非仙则神”的园林生活也对“事伯父者五年”的王世贞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为其晚年弇山园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565年,39岁的王世贞开始生病,感到人生无趣。1567年,隆庆皇帝继位,王世贞父冤得平反回南京任官。隆庆四年即1571年,王世贞作诗感怀,有白首之叹。同年,其妾病亡、母亲病逝,44岁的王世贞再一次面对生离死别,伤心绝望。次年,适逢得到众多山石,王世贞人生中最重要的园林实践弇山园开始建设,这之后他因官场波动多次往返于外地和故乡。1576年,张居正指使刑科都给事中弹劾王世贞,使其回籍听用,同年弇山园基本建成。

“弇山”之名,取自《山海经·大荒西经》,从王世贞在《弇山园记》的描述中可以得知他的弇山园意在复制神话中的弇山。在弇州这片仙界净土上,人们神思爽然,长寿健康而无生命之虞,王世贞借此以寄寓其“并所谓苦与乐而尽付之乌有之乡” (《弇州四部续稿·卷五十九·弇山园记一》) 的愿望,表现了王世贞对平和安详、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的向慕。弇山园的建设,一方面反映出王世贞对现居宅园烦嚣生活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烟霞仙圣栖居之地的向往,实则是受道家思想影响对仙人长寿悠然生活的渴慕[2]。

从文献资料来看,弇山园是当时吴地城市山林造景荟萃之作,其造景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间仙境的追求和创造。造景有追慕仙境的意趣,是晚明苏州私家园林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但像弇山园这样把追慕仙境写在园林题名中,把整所园林空间布局设计成为仙境的,却是仅此一家[3]。历经世事磨砺后的王世贞,在面对无法左右、是非无定的外在世界时,放弃了向外的积极探求,开始向内关注个体自身,追求精神超越。

1.3 从离薋园到弇山园—造园初意的转变

对比离薋园和弇山园造园时王世贞的经历,早年痛失三子和父亲被杀的惨痛家难让多次面临生离死别的王世贞成为了一个肉血燥热的青年,心中满是悲愤抑郁,主张批判性社会哲学。对于离薋园的建设旨在逃避世俗,寄情园林,以泄愤懑。随着社会阅历的积累,愈至暮年,王世贞多次经历官场的兴衰沉浮,对人情世态看得愈发透彻,着意突显对性灵文学的趣好,目光所及也由外而内,关注生命、个体和自我,享受山水园林、诗友唱和,于幽丽宏绝的弇山园中寻取自适,乃至一度求仙学道,祈求实现精神超脱,清淡平和,最终掩盖对丑恶现实的愤然批判。他逐渐变为一位依委随顺的老者,追求主体自适,主张精神超越哲学。

多变的坎坷人生改变了王世贞的思想价值观:由追求社会责任感的实现转而满足主体自适。王世贞生命中的两座重要园林—离薋园和弇山园—见证了这种转变,承载了王世贞的园林思想和精神寄托。

2 王世贞造园实践—从离薋园到弇山园对比

王世贞一生造园实践的成果不多,其中以离薋园和弇山园最具代表性。离薋园规模较小,为王世贞早年造园代表;弇山园被称为“东南第一园”,是晚明苏州私家园林中营造时间最为漫长、园林造景最为丰富的一个。这两个园林都位于其故乡江苏太仓,均是在王世贞经历重大家难后营建的园林,反映出园主人在当时人生境遇下的精神状态和个人主观欲求。

下文将通过对离薋园和弇山园在建造过程、总体布局、空间序列、细节特点等方面的具体对比分析,探究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其经历和人物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2.1 建造过程—造园时“园主”地位的体现

从《离薋园记》中“不胜阛阓之嚣烦,乃请于太夫人以创兹圃”可推测出离薋园的创办和规划主要由王世贞操刀,于太夫人为匠人建造;而“园土狭而瘠,獠奴颇率职,溉壅三之,芟薙五之,以故嘉木名卉出而不能容恶草”说明园子平日主要由家中园丁来打理。王世贞在离薋园中园主人的地位十分显著,园林的实体空间较能直接反映出王世贞当时的追求和园林思想。

