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百年中国图书馆史的回顾及未来展望

2017-07-24苏全有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对百年中国图书馆史的回顾及未来展望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百年中国图书馆史,学术界缺乏宏观审视。20世纪作为纸媒时代的最后阶段,也是承载着信息最重要来源的图书馆发展的高峰。20世纪末,随着数字时代的悄然来临,图书馆走下神坛,高峰地位不再。未来图书馆的可能走向,一是图书馆+互联网将转向互联网+图书馆,二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人和资源,三是通识教育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四是图书馆是天堂更是教堂,五是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分离,六是落实信息再加工,推进供给侧改革。上述之外,未来图书馆还可能会出现学校+公司模式,部分领域会产业化,图书馆可能会跨学校共有,建筑上小巧取代高大上等等。

图书馆史 纸媒时代 未来图书馆

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再到当代数字图书馆,一百多年来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包含了太多的值得回顾、总结、反思和展望未来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目前学术界的缺失所在。有鉴于此,笔者拟对百年中国图书馆史予以梳理,并对图书馆未来的可能走向进行预测,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1 纸媒时代是图书馆的高峰

若以文字书写载体为支点,历史可分为前纸媒时期、纸媒时期及数字时期。造纸术的发明,纸媒时代诞生,图书馆借此得到了强力发展。到了20世纪,图书馆进入鼎盛、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的八九十年代。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图书馆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正如有文章所道:“假若一个人要知道一点比较专门的智识,他可以到附近的大学里去找找。有关公共的问题,大学与中学应该有人将主要事实收集扼要叙述以供公民团体之用。地方图书馆自然也是一个重要的来原。”[1]这里所说的大学、中学,具体而言就是图书馆,地方图书馆是指非学校的图书馆。一言以蔽之,图书馆是纸媒时代的信息第一来源所在。

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1920年,署名“野云”者在《北大筹备图书馆之计划》一文中道:“各国大学之设备,无不以图书馆占重要部份,其所以增进学生知识之效能,比之教师尤为伟大,盖欲修精深之学业,必不可无丰富之修养,若仅恃讲堂授课,有讲义笔记数小册,所得实属至微,是以图书馆有文化宝库之喻,非无由也!欧美各邦对于图书馆事业并力扩充,固不待言,即后起如日本,亦复力求精进,日事改良……”[2]在作者看来,图书馆比教师更“伟大”。

从清末到民国,推广图书馆事业成了政府行为。如1925年有记载称,“图书馆事近来日见重要,省署早有通令,饬各县筹办县立图书馆,因之各县举办颇多……”[3]由民间到政府,全社会对图书馆的认识趋同。

在时人看来,图书馆的重要,主要在于其是主要的教育机构。1927年,商务印书馆经理鲍咸昌“为恳请保护图书馆事”呈请淞沪卫戍司令部道:“东方图书馆经敝公司三十年之搜集,藏书二十余万册,于民国十四年在闸北宝山路建设馆屋,十五年五月公开阅览,每日阅书者数百人,中外人士恒目为补助教育之惟一重要机关,本年春间战事发生,图书馆适当其冲,暂停公开,事后迭蒙二十六军派兵驻内保护,并经政治训练部及第五团团部等借住,近者道路传闻驻馆团部调防在即,海内士子之有需于图书馆以为继续公开,此正其时,贻书探问日必数起。伏查沪上学校曾经驻兵者现均撤退,仰见军事当局维持教育之衷与保卫地方之策,并行不悖。图书馆为补助教育重要机关,关系甚巨,伏恳俯念都人士需要之殷切与私家设备之艰难,准予通令各部于现在兵队撤退之后永不驻兵,并恳给示保护,以垂永久,则武备不忘文事,不特学子之幸,亦社会之福矣!”陈请之所以得到批准,“与图书馆关系教育之重要”有关。[4]

