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小学孝德教育方法研究

2017-07-19李金刚

教师·中 2017年6期
关键词:孝德教育法榜样

李金刚

当今孝德意识逐渐衰落,在中小学开展孝德教育对家风建设、社会和谐、个人品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孝德教育进行实践、反思,认为“登门槛效应法”“自我教育法”“情感渗透法”“无意识教育法”“榜样教育法”“价值判断法”等方法较为有效。本文对以上几种孝德教育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字从字形上看,从“孝”从“文”,由此可见,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核心内容。对后辈进行孝文化的传承、影响,使得孝观念内化为人们的伦理观念、外化为人们的道德惯习的过程,称之为孝德教育。当今社会对孝德教育缺乏重视,学生的孝德意识淡薄,父母长辈为孩子操碎了心,而孩子却常常因为一件小事不顺心就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的现象层出不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加强中小学孝德教育迫在眉睫。当代很多中小学校认识到了这一重要性,也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孝德教育。如何提高孝德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朱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法”的重要性,离开了“法”(即方法),教育将无法进行。孝德教育方法就是为了完成孝德教育任务,使学生达到修养孝德的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式。传统的孝德教育方法重“驯化”“规化”,即通过强制灌输等不同形式的控制手段,竭力把学生培养成“温顺而老实”的“孝子”。这种“规训化”的孝德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训练,而不是教化,它对学生孝德的培养表现为一种为了“有用”而进行的训练。这违背了当代孝德教育“平等互爱”“自主建构”等原则。笔者根据当代学者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结合孝德教育实践,深入反思而总结出以下几种较为合理有效的主要方法。

一、“登门槛效应法”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登门槛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明代洪自诚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意思是说,批评人的短处不要太严厉,要考虑到对方是不是能够忍受;教育人要养成善德要求不要太高,应当让别人能够甘心听从。中小学生年龄小,对一些大道理无法弄懂,也不愿意接受枯燥无味的孝德教育知识理论,要使学生的品德进步,不能硬性而简单地提出要求,也不能一下提出太高的要求,切不可操之过急,企图一蹴而就。比如说,很多学校和父母从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强迫或者诱导他们去背诵艰深难懂甚至很多字他们都不认识的《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先不说此等蒙学读物是否存在内容上的愚忠、愚孝等消极不妥思想,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还会让他们反感,行为上不得已顺从,实际上从心理上抗拒。很多教师和家长很羡慕在媒体上“侃侃而背”所谓国学的小孩,殊不知这样的“神童”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更多的孩子是缺乏对国学的兴趣。当代中小学孝德教育应该从学生喜闻乐见、欣然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入手。比如,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给父母倒一杯茶、唱一首歌等小事做起,从养成“不随意发脾气”“倾听别人说话”“不随地扔垃圾”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累积为良好的孝德惯习,功到自然成。

二、自我教育法

中国古代先贤所倡导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内省、自省、慎独等教育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强调个人的自我克制、自我教化的主体自觉性。康德也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地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是自我教育的结果而不是“他育”所能形成的。在当代中小学的孝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系列的孝德教育的生活和实践体验的情境,大力引导学生去反省自己身上有可能存在的孝德缺失,如自己从来不做家务,只会给家长增添麻烦;不听父母和教师的教导,拿着中餐钱去网吧上网玩游戏,等等。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孝德意识和情感,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反思,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孝德教育过程通过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达到自我完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自育正是内因,他育只是外因,但若对外因置之不顾,则会陷入自然主义、放任自流的误区。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孝德的自我建构并不等于说孝德是自发生成的,孝德的自主建构是学生在孝德价值观的引导下,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孝德教育活动中,在精心设计的孝德教育环境中自主建构的。