而对于弇山园,王世贞为园主人,著名造园叠山匠师张山人为造园匠人。谈及弇山园,经常会有“重张山人而略王世贞”的现象。在修建弇山园时(1571—1576年),王世贞多次往返于太仓与外地官场之间,推测其对于具体营造工作没有过多参与。王世贞作为园主人对于园林实体空间的形成看似没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时常被后人忽略,但其“主”的体现仍然可以从空间营造、元素组合和景点命名中看出,只是不如离薋园中所体现的直接。

2.2 总体布局的对比

2.2.1 离薋园总体布局

根据《离薋园记》记载,复原离薋园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园故里人朱氏之菜壤也,东西不能十余丈,南北三之”,离薋园只有0.3hm2左右,规模不大却精巧可爱。

《离薋园记》中对园林空间的描述转译为现代文如下:鹦鹉桥东,不到五步有一条水渠,弯弯水渠旁临桥则为离薋园门。原来是朱氏人家的菜园,东西不过十余丈(30m左右),南北三倍(100m左右)。

园入口有两株蟠松,十多株竹子。最南边有“壶隐亭”,亭子三面都是梅花。亭前叠石为山,下边有水池,其中有红鱼,山的尺度可以用“丈”来计量,山中有水涧、洞、岭、梁。山旁有数株茂盛的翠绿梧桐。山右方有两间书房,山左方有千株竹子,郁郁葱葱,露翠风簧,园主人时常在那里弹琴品酒。竹子中间有“晞发亭”,供客人休憩。

2 离薋园平面示意图Reconstructive plan of Lici Garden

走到“壶隐亭”后面,有两个小园圃,用竹子作为栏杆包围,中间种有桃树、杏树、木药、海棠、山矾等植物。穿过园圃走到头,看见一座孤峰。走近看出是洞庭石,漏、透、玲珑,颜色青黑。石头右边有锦川石和斧劈石衬托,旁边种有梅花,还有“玉蝶”、“绿萼”①各一株植于左右,荫蔽大到可以遮住平台。平台旁有五间屋子,中间挂着“鷃适轩”,虽然很小,但是因其品质而自得。左边的房间可以用来读书,因为有很多竹子而起名为“碧浪”。右边的房间供客人休息,名为“小憩”。鷃适轩后面又有一个重轩,后面有一水池相邻,养百株白莲,起名为“芙蓉沼”。水池后一咫(一咫为8寸,不到30cm)不到就是墙了,种有桃花、紫薇、垂柳提供遮蔽。走过小憩室向西转折,北侧有三间侧楼,水渠旁有几级台阶,前面是庖扈浴室。

通过园记的描述可知,离薋园的总体布局可分为由“壶隐亭—山池”为核心的南区和“鷃适轩—芙蓉沼”为核心的北区两大部分,中间以二小圃分隔。设计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将园子主要分为读书、休憩、赏石、赏圃和入口空间若干部分,私密性较强,注重与友人交往空间的营造。可以看出刚刚经历过许多人生变故的王世贞此时很在意园林中空间的归属感和隐蔽性,此时的造园实践直接反映出了他的内心渴求,而园景单元结构关系相对简单,园林呈现出疏朗朴野的性格特点。

2.2.2 弇山园总体布局

弇山园占地七十余亩(约4.6hm2),亭台轩榭,极尽园亭林木之盛。东南大学学者顾凯根据史料描述复原了弇山园平面图[4],如图3所示。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弇山园分别被水隔离为上弇、中弇、下弇三座假山,并以三山作为划分园林景境区域的主要标志,这种园景空间设计,明显受到“一池三山”仙境思想的启发,模拟海上仙山的用意还是比较清晰的[3]。在主要景区划分上,分为西弇山、中弇山、东弇山、北土山四个部分,它们以水相隔,以桥相连,分别形成独特的风格。

《弇山园记》中写道:“园之中为山者三,为岭者一,为佛阁者二,为楼者五,为堂者三,为书室者四,为轩者一,为亭者十,为修廊者一,为桥之石者二,木者六,为石梁者五,为洞者,为滩若濑者各四,为流杯者二,诸岩磴涧壑不可以指计,竹木卉草香药之类不可以勾股计,此吾园之有也。园亩七十而赢,土石得十之四,水三之,室庐二之,竹树一之,此吾园之概也。”园中设置基本的轴线布局、大规模的壮丽的假山结构、大量的建筑、长方形的水池和几片种植同种树木的区域[5]。可见,弇山园不仅一池三岛的空间设计富有皇家园林气息,而且整所园林华丽的、集纳式的造景特征也有帝王宫苑的味道,体现出王世贞晚年平和的长者之气。