社会对图书馆人才的需要之殷,也佐证了图书馆的地位之高。1933年8月,杜定友、刘国钧、钱存训等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二次年会上,提出“建议请设中央图书馆学校一案”,主旨是“请协会建议行政院及教育部指拨棉麦借款一部,于首都设立中央图书馆专门学校”。其理由“(一)棉麦借款,政府有用于建设之宣言,考建设事业,实以提高人民智识、增加其生产能力为最要,图书馆为推广并提高人民智识最有效力、而最经济之机关,故请以棉麦借款之一部,用作办理图书馆专校之经费。(二)现在图书馆事业日渐发达,专门人材,不敷分配,而全国图书馆专门学校,祇有私立文华图书馆专门学校一所,且又偏于武昌,实感不便,故欲推广图书馆事业,非多养成专门人才不可。(三)现在各省市县多设有图书馆,而效果并未大著,虽大半为经济所限,但无适当之才,亦为其主因之一,故欲增加图书馆效率,亦非添办图书馆专门学校不可。(四)首都为全国观瞻所系,政令所出,学府林立,渐为全国文化中心,自当集中全国推动文化之力量,以求发展,而图书馆为推动文化最重要之机关,若于首都设立图书馆专校最为相宜。(五)我国建设事业,以恢复农村经济,最为要途,而农村建设,首重农民教育,图书馆与农民教育,实有密切之关系,故宜多养成图书馆专门人才,以便推广农民图书馆。”[5]用麦棉借款办图书馆学校,这本身就说明了图书馆的地位。

1936年,《申报》载文推介了商务印书馆出版、俞爽迷编著的《图书流通法介绍》,该书提出,图书馆是大众化教育的支撑。“人类应受文化的熏陶,并应创造文化的。可是,在已往,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教育权是跟着有产者走的,一般的民众,在一般的环境之下,都没有受教育的可能与机会,教育机会均等一言,虽有人在提倡,可是谈何容易。图书馆教育,在从前,亦含有阶级性的,但目今已渐趋于大众化了。图书馆教育,在原则上言,是:(一)不受程度、年龄、经济、时间等限制;(二)可自由研究,适合需要和兴趣。所以在一般说,图书馆应趋于民众化,使这文化水平提高,民众得以充分地受图书馆的教育。其次,图书馆事业应普遍于乡村,要使文化水平提高,决不是单在城市提倡便有办法,还得伸展到地域广大的乡村去。”“总之,现代图书馆已非少数人的消遣所,它要努力的去谋解决大众知识的饥荒。从事于图书馆业务的人,应向着这‘大众’方面去着想。”文章还提到了国家拨款兴办图书馆以及开办儿童图书馆等主张。[6]这篇文章里所提及的图书馆大众化教育的功能,是对图书馆重要作用的最好诠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925年,《教育改进社年会之回顾》一文称,“图书馆之重要久为教育界所公认(不止教育界)”。[7]1929年,杨杏佛谓:“图书馆问题,任谁都知重要,不用细说。”[8]1930年,《学校图书馆之两大功能》道:“学校图书馆之重要,早为全国教育界所公认”。[9]1931年,《地方图书馆之勃兴》认为,“图书馆之重要,夫人而知。欲促进国民教育之普遍,更非多设地方图书馆不为功。”[10]1934年,署名“了之”者强调,图书馆是“最重要的文化机关”。[11]1939年,《精神食粮问题》称,“图书馆事业的盛衰,多与国家的兴替有关。近世文明各国,咸视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最重要的国家事业。”[12]此外,人们在强调博物馆[13]、实验室[14]的重要性时,多与图书馆相类比。

上述之外,报刊上另载有强调图书馆重要性的专文,见下表:

