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7-07-21顾建荣

启迪·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信息技术

顾建荣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网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能够够快速的筛选和获取、准确地鉴别、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成为重要能力之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人就多年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明确目标任务、更新教学观念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手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社会的高度信息化,更没有现今的物联网,更想像不到现在网络支付、社交媒体等已将生活与网络交融。而今的信息获得、存储、处理、发布及传输,都是以计算机处理为主要工具,现已发展到云计算、云服务,进入网络分布式计算的新时代。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以后生活与学习奠定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脱离计算机教育,它们之间联系密切,不可分割。

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任务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要综合考虑好以下几点: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与“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信息素养能力的课程。同时信息技术学课是一门技能类学科,是工具类学科,并已列入国家新的课程纲要的课程之一。

2.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归纳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网络知识等;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筛选、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提升信息的价值;独立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辨别真伪性,做有益社会的人。

3.加强学科整合,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信息化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4.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做文明网民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网络)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鉴别信息真伪能力,做新时代文明网民。

二、改变师生活动,提升学习效益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具有权威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调整自己的位置,利用网络优势,自我更新结构,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

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发展快、更新快的特點,在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应用于每一个角落的今天,计算机芯片的性价比不断提高,网络应用成倍增长。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这一点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特别重要。

三、优化教学设计,实现多元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实现多元化。“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实践总结”是我对课堂设计的想法。即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最后迁移到学习中去。如:在高中学习用cooledit制作多媒体作品,主要是学习声音的裁剪、合并等,从声音的导入、选取、声音的渐变、声音的合同,声调的变化等,每一步呈现不同的效果,每一步都给学生产生不同的体验。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过程的体验,助推对声音处理知识的了解,逐步过渡到生活中的MP3音乐的制作,如何合声、变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内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也可对知识进行迁移,从声音处理过渡过视频处理,从MP3到MTV视频、音频的合成。如何将视频、音频合同,并能够同步进行,提升学习兴趣,通过本课学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了多媒体软件的制作,而且学到了如何获取图形、图象、声音、影视等多媒体信息,分析、处理这些信息等的能力。

四、任务驱动和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在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时要注意任务的提出、确定、实现的方法。如上面所讲的课,教师可以先提出“MTV的合成”这一任务,演示各功能,如何实现,学生练习制作;也可以由学生通过网络欣赏其他学生及教师的作品,通过作品之间的差异提出问题,确定任务,通过在线辅助平台自助学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完成任务。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劣分明。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如师评、互评、大家评等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创新。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些思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计算机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