2.2.3 离薋园与弇山园总体布局对比

对比离薋园(图4)和弇山园(图5)的总体布局可以发现,离薋园由于规模有限,场地狭长,因此园主将空间充分利用,布局较为紧凑,私密性较强,注重与友人交往空间的营造,体现出王世贞在经受家难打击之后想要逃避世俗、寄情园林的心态;弇山园则为景境丰富、功能多样的大型综合园林,布局疏密有致、对比强烈,山水关系明显大气,体现王世贞晚年包容平和的心态转变,追求主体自适的特点。

不论是早期还是暮年的作品,王世贞在布局时都为叠山置石的赏石空间留出了绝对重要的地位,说明王世贞作为晚明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对于以欣赏峰石为主的“旧石观”的持守。读书、生活等较为安静的空间均安排在距离入口较远的地方,体现出王世贞对于纷繁世事的厌恶和不屑,享受园林中别有洞天的山林静逸体验,这些相同点也是他个人品性在园林实践中的体现和传承。

3 弇山园平面示意图Reconstructive plan of Yanshan Garden

2.3 空间序列的对比

离薋园的狭长空间中,由一条主游线串起“私密—半开敞—私密—开敞—半开敞”的空间序列(图6),体验丰富变化。园虽小,却可有天地之观,置石、叠山、理水、花木等园林体系丰富完整,以小见大,具有“崇尚自然山水,追求自然美”这一士人园林构建的基本原则。

弇山园中最主要的四个部分均有其各自风格特色,每一个区域的“开敞—半开敞—私密”空间变化都极其丰富。按照王世贞在园记中推荐的线路研究,在经历各个小空间的丰富体验之外,总体空间序列上呈现出“私密—半开敞—开敞—半开敞—私密”空间变化的特点(图7)。看似空间变化多样无序,但由大面积方形水池和三座弇山所决定的“一池三山”空间结构使得园林呈现出中心开敞向四周私密空间过渡的态势,滨水空间多为半开敞空间。

离薋园的空间细节虽不如弇山园多,空间单元的变换关系也没有弇山园复杂,但是这两座园林空间序列整体上的变化都较为丰富,主体游线所串联起的空间开合关系均体现出王世贞在园林实践方面的造诣。

2.4 节点细节的对比

《离薋园记》中“入门为蟠松二,方竹十余茎”在东西向只有不到30m的园子入口,园主人布置了两棵蟠松和十多丛竹子,不难发现这种节点空间是紧促狭窄的。没走两步便叠石为山,加上山旁数株茂盛的梧桐树,和千株郁郁葱葱的竹子,相对而言更加隐蔽私密,入园之后即给人强烈的遮蔽感和围合感,可以推测出园主人内心安全感的缺失,结合王世贞当时的家难背景,此时其造园偏向与世隔绝,逃避世俗,入口节点越隐秘越好。

4 离薋园总体布局示意图Overall layout of Lici Garden

5 弇山园总体布局示意图Overall layout of Yanshan Garden

6 离薋园空间序列示意图Spatial sequence of Lici Garden

7 弇山园空间序列示意图Spatial sequence of Yanshan Garden

对于弇山园,东弇最具魅力的方面在于旷朗目镜与幽邃峡涧兼备[2]。王世贞在《弇山园记》中写道:“由此(分胜亭)东弇之胜始显”,意思是说从分胜亭开始,东弇的胜景就将展现眼前。过分胜亭北穿石门,遇临水三峰。此处节点设计得恰到好处,石门和石峰巧妙地遮挡住部分视线,避免一入东弇景色便一览无余地展现,但同时仍可感受远处的景深,这种欲扬先抑的“抑景”手法,与园中的开阔景致形成对比。

与离薋园不同的是,弇山园的定位即为“城市山林”、“人间仙境”,虽然同样是石峰的节点设计,此时弇山园的园林营造并不像离薋园那样完全封闭,而是有透景露景的视线通廊,结合王世贞在晚年追求精神超脱、主体自适的状态,说明他淡然豁达的心态改变也体现在了园林入口空间的营造上。