文 章资料来源鲍士伟、陈裕光、许兴凯:图书馆:教育上最重要的工具《晨报副刊》1925年5月31日,1-4页张素贞:图书馆之重要《学生文艺丛刊》1928年第4卷第7期,90-92页逸莘:图书馆的重要和教育者应负的责任《福建教育厅教育周刊》1929年第12期,11-12页朱树鉴:提倡民众图书馆之重要性《上海圕协会会报》1930年3至4月合刊,3页杜定友、李百达:图书馆教育事业之重要《民众周报(南京)》1931年第180期,2-3页图书馆在今日之重要《吉林民众教育讲演月刊》1931年第6期,27-28页丽:图书馆学:圕在今日之重要《图书馆学季刊》1931年第5卷第1期,165页都建华:图书馆在近代教育上之重要性《中央军校图书馆月报》1934年第7期,6-8页贺觉凡:图书馆事业之重要性《江西图书馆馆刊》1935年第2期,108页李绍干:乡村图书馆之重要和怎样设置《陕西教育月刊(西安1927)》1935年第1期,1-9页卷端语:图书馆在今日教育上地位之重要《浙江教育》1936年第1卷第10期,1页公共图书馆之重要《实用英文半月刊》1936年第1卷第4期,2页金罐:图书馆在地方教育上之重要性(从改进地方教育说起)《云南县政半月刊》1938年第3卷第5-6期,22-26页汪长炳:图书馆教育在都市社会中之重要《重庆市政》1944年第2卷第2/3期,25-27页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的重要性一仍其旧。以学校图书馆为例,1956年《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最近召开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规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该在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中,起重要的作用。”[15]1995年,有论者认为,“勿庸置疑,高校图书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三大长(教务长、总务长和图书馆长)所处的重要地位,至今仍是没有争议的。”[16]民国时期的图书馆的地位,广为社会所认同,成了不争的事实。

由上可知,20世纪作为纸媒时代的最后百年,承载着信息最重要来源的图书馆,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2 数字时代的高峰不再

20世纪末,随着数字时代的悄然来临,图书馆走下神坛,高峰地位不再。

2010年,《人民日报》载文《“掌门人”缺位三年 阅览室人迹寥寥——西安图书馆为何冷清如许》称,近日有网友发帖,直指西安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阅览室上演“空城计”、培训班“抢地盘”、三年没有任命馆长、甚至利用场地进行收费培训等。帖子广为转载,引起了不少关注。这些问题是否属实?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究竟应该扮演一种什么角色?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10月22日上午10时左右,记者在这里看到,图书馆门前一片偌大的空地上长满了荒草,无人修剪;放眼望去,在一片林木之后,石灰色调的图书馆大楼显得陈旧。由于正在进行外墙壁的粉刷工作,写着“西安图书馆”字样的招牌也暂时被拆了下来。走进图书馆,昏暗的光线下,英文的欢迎语字体有些许剥落;部分墙皮开始脱落,甚至有些墙体出现了开裂;吊挂在天花板上的指示牌摇摇欲坠,而标注开馆时间的金属牌,甚至已不能简单地用“锈迹斑斑”来形容了。正是开馆时间,可读者很少,“门前冷落鞍马稀”。在中文期刊阅览室,寥寥六七名读者。至于电子阅览室、科技期刊阅览室等地,更是难觅人踪。西安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上午9时至下午7时。但据工作人员介绍,到下午5时半,一些没有读者的阅览室就陆续关门了。阅览室看似空阔,但实际上空间在不断缩水。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购进新书5万册,书增加了,空间却不够用了,一些比较小的阅览室,因为图书没地方存放,已经把一些书放在读者阅览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恐怕以后读者只能到走道上阅读了。”阅览室在缩水,但培训机构却挤占了不少地盘。图书馆的三楼,出电梯口就可以看到“剑桥英语培训”的牌子,四楼则挂着西安图书馆文化科技培训学校的牌子,学校大门紧锁,接待处空无一人。[17]

对于西安市图书馆的窘境,11月4日《人民日报》载文《七成受访者认为馆藏不丰富,六成觉得分布不合理——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网络调查·关注图书馆生存状况①)》强调,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内忧外患。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时,它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拉大了人们与图书馆的距离。近六成(56.3%)读者表示近两个月“没有去过”或“一个月去一次左右”图书馆,“一周去两三次”及更频繁的读者仅占1/4左右(25.5%)。而同时,有42.9%的读者表示一周内上网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1-3小时的占到四成(40.4%)。互联网的“热”与图书馆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成为替代图书馆的主要手段之一,有28.1%的读者认为“有其他途径(比如网络)可以替代图书馆”,所以不需要建设图书馆,同样的理由也高票(57.1%)当选了“不去图书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图书馆的反应似乎显得比较迟钝。在调查中,近四成(36.4%)受调查者反映当地图书馆竟未设网站。有些人甚至戏称当地图书馆已是“老古董”。[18]