三、情感渗透法

情感渗透法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妥善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有意识地渗透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朝向人的内心世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孝德教育偏重孝行训练,忽略情感成长与引导,于是关乎学生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社会和谐的问题随之而来。教育的本质是顺其自然的导引,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古代道家非常赞赏水的自然伟力,在于水善于顺势而行。孝德教育也要因物自然。孝德教育不可轻逆学生的情感,保持人的本性才是教育的神圣。中华传统孝德本身就源于血缘亲情,有一种斩不断的藕断丝连的关系,所以孝德教育要“尊天之时,随地之性,应人之心”。孝德教育要重视情感的引导和渗透。例如,孩子对母亲天生就有一种“反哺之情”,我们的教育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就应当渗透母爱之情,以母爱来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因素。我们从近年来很多學校举行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现场就可以体会到情感教育的作用。虽然我们也不是很赞同这种纯粹的说教活动,其形式主义也许更多一些,但这样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渗透的就是情感教育的因素,一种天生的亲情被激发,以致现场的师生、家长纷纷相拥而泣。在孝德教育中,教师更应该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晓之以理”。要寓情于理之中,寓情于知识之中,情理相融,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领悟道理、升华人格。

四、无意识教育法

无意识本是心理学术语,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无意识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是一种潜在于心底而未被主体自觉地意识到的意识。无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有意识教育具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说“感恩励志”教育演讲活动,教育目的和手段非常明显,类似的演讲、讲座、报告、德育课等教育方式就是有意识教育,但这种教育也有弊端,如教育方法单一,以理论灌输为主;教育目的彰显、教育手段直接,给人以“我说你听”的强塞硬灌的印象。在某些情况下,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在实践中往往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不良后果。在孝德教育中尤其如此,我们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孝经》,讲授何谓孝、为何孝,大张旗鼓地宣扬要将学生培养成有孝心的孩子,也许会让学生感到压抑,感到自己头上还有一顶沉甸甸的“孝心之帽”。在孝德教育实践中,也会经常听到很多人对这样的思想课有抱怨,甚至还有人认为有意识的孝德教育泛滥了,会让人有恶心之感。只有将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无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弥补有意识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才能增强道德教育在实践中的实际效果。

五、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禹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强调以身作则,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传统孝德教育也树立了很多孝子孝行典型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孝心;当代社会也树立了诸如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之类的孝德榜样。当代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孝德榜样教育法对受教育者既有激励作用,又有利用人的“从众心理”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熏陶的作用。

这种孝德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的榜样人物既要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要有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讲身边人的故事,会更有教育效果,可以评选身边的“孝德之星”;二是所选择的榜样事迹必须积极健康,保护人格尊严,引人向善;三是所选择的榜样人物事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四是“身教重于言教”,要注重教师自身尊老、敬老等孝德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

六、价值判断法

价值判断法是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对孝德行为的利害实质进行辨析,以引导学生理性地反思孝德行为的价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孝德教育方法,这也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方式。价值判断法其实质与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是一致的,表现在对孝德教育方式、内容的价值进行反思和探究上。首先是对是否应该传承中华孝德的辨析,这是最基本的孝德教育观的讨论。在各种思潮侵蚀之下,再加上传统孝德确实存在许多糟粕,到底应不应该传承、怎么传承、传承哪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其次,对于一些传统孝德中的愚孝行为应该辩证否定,比如“恣蚊饱血”等;還有一些过时的孝德意识和行为,也应该辩证否定,比如,“亲尝汤药”对于毫无医学常识的孩子来说,是万万做不得的事情。对于以上这些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值不值得做?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尽孝?再次,对于何谓孝,为何孝,孝的真伪如何分辨,是否一定要“家贫才能出孝子”,当代中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孝之类的问题,也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和判断。最后,引导学生灵活地化解道德冲突。教师先要对学生的道德水准做出判断,然后选择适当的道德两难事例或用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点”“疑难点”来引发讨论。例如,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知道父母做了错事,在法律和亲情面前,你该如何选择?通过这样的讨论使他们正确对待孝德与法律的矛盾,实现自我完善。因此,通过对以上孝德价值的不断反思判断,学生才会知道如何去选择正确的行孝方式,才能提高道德判断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钟秀学校)

猜你喜欢

孝德教育法榜样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中脉践行孝德
《职业教育法》重要问题修订意见的调查
我国加紧修订(职业教育法)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