3 王世贞的园林思想及其嬗变

从王世贞早年愤懑悲痛、想要逃避世俗建造的离薋园,到晚年心态转变和张山人合建的弇山园,他的园林思想和人生经历及个人品性均在实体园林空间中有所影射。从两个造园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少相同点,即王世贞对于一些审美观念和园林思想从始至终的持守和执着,也有一些空间、尺度和细节上的差异和变化,体现出他因人生境遇转变和阅历积累在心态上的变化,以园观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出王世贞的园林思想及其嬗变:山水观、建筑观、园林观。

3.1 山水观

在王世贞的离薋园和弇山园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园林空间均为孤峰赏石空间。离薋园中叠山置石讲究对于石峰的细节欣赏,尺度不大,但精致细微、细节丰富,强调从石的姿态、孔眼、肌理、情貌四个方面来品评,王世贞对于石峰瘦皱漏透的传统审美追求在早年就已表现在园林营造中。作为文学复古运动文坛“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不但诗文功力可见新意,对戏曲、书法见解独到,其审美也受到传统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尊重传统旧石观的审美原则,体现出传统、正直的特点。这一点也能从他晚年弇山园中大量叠山的造园手法以及三大弇山的置石细节中找到印证。另外,王世贞对石的命名(如弇山园中来源佛教故事“生公说法”而命名的“点头石”)也体现出其对于人生信仰和行事为人原则的持守。

在理水方面,从离薋园的小水池到弇山园的大水面,均有大量方池运用,他重视主体建筑与亲水空间的紧密结合,且均保证了空间的独立完整性,注重园林的可观、可游、可居、可玩。不同的是因着王世贞早年和晚年人生境遇的改变,他在理水手法上也经历了从早期“避难为园”的将水放在园中最远端隐秘处到“一池三山”的大气山水园林格局的转变。而且在《弇山园记》中,除了对空间的描写,王世贞还记叙了自己在水池边不酒而醉、不茗而醒的状态,是生活和园林的结合,体现出他在晚年对于主体自适和精神超脱的追求,个人的品性也在园林空间中有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在传统之中透露出自己对园林的独特见解和开创精神。

3.2 建筑观

晚明时期对于园林建筑的营造观念整体风气不像明早期园林关注重点在水木营造的景致上,而是开始着重建筑营造。王世贞在《古今名园墅编序》(《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四十六)中记述到苏州一带造园“皆以廊庙胜”,可知当时以建筑为特色的普遍风气。

离薋园中建筑不多,主要供园主人自己休憩和与友人游玩聊天之用。到了弇山园,园林中的建筑有了较大飞跃,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如弇山园中的北土山上密集设置的大量建筑,人工空间集中,体现缔造之胜,相比于离薋园中的主体重轩、书房和两处亭子,在建筑空间和建造技艺上有了很大提升,这虽与弇山园有叠山匠师张山人的鼎力相助有分不开的关系,但也体现出王世贞多少受到晚明时期注重建筑营造大潮流的风气影响。只是一直推崇文学复古运动的王世贞虽在园林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但他不同于其他乐意接受这种新潮流的文人,还是觉得造园过于关注建筑有些不妥,体现出其传统保守的特点,以及他对园林山水空间的持守。

3.3 园林观

在植物配置方面,不论是离薋园还是弇山园,都对竹、梅、白莲有大量运用,表现了王世贞对于刚正不阿、坚毅挺伟、节气坚正品质的颂扬,对隐者高士生活的向往;园圃中桃树、李树等花朵鲜艳树种的运用,表现出王世贞本性中对生机活力的向往,不论其人生境况如何,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喜爱和执着溢于言表。

有关路径空间的营造方面,离薋园由于空间有限,路径较为简单,以半开敞或私密尺度居多,多被植物阴蔽,表现出王世贞强烈的逃避心理,对社会现实抑郁不平,想要在园林中创造只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弇山园除了路径变化丰富曲折之外,还有一种离薋园没有的连接方式,即以水相隔,以桥相通。圆月映于两山之间的水面,形成溶漾琐碎的反光,有趣可玩。获得“甚伟”的印象,也是王世贞晚年豁然超脱心态在园林营造中的体现[6]。