21世纪的当下,随着技术与知识呈爆炸态势,互联网的发展削平了地域差异,传统图书馆普遍受到猛烈冲击。图书馆当如何冲出转型之困,让读者重新找回走进图书馆的热情?成了全社会的关注话题。[19]

2015年,杨暄针对图书馆的今不如昔,感慨道:我母亲曾在老家的图书馆工作。记得年少时,每天放学后,我就会跟小伙伴跑到阅览室,把当天的新报纸、新期刊都翻上一遍。当时,人们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去图书馆是很自然的选择。有时候去得晚了,找不到座位,就蹲在角落里,捧着书看到天黑。那些日子里,图书馆满足了一个少年旺盛的求知欲,是一个很有用的地方。长大后,离家求学、工作。每年回家时,偶尔还会去图书馆看一眼,那里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网吧、培训班、商铺的招牌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原本三层楼的图书馆且战且退,最后固守住第三层的一半区域,另外一半阵地给了一家舞蹈培训班,读者不得不从旁门进出。后来,母亲退休,我就再没去过。想来,老家图书馆的变迁路径,应该能代表全国多数图书馆的况遇。在信息匮乏的那段时间里,图书馆可以说是读书人的主要活动场所,检索、自习、消遣,甚至约会……而随着商业社会的愈发繁荣,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固守传统借阅方式的图书馆日渐式微,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大家上网买书,在手机上看书,或者干脆不读书,图书馆显得越来越无用。[20]杨暄的感慨,道出了图书馆倍遭冷落的关键——无用。

感慨之余,人们甚至发出了“实体图书馆,你该如何存在”的疑问:曾记否,图书馆一角的午后阳光?多少人在那里含英咀华,度过了心灵成长的美好时光。然而,随着电子阅读的逐渐普及,关于实体书店、图书馆的争议越来越多。抛开追求凭几而坐、茶香缭绕的阅读体验,我们或许需要认真讨论:实体图书馆存在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当电子阅读日渐普及,许多大城市的实体图书馆利用率下降,图书馆建设应该如何变革,政府应该怎样面对,公众又该如何选择?[21]

中国图书馆出现生存危机,并非个案,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广泛存在。以美国为例,美国图书馆协会不久前发表声明,批评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向图书馆出售电子图书时的涨价行为。该协会认为,由于空前的预算紧缩,任何针对图书馆的涨价行为都将立即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一纸声明道出了当前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运营困境。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各地方政府不得不削减公共开支,公共图书馆成了最易受影响的机构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去年7月,得克萨斯州决定在2012至2013财年将所有州立图书馆的地方财政拨款减少64%。政府拨款减少,迫使各图书馆减少采购、裁减人员、缩短营业时间甚至关闭部分分馆。根据美国《图书馆杂志》今年初的调查,受访的388家公共图书馆每周平均营业时间从2008年的60小时下降到2011年的49小时,服务100万人以上的大型图书馆仅2011年每家平均就减少了32.6个全职工作岗位。事实上,政府预算减少并非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唯一问题。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公共图书馆已显露一定的危机迹象。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在其所提供资源的公众利用率,只有吸引更多读者,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近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海量资源和便捷检索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图书馆的吸引力。此外,复杂的借阅手续、过时的馆藏资源、不好的阅读环境造成一些图书馆门可罗雀。[22]

图书馆高峰地位已如隔日黄花,而且出现了实实在在的生存危机。以高校馆为例,具体体现就是,纸质书刊的借阅数量逐年递减,并且递减幅度有变大趋势;纸质期刊阅览室,尤其是过期期刊阅览室,门可罗雀,即使到阅览室的,多以自习为主;电子阅览室也是如此,尽管实行免费服务,学生也少有光顾;进馆人数在下降,教师到馆的少之又少;各院系资料室的利用率极低,取消资料室的呼声高涨;公司的竞争,业务外包,图书馆出现空心化……至于社会上的公共图书馆,经费紧张,存在的问题更多。

