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馆的社会化、开放型转型

2017-07-24富永军

参花(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开放型文化馆社会化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从法律上得到了确立。该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作了界定:“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而文化馆的传统,就是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正如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的馆训所言:“百姓的事业、百分之百的努力。”文化馆抓的工作,就是满足基本面,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品位,拓展空间。公民的文化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所以,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也需要与时俱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深化、互联网社会的到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封闭型到社会化、开放型的转型。

长期以来,文化馆因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是相对封闭的。最初是配合政府的一些宣传任务开展文化活动,满足一些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有了一些与企业、社会的联系与合作,但也较为零散,不成系统。这种封闭型的運行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画地为牢,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内,与社会脱节;二是自上而下,除了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一些点缀性的活动,缺乏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与互动;三是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善于市场运作;四是系统内也缺乏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各自为政,缺乏活力。

文化馆已进入公共文化时代。我们的文化馆如果还是因循守旧,不从封闭中走出来,实现社会化、开放型的转型,就必然是死路一条。

实现社会化、开放型的转型,首先要改变观念,把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放在社会建设的大视野中考量,这样,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的社会建设不断加快,不断深入,但社会建设的“文化性”却相对薄弱。社会建设的“文化性”,就是要让我们的公民有一种“精神家园感”,社会建设的发展,必须和文化信念、文化认同的重建紧密结合起来。现在很多人把一些社会问题都归咎于体制,实际上任何社会制度都根源于社会的文化土壤,有些在发达国家运作良好的制度,到了我们国家就淮橘成枳,这就是文化的不适应。所以,目前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并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公民。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未来二三十年,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加剧的时期。如果我们不能给社会成员提供一种共享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不能为广大公民提供一种文化认同感,我们就无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开放的、流动的、多元选择的共同体的需求。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公共文化机构,一定要从社会建设的大视野出发,重新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职能,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重新建立适应新时代的现代文化馆模式。

实现社会化、开放型的转型,要改变自上而下的单向输送模式,探索一条与服务对象共建、共享、互动的新模式。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不是拍脑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建立一种及时、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我们开展任何活动,一定要把公众的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实现从过去单向的“送文化”向“文化订制”的转变。2014年5月14日,《中国文化报》刊登的《浙江农村文化礼堂里的“春耕”故事》中报道了遂昌县15个农村文化礼堂向丽水市文化馆“订制”15首村歌,丽水市文化馆组织了一批词曲作家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创作录制完成。这就是丽水市转变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文化订制”。“文化订制”是一个全新的服务理念,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显现出四大特点,即“一性三化”。一是文化产品的专属性。“文化订制”的“专属性”体现在文化部门充分了解农村文化礼堂的特点和需求后,以村民的需求为基础,依托文化部门订制力量为文化礼堂量身定制专属于当地的文化项目,这样的文化项目具有其他文化礼堂无法复制的特点。二是文化决策的民主化。“文化订制”不再是基层的胃口来适应服务的菜单,而是服务部门按基层的胃口做菜,从受限制的选择到“我的文化我做主”,让主动权掌握在了基层被服务对象的手里,使得他们的文化诉求满足度可以达到最大化。三是文化配置的市场化。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文化订制”的一大特点,此前的“配餐式”和“菜单式”服务模式就好比“计划经济”,是一种供给导向的模式,一切依照计划进行,对资源进行强制分配,而“文化订制”就好比走入“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实现社会化、开放型的转型,不能关门办馆,而要开门办馆,把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公共文化服务涉及业务门类多,覆盖面广,靠我们自身的人力、物力是杯水车薪,而社会上各类文化艺术人才藏龙卧虎,也需要找到一展才华的舞台,我们文化馆把志愿者组织起来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如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考核机制,作为表彰文化志愿者的基本依据;文化志愿者可以优先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或提供的艺术观摩、培训、文化艺术消费等优惠待遇,给文化志愿者各种机会,让他们参加到文化馆组织的有关活动中。二是要加大对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为基层群众带来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高质量文化作品。三是要加强文化志愿者的宣传推广。做好文化志愿者的公益宣传工作,弘扬文化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的高尚精神,表彰优秀文化志愿者,鼓励和吸引广大市民和外来建设者,尤其是有一定文艺专长和艺术才华的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到文化志愿者行列中来。四是除政府资助外,可以努力引导吸纳企业、社会团体、赞助商对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进行资助或捐赠,为文化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基本经费保障,让文化志愿服务更有效、更扎实地在群众中开展。

实现社会化、开放型的转型,不能脱离市场经济,不能忽视市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我们一些文化馆人有一个思想误区,就是把公共文化理解成一切靠政府。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文化馆担负着公共文化政府采购的组织和实施,做好这一工作,必须熟悉文化市场,了解文化产业,善于市场运作,与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2015年10月27日,成都市首届“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在市文化馆正式“开张”。该“超市”向市民开放,文化产品、文化项目像在超市一样“摆起卖”,市民看到喜欢的就可以推荐,政府再根据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买单,将过去公共文化服务的单向采购变为双向互动。业内人士评价,“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建立平台精准惠民,提供商机激活市场,丰富产品培育消费。2017年2月24日,由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承办的浦东新区第一届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采购大会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文采会第一次将文化产品的供需双方聚拢在一起,实现供需无缝对接,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打造一个新型的文化服务平台。文采会以“文化惠民的博览会,永不落幕的大观园”为主题,300多家文化产品供应方现场搭台,提供的文化产品涵盖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文化活动策划等12类的上百个子项目。这些都是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崭新的探索。

文化馆实现社会化、开放型的转型,是大势所趋。我们唯有顺应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努力推动这一跨时代的转型,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新时期文化馆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01).

[2]夏国锋,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1(01).

(作者简介:富永军,男,内蒙古群众艺术馆,馆长,研究方向: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开放型文化馆社会化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