在《太仓诸园小记》(《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六十)中,王世贞提到园林比宅地重要,在休憩功能(“适吾体”)之外还有景观功能(“适吾耳目”),在自家享用(“便私之一身及子孙”)之外还能惠及别人(“及人”),而且园林胜景的形成难度更大(“园之胜在乔木,而木未易桥,非若栋宇之材,可以朝募而夕具”),因而他主张先建园林而后建住宅(“独余癖迂,计必先园,而后居第”)[4]。王世贞的园林观念体现出了明代晚期士大夫园林的“风气之兴”和文人气度,这也是明清园林为王世贞园林活动提供的时代背景之一。另外,不论是早期只有0.3hm2的离薋园,还是晚期4.6hm2的弇山园,王世贞在园林构建时均体现出了他对“壶中天地”与“芥子纳须弥”的传统园林观念的应用,将自然浓缩于一园之中,园虽小,却可有天地之观,装得天地间之美景,以小见大。

4 小结

通过对王世贞造园实践的代表离薋园和弇山园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两个园林的空间特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探究王世贞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与实体空间特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园林思想的嬗变是和人生阅历密不可分的。王世贞作为园主人,在总体布局、园林风格特色和景点命名等方面上都具有决定性作用,虽未亲力亲为建造每一处空间,但他的园林思想随心态转变和主观欲求的变化都体现在了从离薋园到弇山园的造园实践之中。再将王世贞的园林思想及其嬗变与晚明时期园林营造思想大潮流对比,晚年弇山园相比于早期离薋园在建筑营建、叠山置石等方面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均体现出王世贞不可避免地受到晚明造园观念的影响,同时,他作为晚明“后七子”领袖,不仅在文学、史学上对时代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造园与鉴园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贡献也占据重要地位。

注释:

①玉蝶又称石莲花。绿萼是月季品种。

②图片1、2、4、6、8、9由作者自绘;图片3来自参考文献[4];图片5、7改绘自参考文献[4]。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Gao Liuwei. Wang Shizhen’s Practices and Concepts about Landscape[D]. Beijing: Beijing Forest University, 2010.

[2] 王笑竹. 明代江南名园王世贞弇山园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 ,2014.

Wang Xiaozhu. Wang Shizhen’s Yanshan Garden in Ming Dynasty[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4.

[3] 郭明友. 明代苏州园林史[D]. 苏州:苏州大学, 2011. Guo Mingyou. The Art History Research on Ming Dynasty Gardens of Suzhou[D]. Suzhou: Suzhou University, 2011.

[4] 顾凯.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Gu Kai. Gardens of the Jiangnan Area in the Ming Period[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10.

[5] 夏丽森,季婉婧. 明代晚期中国园林设计的转型[J]. 风景园林,2010,(5):135-141.

Xia Lisen, Ji Wanjing. The Transition in Garden Style in Late-Ming China[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 (5): 135-141.

[6] 李久太. 明代园记中的空间印象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12.

Li Jiutai. Study on the Space Impression in Gardening Literature in Ming Dynasty [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2.

(编辑/吴晓彤)

Transmu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Shizhen’s Garden Practices —From Lici Garden to Yanshan Garden

CHEN Yu-shan

Wang Shizhen’s social status, life stories and experiences in late Ming Dynasty are analyzed, along with his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desires. Comparative study is conducted between his early garden practice Lici Garden and Yanshan Garden in the later years. By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ardens in terms of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overall site plan, spatial sequence and detail featur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Shizhen’ s garden practices, and explores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 The status as the master and contribution that Wang Shizhen has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re stated, thus conclusion of the transmutation of his thoughts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ing that embodied in these practices is summariz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ng Shizhen; Lici Garden; Yanshan Garden; garden practice; landscape thoughts

TU986

A

1673-1530(2017)04-0122-07

10.14085/j.fjyl.2017.04.0122.07

2016-09-28

修回日期:2017-04-05

陈昱珊/1991年生/女/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学士,辅修建筑学学士/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设计在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CHEN Yu-shan, who was born in 1991, got a bachel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a minor in Architecture fro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w she is a master student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TongjiUniversity, and a master student in Urban Design from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Shanghai 200092).

猜你喜欢

王世贞造园园林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学交游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