面对生存危机,图书馆也采取了一些举措自救。在建筑环境上,提出“学习空间”概念,推行借阅一体化,创办沙龙、咖啡屋、餐厅、自习室、博物馆、图书超市、密集书库、研究室、诚信书屋等等;工作内容方面,开展学科评价、查新查引;硬件设备方面,实行自助借还,设置触摸屏、借阅机、无线网络等;软件方面,进行系统更新;服务方式方面,提出服务的泛在化概念,强化推送服务;扩大服务对象,推进地方服务;文献方面,实行数字化、云存储等等。目前看来,成效不彰。

3 未来图书馆的可能走向

在论及图书馆的未来走向时,首要的是确立讨论的前提。

第一,图书馆不会消亡。如若认为图书馆一定消亡,那么任何形式的自救或社会拯救,都毫无意义。而且,图书馆在物理层面上而言,也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就仿如电影院,难道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就不去电影院里看电影了么?

再者,图书馆作为文化机关,其本身意味深长。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品味高下!同样,也折射出一个大学的层次差异!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要看最最偏远的农村;看一个饭馆的卫生状况,要看洗手间;看一个大学的内涵深度,要看图书馆!对大学而言,图书馆是一扇窗,也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道风景!人的一生,只有在图书馆里,才能安安静静的,在文字中旅行;摇动着梦中的风铃,念一首诗来听!

第二,图书馆地位下降不可避免。召开图书馆会议中的领导讲话,其主题之一就是强调图书馆的重要,事实上,说你很重要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很不重要了!

万变不离其宗,图书馆无论怎么转型,她都是一个信息提供者,因此,无论是知识中心,还是交流空间,以及主动服务,等等,总的感觉是背离了根本!读者需要什么?是信息,随着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图书馆一定程度上的弱化是常态!唯我独尊、惟我独仙的时代过去了!走下神坛,安然生存,是图书馆的不二选择!曾经的贵族,蜕化为草民,天鹅成了小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至于图书馆为了自救而采取的一些举措,无论自习室化还是博物馆化,都是异化,是自我矮化,是边缘化,是不归路上的堕落!在借和阅的关系上,借当然远远重于阅!在借的功能日趋弱化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强化阅的功能,如借阅一体化、自习室等等,令人唏嘘!

对数字时代的图书馆而言,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做一个部分信息的提供者,是最现实的选择。

第三,纸质书终将逝去。纸质书的存废,仿如魔咒,萦绕着图书馆界。一方面,纸质书的借阅在下降。大学图书馆纸质书的借阅群体,如若抛开社会需求,则主要是学生而非教师,而教师的图书需求,主要依靠电子资源。另一方面,出于评估等评价体系的需求,出于对阅读惯性的迁就,不少图书馆豪买纸质书依旧。

对于图书馆来说,读者的需求当然是第一位的考量,基于此,显然应该逐步减少纸质书刊的采买量,当无疑问。至于有些钻牛角尖的论点:纸质书不会消失,实无讨论的意义。纸质书当然不会完全消失,我们说它消逝,是指主体地位而言。本人曾探讨过民国时期的钢笔与毛笔之战[23],时人舍不得毛笔,掀起拯救毛笔风潮,结果自难如愿。这里所说的纸质书的消逝,与毛笔落败于钢笔之后的状况相类同。如若纸质书是毛笔,电子书就是钢笔,钢笔取代毛笔是必然的,毛笔则会存在于艺术领域,仿如纸质书存在于艺术、收藏领域一样!

我们总是在感怀纸质书,同时,一刻也离不开数据库!今天的学人,如果没有了数据库,还会做学术研究么?

