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为今用,时尚的古典风

2017-07-24李凤华

参花(上) 2017年7期

摘要:新中式室内空间的造型基础是传统经典家具造型的再现,而改良设计是其基本方法。另外,做到细節创新,新与旧结合,会使设计更有韵味。对中国古典元素的提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深层了解中国传统造型背后的民族文化,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当代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

关键词:新中式 元素 传统 创新

“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是我们今天对新中式风格空间造型的基本构思方式。[1]通过对中国古典元素的提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深层了解中国传统造型后面的民族文化,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当代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

一、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在造型设计中的方法

(一)传统经典家具造型是新中式红木家具造型设计的基础

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造型设计首先是仿其形。[2]这种仿,一方面是对外形的模仿,另一方面是对中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探索。[3]对传统经典中式符号的造型研究和分解拆分研究,就是对传统文化器物的美学理念和造型法则进行研究。这是新中式室内空间设计的基础,也是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创作灵感的源泉。

(二)改良造型是新中式风格设计的基本方法

改良传统室内设计符号纹样的造型,适合现代人生活的需求,将产品比例进行缩放以及不同造型的嫁接与转化。改良造型的方式有多种,如改良大小和比例,改良细部纹样,改良色彩搭配等,还有将复杂的造型改得简约,细小的结构改得粗大等。这些变化都能在满足室内空间功能和使用上达到良好的条件,形成独特的内在韵味和优雅的外在形象。

(三)细节的创新设计

细节设计在造型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线脚和纹样的改革。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线脚、纹样都是极其重要的装饰,这些装饰在造型中最容易变化,也最容易重新设计和创新。纹样往往是中国的吉祥图案,用现在构图的方法,保留原有纹样的神韵,但又简化处理其图案造型,往往能在造型上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给整体造型带来变化,所以细节创新设计不能忽视。

二、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的常用形态

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的造型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由于使用木质材料为主要材料,所以形态有其固定模式。形态是造型的基本形象,是形状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但形态构成的要素离不开点、线、面、体的基本元素。[4]

(一)点的形态在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在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造型中,点的形象主要作用于小件结构或细节装饰。比如门的把手、抽屉的拉手、锁、开合结构点等。对于大面积的家具形态而言,这些小结构都以点的形象出现。点在造型形态中仍然有色彩体系,有质感和图案肌理,有色彩表现等,在室内设计造型中起着视觉中心、视线交汇点的作用,形象地说就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线的形态在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在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造型中,线的形象主要作用是大框架和整体构造。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直线给人的感觉正直、大方,而曲线给人的感觉温婉、优美,这些线造型的室内空间设计无不表现这些特点。中式风格室内设计沿袭了以线形态为主的造型特点,改良与挖掘新功能,大部分通过线的细微变化来实现,线的形态在中式风格室内设计占有重要地位。

(三)面的形态在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面的形态在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主要是体现在大的背景墙的设计方面。面的形态与线的形态的结合形成了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的基本形态,而体是由点线面形成的综合体,也是室内空间的最后形象和形态。总之,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创新仍然离不开点、线、面、体基本形态的组合应用。

三、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把流行时尚元素揉进中国传统元素是目前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的一种基本方式和设计手法。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有优点也有不足。中国传统风格的空间设计大气稳重,但过于拘谨、沉闷,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则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既有传统的中国风,又有现代时尚特征,是旧与新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

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创新的根本,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传统观念的创新,要在传统纹样图案中增加创新的设计元素。总之,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活性及有价值的因素,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分析与系统研究上,给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以新的特征与韵味,做到“旧与新”和谐设计。[5]

参考文献:

[1]王盼.新中式包装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荣明芹.室内陈设设计中新中式风格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5(03).

[3]宫宇翯.浅析我国现代中式住宅区及其景观设计发展现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06).

[4]赵嘉.曲线面造型要素的形式类型及其在建筑艺术表达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3.

[5]张礼梅.室内设计之中式风格[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03).

(作者简介:李凤华,女,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