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急性偏瘫后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2017-07-25张庆梅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肌力偏瘫肢体

张庆梅

小儿急性偏瘫后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张庆梅

目的 以中医康复护理为研究视角,探讨小儿急性偏瘫的康复治疗措施及疗效。方法 68例急性偏瘫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小儿急性偏瘫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内容,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8.8%和91.2%;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4%和76.5%,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康复护理能提高小儿急性偏瘫治疗效果,改善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

小儿急性偏瘫;康复治疗;推拿;针灸;疗效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后天获得性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障碍,除偏瘫特征外,其多伴有惊厥、意识障碍、失语等症状。小儿急性偏瘫起病急,往往有后遗症,如运动、认知、社会失语等缺陷[1]。目前,临床关于小儿急性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但后期康复护理仍对促进肢体功能改善,降低致残率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即以后期中医康复护理为研究重点,探讨基于中医康复护理对于小儿急性偏瘫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7—2015-06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偏瘫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关于小儿急性偏瘫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病历资料完整,临床表现为偏瘫、惊厥、意识障碍等。按照随机双盲法将68例患儿分成两组,研究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7.4±2.1)岁;病程1~5个月,平均(2.2±0.9)个月;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12例,左右交替性偏瘫5例;患侧肌力分级:0~Ⅰ级13例,Ⅱ~Ⅲ级21例;对照组34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7个月~11岁,平均(7.2±2.2)岁;病程1~4个月,平均(2.0±1.2)个月;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4例,左右交替性偏瘫4例;患侧肌力分级:0~Ⅰ级15例,Ⅱ~Ⅲ级1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小儿急性偏瘫常规康复护理。①基础护理:给予减压、脱水、脑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对患儿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患儿,容易因缺陷问题产生心理障碍;使患儿保持卧位姿势,尽可能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卧床期间定时做好生理护理,预防压疮。②肢体护理,一是尽量保持侧位,然后平卧、患侧、健侧交替活动,保持环节活动度;二是待体征稳定后开展适度的患肢关节被动活动,2~3次/d;三是开展站位、坐位和独立行走训练;四是开展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针灸康复疗法。①分期针灸治疗。根据患儿运动功能及个体特点,将患儿病情分为迟缓期、痉挛期和分离运动期,其中迟缓期取太阳经、阳明经,刺患侧,以泻法,留针15min,1次/d,5次/周;痉挛期以脾经、肝经为主,针刺健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留针1 h,1次/d,5次/周;分离运动期以肝经、肾经为主,以补法,针刺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留针1 h,1次/d,5次/周。②中医按摩疗法,主要采用推、叩、揉等手法,对偏瘫对侧的头部按摩,疏通经络,醒脑开窍。再转到患体按摩,速度由慢到快。按摩手法主要是以快速的叩击为主,配合推、滚揉、捏等手法,由上而下,由近端到远端,力道平稳、柔和。

1.3 疗效评价及评定标准 分别采用肌力评价和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其中肌力评价采用修订的肌力评价量表,偏瘫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量表。显效:痉挛症状消失,肢体协调正常或趋于正常,肌力达Ⅴ级,有阻抗运动;有效:痉挛减轻,有分离运动,关节活动比较灵活,肌力达Ⅲ级及以下,没有阻抗运动;无效:症状未见改善,以共同运动为主,肌力未提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随访8~12个月,研究组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8.8%和91.2%;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4%和76.5%,两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n(%)]

3 讨论

3.1 早期康复治疗对于小儿急性偏瘫的重要性小儿急性偏瘫病因从根本上说是脑血流灌注不足所致,脑血流灌注不足直接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进而累及一侧椎体束产生功能障碍[2]。具体而言非特异性脑动脉炎所致的脑梗死、水痘、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颅内出血等均是诱发小儿急性偏瘫的危险因素[3-4]。由于该病起病急骤,若不及时治疗和护理跟进,极容易导致病残。目前,关于小儿急性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已比较成系统,诸如改善微循药物、抗凝溶栓、高压氧等对症治疗,以及患肢功能训练、饮食调整及小儿心理干预等,对改善急性偏瘫患儿治疗效果,促进患肢功能改善起到积极的效果[5-7]。不过,从远期恢复效果来看,部分患儿肢体功能改善情况仍不甚理想,一些患儿对常规护理的耐受性差,导致许多护理措施执行质量受到影响,那么,从中医角度进行后期康复护理或对缩短病程,提升肢体康复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3.2 中医针灸、推拿疗法对于小儿急性偏瘫的应用价值 中医把小儿急性偏瘫归为“中风”范畴,认为其发病与感染有关,致颈、脑动脉堵塞,出现偏身瘫痪[4]。此外,惊厥后脑病、颅脑损伤等皆可引起小儿急性偏瘫,由此看来,小儿急性偏瘫与偏瘫性小儿脑瘫在病理机制上有相通之处。中医称头为诸阳之会,脑乃髓海,主宰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对头皮施行针灸刺激,可调节脑部气血运行,疏通五脏六腑,增加心脑气血灌流量,从而达到治疗偏瘫性脑瘫的目的[8-10]。由此推及,针灸应用于小儿急性偏瘫,其作用机制大抵与针灸治疗偏瘫性脑瘫相似。实际上,现代医学也认为头针法能反射性地增加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改善皮层缺血缺氧状态。本文将急性偏瘫患儿根据症状分为迟缓期、痉挛期和分离运动期,根据不同的阶段辅以对应的针灸疗法,同时辅助中医推拿按摩,结果临床有效率达到91.2%,远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儿急性偏瘫后期给予中医康复护理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肢功能,对降低致残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莫志勐.小儿急性偏瘫病因及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B,2014(10):83.

[2]杨爱云.小儿急性偏瘫病因及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7):160-161.

[3]李成长.小儿急性偏瘫后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2):28-29.

[4]马学军.针灸治疗偏瘫型小儿脑瘫10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18-19.

[5]冀沙沙.针灸治疗偏瘫型小儿脑瘫的临床价值评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225-226.

[6]王爱丽,李保兰,王燕.早期康复护理对13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4(19):2540-2541.

[7]丁文娟,郑蒙蒙,梁成盼,等.一种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0):929-932,947.

[8]胡四娥.康复护理介入对脑卒中急性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3):167.

[9]李玉梅,刘青,沙丽,等.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康复的优质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2):2298-2301.

[10]司承庆,关雨晴,纪晓杰,等.早期运动想象结合心理宣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康复的疗效分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0):930-931.

2016-11-14)

1005-619X(2017)04-0391-03

10.13517/j.cnki.ccm.2017.04.022

450053 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

猜你喜欢

肌力偏瘫肢体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