京剧、豫剧、昆曲、粤剧、梆子戏……我们一直在拯救,可耳际边萦绕的,流行歌曲依旧!纸质书之前,有甲骨书,有帛书,有竹书,有贝叶书,有泥板书,而今它们又在哪儿呢?世界上没有永生不灭!没有长生不老!没有唐僧肉!世界上一切都在变,惟一不变的,就是变![24]

建立在上述三点认知前提之上,本人认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可能走向如下:

第一,图书馆+互联网将转向互联网+图书馆。“互联网+”时代,会对图书馆带来什么冲击?图书馆应该做些什么改变?怎样转型?能华丽转身么?我们目前完成了图书馆+互联网,而互联网+图书馆,则刚刚开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图书馆的明天,让我们按照明天图书馆的要求,从今天做起!

第二,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人和资源。图书馆三大核心要素第一是人,第二是资源,第三是建筑。其中人的贡献占75%,资源占20%,建筑占5%。目前学习空间建设等,多是就建筑本身立意,即着意于5%,而漫忽了95%。[25]未来图书馆的新功能,更多的应该从人和资源切入,方能得到正解!

第三,通识教育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了拓展图书馆的新功能,许多人主张高校图书馆与教务处合作,开展网上授课,其实,这种做法并不足取!图书馆授课,还要学院干什么?从更专业的要求看,图书馆怎么着也比不上学院!当然,本人并不是说在授课方面图书馆就不能有所作为!学院的优长在于专业,缺点也是在于只是某专业,若图书馆能贯通各个学科,进行通识教育,进行素质提升,定将大有作为!通识教育,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第四,图书馆是天堂更是教堂。图书馆当然是教育事业的有理组成,可未来图书馆应该在“育”而非“教”上下功夫!在国外不少的城市,最恢宏的建筑一是教堂,二是图书馆。我国的图书馆也应该像教堂一样,建筑富丽堂皇,且进行布道。教导学生如何做人,而非如何做专业,仿如教堂劝人行善,却不教人如何谋生,一样!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我看来,与其说图书馆是天堂,不如说是教堂!

第五,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分离。未来的图书馆可能会以城市或区域中心为单元,为基点,并且实行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分离,建立总分馆制度。纸质资源放在分馆里,各个单位都有,电子资源则统一放在总馆里,共享!

第六,落实信息再加工,推进供给侧改革。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多一意于信息的提供,目前流行的泛在化以及推送服务,变化也就是更加的广泛和主动,至于信息本身,并没有任何差异。服务方式的改变之外,我们可不可以针对信息本身尝试新的服务呢?比如进行信息加工。原材料加工后,会成倍的升值,加工后的信息,其价值和作用相信也会成正比例提升。

那么,如何落实信息再加工?在我看来,这就是图书馆如何做加法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进行热点分析,研究趋向综述,水平排序,存在问题梳理等等,我们还可以跨学科开展比较。如此,图书馆将不再仅仅是商业类型的信息中介或二传手,而且要成为工业类型的加工厂、生产者!如同经济需要拉长产业链一样,图书馆也需要拉长资源供给链,这一定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也许有一天,图书馆真的会成为信息加工厂,成为一个学校或一座城市的智库。

没有信息再加工,图书馆只能是无根的浮萍,公司左右着图书馆的生命[26]。图书馆是轻还是重,全部仰仗信息再加工!

有论者说资源为王[27],还有论者认为服务重要[28],那么究竟是资源为王呢?还是服务为王?我总觉得应该是馆员为王,毕竟人是第一生产力要素,资源和服务都需要通过人来提供!未来图书馆的新功能注定将是信息再加工,而馆员则是信息再加工的完成者![29]

图书馆的信息加工,科际交叉是最最重要的切入路径。学院在专业领域里如鱼得水,离开专业仿如离水的鱼,什么也不是。图书馆从图情的视角,置各个专业于一个方向之下,这就大不一样了,正好扬长避短,游刃有余!

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深,而在于广,因为交叉可以发现新知!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进行的技术创新,主要就是模仿、组合。深化只是发现新知的路径之一,而非唯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再加工就是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未来图书馆转型的中心任务是实施供给侧改革,这不仅仅要求实行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推送方式的变革,而且要在推送内容上实行信息再加工!

