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7-20林春

南北桥 2017年13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朗读教学初中语文

林春

【摘 要】朗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不重视朗读教学、教学形式单一以及缺乏对学生的技巧指导等相关问题。针对这类问题,相关教师应该确立起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丰富教学形式,从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朗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98

在初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它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因素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方位发展。然而一直以来,作为“应试”考试的盲区,相关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在指导方式上也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针对目前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将从教师确立起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丰富朗读教学方式,以及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技巧指导等层面出发,对当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当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语文朗读教学,不论是在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还是规范性方面,都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具体而言,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对朗读教学加以重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存在的一项普遍问题。由于“朗读”并未被纳入相关的卷面考察,这便很难要求教师将“朗读”摆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在笔者的教学观察中,不少教师仅仅是将学生朗读,作为日常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朗读教学虽然在课堂中常有出现,但更多时候只表现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不具备藝术技巧和情感,未能实现朗读教学的真正内涵。

(二)朗读教学形式单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齐读”或者个别有朗读功底的学生进行的“示范读”等形式。前者在语调、语速、情感方面都整齐划一,难以彰显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而后者,由于“朗读”本身便是一项实践性和个体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少数几位“优生”的示范,除了降低普通学生的参与感外,于班级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并无太大的裨益。

(三)朗读技巧指导不够

当前的初中语文朗读环节中,学生缺乏系统而规范的指导,朗读水平仅停留在“出声”层面,即朗读逐字逐句、平淡而无感情。首先,在语调方面,部分学生的朗读缺乏“抑扬顿挫”之感,不具有音律美;其次,在语速方面,部分学生的语速显得急凑或者过于平缓,不会进行科学的换气或停顿;最后,在情感方面,教师未能深度引导学生融入思想感情,致使部分学生的朗读显得干瘪生硬。

二、对当前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确立起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是当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基础。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优质的朗读,可以直接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正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元素;另一方面,朗读教学本身便与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帮助其深度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从而在整个语文学习进程中融会贯通。

这便要求相关教师将“朗读教学”视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根据笔者的观察经验,当前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程度,正随着学生学龄的上升而递减。学生步入初中以后,教师很少对其进行有关朗读的细微指导,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识字断句的基本能力,进一步的细化指导显得并无必要。然而,正是这种态度,造成了学生的朗读质量难以提升。相关教师应该树立起朗读教学的正确观念,运用相关的形式和策略,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深入探索。

(二)丰富朗读教学形式

想要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传统的“齐读”或者抽取个别学生进行“示范读”的教学形式,都难以实现班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因此,相关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朗读教学形式,比如通过相关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接力读等形式,可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发挥出学生的朗读个性。

以人教版课文《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为例,这篇节选自名著《水浒传》的课文,涉及人物有“鲁提辖”、“金氏妇女”、“郑屠”、“店小二”等多个性格各异的经典人物。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场课本演出活动,引导学生来进行包括“课文旁白”在内的系列角色扮演,进而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中。

(三)加强技巧指导,引导规范朗读

面对当前不少初中学生缺乏系统而规范的朗读指导这一问题。相关教师应该从朗读内容的选择、具体的技巧指导,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等方面出发,来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朗读。

首先,教师应该精选朗读内容,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而帮助学生实现有效朗读。这便要求教师一方面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对适合学生朗读的课文进行梳理和重点选择,比如《背影》、《春》等散文,写作考究、感情细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重点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内涵以及作者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升自我素养,不论是基础的字词发音,还是情感的正确融入,都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基础甚至造诣,进而才具备引导学生实现优质朗读的可能。

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基本朗读技巧的指导。在断句、停顿、重音、语气的抑扬顿挫等方面,一些细节足以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认知。尤其是在朗读诗词时,比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学生的语气、节奏和停顿,直接影响着整个诗歌所呈现出的基调。此外,在字音上,部分学生受地区方言的影响,存在着“平翘舌”“前后鼻音”“鼻边音”或者“h”“f”音难分的情况,教师也应该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重视和纠正。

最后,教师还应该培养起学生的朗读情感。这便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和把握,体会作者的生平境遇和情感诉求。比如,在朗读朱自清的《背影》、季羡林《永久的悔》,学生应该贴合作者对亲人含蓄内敛而又深情无比的感情基调;而在朗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则要表现出诗人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同情和对这“不公道世界”的愤懑。

总之,想要对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策略应对,根本之处还在于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从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朗读。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朗读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