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类本科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2017-07-19寇文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园林教学方法

寇文华

摘 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园林绿化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园林专业必修专业课程,本文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探讨和实践,增加了教学中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为目的”,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园林 植物病虫害 教学方法

一、前言

园林绿化工作对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吸滞烟灰和粉尘,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少噪声污染等功能。而园林绿化工作中,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绿化中的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专业必须专业课程之一,应用技术类本科园林专业如何开设如何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目标

应用技术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有别于“研究型”教育,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应用技术型人才课程教学要全力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寻求教育与就业的结合点、生产与学习的结合点。基于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诊断能力、危害程度和发生规律的调查能力以及植物病虫害的预防、检疫、防治能力。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方法

园林植物病虫害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季节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教授本课程的老师如何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实践相结合,值得探讨与思考。通过教学实践,本文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师生角色互换,建立合理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园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教学,以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来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这种评价体系影响下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觉得该课程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差。既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抑制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建立合理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学生在亲身思考、探究、实践的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以食叶性虫害鉴别与防治为例,首先让学生课前预习,观察校园内园林植物叶片缺刻,穿孔、卷曲等异常现象;其次,教师采集一定数量的叶片标本,让学生学会在叶片的表面、内部和卷叶内寻找害虫,并分组进一步观察、分析和识别校园内植物上的各种虫害;第三,让学生在分析害虫的发生规律和行为习性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并付诸实施,以达到识虫治虫的目的。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学生质疑,老师点拨总结等过程达到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模式。

2.实验教学与理论相结合

对于应用型人才,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很好地配合理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的锻炼了学生“用”的能力。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特点,开设了病虫形态学、昆虫的内部构造与生理、昆虫生物学、病虫分类学、昆虫标本的制作及园林病虫害防治等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让学生掌握病虫的一般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物学习性及重要的园林病虫。这些内容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一边讲授一边让学生观察实物标本,变抽象理论为直观的图像观察,使学生在通过观察实体标本的过程中强化理论学习内容。

3.多媒体教学法

现在教学中,多媒体、投影仪、网络等已是教学必要辅助手段,从刺激与反应的心理效果来看,自己动手最强,动画、图形次之,文字最弱。在课教学中,课堂无法完成的实验操作,或用文字表达不能表达贴切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成为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借助辅助手段,枯燥无味的理论变的有血有肉。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多媒体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图形、图像使得课程中专业术语、技术方法、理论等更为清晰明了。例如昆虫形态图,以蝗虫为例,清楚的介绍了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及各部分有哪些器官,各器官的特点;病原形态图、虫害危害照片、植物病害照片、植物病原显微图片、防治器械结构图及防治现场照片等都使得理论内容更清晰更易掌握。动画、视频的加入,使得病虫害发生的过程得以展示,例如孵化、羽化、蜕皮、变态、担孢子的形成、锈菌生活史、杀虫病毒的杀虫机理等等。此外,病虫害标本的制作过程中,多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考虑到病害、虫害标本制作好后不易保存,可将制作好的标本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做成电子标本,学生离开实验室后也可观察学习。

4.加强课程教学实训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面向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较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而实训是增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必需手段。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集中在每年3~11月份,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季节性,每年的3~5月梅雨季节是园林植物病害的高发季节,5~7月为食叶害虫高发期,吸汁害虫则在干旱少雨时节发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以园林养护管理来消除越冬的病虫草。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很难完成所有实训内容,为了加强教学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训内容做了相应调整。首先,把实训内容分为小组实训和集体实训。小组实训即将整个教学班分为多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实训项目,项目内容包括病虫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防治后效果、预防手段。本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项目的内容进行观察记录(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记录),并将记录情况公布在小组讨论群,小组负责人对实训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实训结束后将实训成果与其他小组分享。集体实训就是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参加的实训,每一名学生必须参加每个环节,根据植物的季节性与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安排集体实训。充分利用当地园林植物资源,进行园林病虫的采集、鉴定识别、为害症状和为害程度调查、防治措施的制订等。除了分组实训和集体实训外,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室外,例如带领学生观察校内植物及校外农作物的病虫害,拿病害来讲,病害的发生不外乎两个方面,生物的病原和非生物的病原,在发生后对症状进行诊断,确定病原,知道了病原后有依有据地去防治。防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摘除法、阻隔法、园林栽培技术、化学防治等,让学生体验各防治方法的优缺点,学生既加强了实训内容,强化了技能训练,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训结束后,写出规范的实习报告,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

四、确定正确考核方式

对学习效果作出比较全面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以“用”为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单一的考试作为考核方式,综合教学安排,提出了2-4-4的考试模式,即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实训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这种考核方式既要求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同时也达到了“应用”的效果。教学评价对学生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教学中,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训内容的探讨和实践,增加了教学中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为目的”,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园林教学方法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清代园林初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