上述之外,未来图书馆还可能会出现学校+公司模式,部分领域会产业化,图书馆可能会跨学校共有,建筑上小巧取代高大上等等,在此就不赘言了。

〔1〕 李廉太尔.匹夫有责之原子能问题[N].陈卓如,译.申报,1948-3-23(8)

〔2〕 野云.北大筹备图书馆之计划[N].申报,1920-7-5(6)

〔3〕 筹备开办图书馆[N].申报,1925-2-25(11)

〔4〕 司令部与市政府保护东方图书馆之布告[N].申报,1927-10-25(10)

〔5〕 杜定友等建议设立中央图书馆学校[N].申报,1933-9-1(23)

〔6〕 陈剑英.图书流通法介绍[N].申报,1936-8-13(17)

〔7〕 教育改进社年会之回顾[N].申报,1925-8-25(9)

〔8〕 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开幕详记[N].申报,1929-1-30(12)

〔9〕 学校图书馆之两大功能[N].申报,1930-3-18(4)

〔10〕 地方图书馆之勃兴[N].申报,1931-9-30(3)

〔11〕 了之.复兴东方图书馆感言[N].申报,1934-3-22(21)

〔12〕 精神食粮问题[N].申报,1939-5-11(4)

〔13〕 外报论上海巿博物馆 颇多勖勉之词[N].申报,1936-2-21(11)

〔14〕 岩野.整顿学校纳费之提议[N].申报,1932-10-3(18)

〔15〕 办好高等学校图书馆[N].人民日报,1956-12-17(1)

〔16〕 傅宁.试论发掘高校图书馆“潜能工程”[J]//吴本陵.高等工程教育论丛第2卷.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277-279

〔17〕 王乐文.“掌门人”缺位三年 阅览室人迹寥寥——西安图书馆为何冷清如许[N].人民日报,2010-11-2(12)

〔18〕 杨旭.成受访者认为馆藏不丰富,六成觉得分布不合理——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网络调查·关注图书馆生存状况①)[N].人民日报,2010-11-4(12)

〔19〕 任姗姗.国图“掌门人”周和平把脉转型之困——图书馆需要“二次革命”(关注图书馆生存状况③)[N].人民日报,2010-11-11(12)

〔20〕 杨暄.图书馆,不能自甘寂寞(新语)[N].人民日报,2015-12-22(12)

〔21〕 实体图书馆,你该如何存在(微议录)[N].人民日报,2015-4-21(5)

〔22〕 王冠群.公共图书馆危中求机(环球走笔)[N].人民日报,2012-4-9(21)

〔23〕 苏全有.论民国时期的拯救毛笔风潮[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5):123-133

〔24〕 杨贵山.“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在河南召开[J].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11(6):15

〔25〕 苏全有,邹宝刚.论未来图书馆的特征[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1(3):1-3

〔26〕 杨贵山.构建虚实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访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苏全有[J].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11(6):32-35

〔27〕 程焕文.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J].图书馆杂志,2013(3):4-8

〔28〕 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二):总体发展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21-31

〔29〕 苏全有,邹宝刚.对我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焦作大学学报,2011(3):124-127

A Review of Chinese Library History in the Past Century and Its Future Prospects

Su Quanyou

There is a lack of macro examination of 100 years’ Chinese library history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last stage of paper media era, is also the development peak of library which carrie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digital era came quietly, and the library lost its peak position. The possible trends of future library are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Library plus Internet will turn into Internet plus library. Seco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will focus on people and resources. Third, general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library. Fourth, the library is the paradise and also a church. Fifth, paper resources will be separated from electronic resources. Last but not least, information reprocessing will be implemented and the supply side reform will be promoted. Furthermore, there may appear “school+company” model in the future; some fields will be industrialized; the library will be jointly operated cross-schools; small buildings will replace tall ones.

Library history; Media era; Future library

G259.29

A

苏全有(1966-),男,河南辉县人,教授,博士后,图书馆馆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去图书馆坐坐
图书馆
图书馆里送流年
图书馆
夜间的图书馆
图书馆里的小惊喜
图书馆 Library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