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大学生诚信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革新途径

2017-07-19陈卫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

摘 要:大学生诚信问题始终是我国教育界的研究方向,其目标在于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使普遍的诚信价值体现于当代大学生的身上。但是诚信管理工作开展多年,依旧客观存在部分问题与不足。本文从大学生诚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革新途径,仅属笔者个人建议希望得到广大学者的研究证实。

关键词:诚信管理 高校教育 革新途径

一、大学生诚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依旧突出

我国自上世纪起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诚信问题,就此问题展开的调查研究也较为广泛。而近些年来普通高校也在多数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改进,但是从根本而言,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诚信问题。一方面,在学业上普遍存在考试作弊与论文抄袭的现状。另一方面,在学生就业上也存在虚假履历和工作合同违约现象。这些问题是我国教育界在诚信问题上的管理工作缺失,如不进行革新必然愈演愈烈。

(二)诚信管理工作中的师资匮乏

现在普遍高校都在盲目扩招,而师资力量在其扩招的过程中虑显薄弱。从诚信管理的工作内容中能够发现,不仅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料,同时也要完善管理机制,而工作重点与工作实施都需要具有更多教育经验的教师完成,但是我国目前对于此方面的教师团队仍然匮乏。笔者对我国二本院校进行了广泛调查,取证发现多数高校并不具备专业指导诚信问题的教师,而且对于诚信问题的研讨与工作落实,仅能流于普通活动的形式上,亦或者仅以考试作弊的处罚,作为规范学生诚信问题的工作,这样的现状对于我国普遍存在的大学生诚信问题,有失偏颇无法解决实质问题。

(三)教育管理模式没有深化到社会文化中

多年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诚信管理上并非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普遍约束力尚浅。仅以教育方式进行诚信管理,无法约束行为产生的客观性。那么诚信管理工作也并非教学机构能够单独完成,仅以社会文化现象的影响,也无法形成教育模式的正确引导。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偏差中,能够找出學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是在校学习,更加是与社会的初步接触,以及浅度认识。目前在校大学生都为90后,这部分学生在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时代成长,对于社会接触没有过高的认知,容易受到更为严重的价值观影响。而诚信管理的工作重点也在于规避普遍社会负面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那么能够明确并非阻挡学生进行社会行为就能规避诚信问题,而是应当站在社会高度解释文化现象,才能提出解决诚信问题的根本。而我国的诚信管理工作,始终没有延伸到社会文化之中,那么又如何规避学生受到普遍社会现象的影响,是诚信管理工作需要反思的重点。

二、大学生诚信管理工作的革新途径

(一)提升教师团队诚信管理工作能力

我国高校现行的诚信管理工作仅能落实于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如果单以文化传播作为规范诚信行为的工作,相对缺乏一定的力度。而且普遍教育工作者也并不具备诚信管理工作的重要能力。那么依据这样的情况,教育部应当提升普遍教师的诚信教育能力,同时为所有高校配备相应的诚信管理工作人员,根据高校存在的诚信问题现状进行深度研究和管理。同时在校内开展对于普通教师的诚信教育培训,提升其管理诚信教育的能力。再落实于诚信教育的普遍教学规划中,形成对于学生诚信管理的实质内容与落实。而且建议高校自身也要开展诚信教育的必修课程,针对诚信教育的本质做出课程规划。而其教学目标并非普遍教学意义,是针对提升大学生对于诚信理念认知的教育过程。那么应当在教育过程中,以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进行对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再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认识社会普遍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并非正确价值观的体现。才能够在诚信管理工作中,发挥出诚信教育的本质,提升大学生对于诚信问题的客观认识以及亲身体验。

(二)将诚信教育管理工作延伸到社会深度

对于大学生单方面的诚信教育工作,并非实质有效的工作管理。只有将诚信教育延伸到社会文化之中,产生普遍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以及高度认知,才能从环境影响下促进大学生提高其诚信态度与认知高度。但对于诚信教育延伸与社会文化中并非教育机构力所能及,而需要普遍社会资源提供支持,同时政府支持也是必要资源。那么诚信问题本身也是社会问题,媒体相对具有公信力,那么提出具有影响教育意义的诚信文化推进,也是其重要社会责任与义务。文化部是否能够站在此高度,进行更为广度的宣传和引导,是需要不断促进与磨合的过程。但政府具备了更为高度的公信力,由政府提出全面的诚信管理机制,是改变诚信问题现状的根本。那么对于诚信教育的工作管理,如果能够得到社会资源与政府支持,必定能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得到全面改进,从而促进大学生从本质上规避诚信问题的缺失。

(三)规范大学生诚信管理档案

大学生诚信管理档案是普遍研究的课题,多数研究认为只有将其存在的问题或者产生的行为进行记录公之于众,便能够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但是从教育本质上讲,教育机构为培养人才而建立,如果让诚信记录的污点伴随学生终身,是否能够产生正面教育意义,需要教育体制权衡利弊。但是诚信档案的建立确实能从硬件角度,对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管理和制约。那么如何利用诚信管理档案促进学生在正面价值观中,形成对于诚信的理解,以及遵循正面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是教育重点。

笔者建议通过诚信档案记录学生的诚信行为,但是同时提供抹除记录的机制。以我国现行的经济征信记录为范本,只记录近三年内的不良逾期,即能够提出不良诚信问题,同时也提供了改正自身问题的机会。那么这样的诚信档案,才能够具备相对的教育意义。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对于诚信档案的公布也应当社会化和公开化。一方面,社会化是提供学生伴随终身的诚信档案检查机制,从而规避在毕业之后产生诚信问题。另一方面,公开化是将学生的个人诚信问题公布于网络,让人随时可查,这样用人单位也会实时掌握其诚信问题。但是力度也应当酌情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完全公开,是需要教育者不断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秀梅.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兰台世界,2017,(03):126-129

[2]陈燕.加强诚信档案管理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86-87

作者简介:陈卫强(1982.01-),男,本科,职称:德育助教,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
福柯的自我建构理论及其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