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启示

2017-07-18张哲

现代交际 2017年14期
关键词:廉政建设价值观传统文化

张哲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我国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新形势与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颇多接地气、富有可操作性以及具有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和经验论断。从中深刻体会并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如今治国理政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即通过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引述经典思想观点的价值、精神和优秀的理论内在机制,来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矛盾与突出问题。

关键词:廉政建设 价值观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51-02

第一,面对传统文化需秉持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价值精髓的创新性继承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一脉相承与统一性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与给养的沃土则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相融相通。与不可分割。以下具体论述:

首先,国家层面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达成和最终目标,美好、安康的社会理想形态是其展望的未来,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

(1)富强指的是国家的繁荣强盛以及公众的幸福安康;《管子·形势解》中说:“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可以看出对富强之道的追求是历来君主领导者崇尚的社会形态,而儒家在《论语》中则阐述了“国富”与“民富”的联系,并突出“民富”对于“国富”的重要性,强调了人民在国家富强理想目标中的地位。

(2)民主是指公民有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社会的管理治理,并保障个体参与途径和参与方式的有效性及公开性。黄宗羲关于民主进行了较早期的论述,后来民主的内涵概念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也赋予多元性的含义,并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冲击与影响,但总的来说,民主是社会群体构成中个体诉求的基本行为要求。

(3)文明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与创造以及由此产生的丰硕道德成果和达到的理想状态,古代文明的理想状态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对于文明的崇高追求却难以割舍,文明的社会理想状态,是个体生存创造的基本环境保障。

(4)和谐是古今百姓所崇尚的生活追求,是一种上下通达、稳定祥和的状态。孟子所说“不违农时”以及孔子构建的“无贫,无寡”等方面的古代理想社会,都氤氲着和谐的气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的理解多在于儒家和道家德治影响下形成的,而现当代个体对和谐状态的追求则是出于客观发展环境的影响下衍生出来的,但是对和谐理想状态的憧憬与希冀是相通的,有所关联的。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充分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应该具有的硬性保障和制度设计,亦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平稳发展的社会结构层面的要求。

(1)自由是指要不断完善公民行使个体权利履行个体基本义务的硬性保障机制,通过立法、国家机器等形式得以进行维护和保障。《周易》中所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自由观,是达到这种自由的必由之路和理想憧憬,这种自由是个体价值高度实现和社会结构不断完善的平衡状态。

(2)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及个体之间共处的最终理想之一,具体指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生活及参与的各方面具有同等意义上的地位及权利,并受到道德和相关硬性制度的监督保障,例如,墨子提倡的“兼爱”,阐述的是个体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精神层面及道德层面的理性平等。

(3)公正是人类社会结构中利益关系协调、合理的表现,也是个体与个体间相处的理想形态。《易传》中提出,“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说明传统文化中对于公平正义价值形态的追求,对于当今社会的诸多不公正现象,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观中有所感悟和启示。

(4)法治的价值追求在于社会结构层面,是要求社会依靠法律规范公民社会行为,解决公民违法违纪的问题,保证法律维护道德正义的基本目标。孔子所说的“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体现了法治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突出地位,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法治对于保障社会发展成果和社会发展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体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生活中对于社会结构或者上层建筑产生影响的道德规范以及判断个体道德行为活动的基本价值尺度。

(1)爱国就是意指个体存在与社会体制中的独立情怀及热忱。“利国者爱之,害国者恶之”中阐述了个体道德行为的利弊对于国家体制结构层面上的影响。

(2)敬业就是对个体从事的工作要态度端正、甘于奉献、不断进取。韩愈通过对先贤们的敬业精神的承继,提出了“业精于勤以及行成于思”的敬业状态,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的敬业精神对于现在个体浮躁、急功近利的择业、就业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3)诚信则是指一种遵守信用、言行一致的个体道德行为,面对诚信要做到“丝毫必偿,时刻不易”,阐述了诚信作为个体的基本行为表现,应该有的道德基准和要求。

(4)友善是指心怀善意,要求社会中的个体之间要尊重宽容、助人善事等良好个体行为品德,对待身边的人与物,要饱含平等待人、宽容待人、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意蕴。《周易》中提到:“谦:亨。君子有终。”阐述了友善是个体之间荣辱与共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还系统阐述了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并着重强调了古代廉政文化对于当代党风党建工作的重要启示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②古代贤者韩非子认为,“有道之国”必须使“不以行义成荣,不以家私为功”,这与现如今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不谋而合,而廉政作为社会结构稳定保障的重要抓手被提到了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历史高度。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主的“民本思想”契合,由于“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十分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才更应该认真认识梳理,做好创造性的承继及转化。在建设小

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作为党和国家需要紧紧依靠和保障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牢牢联系在一起,不但做到賦予人民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而且个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并共享发展成果,以心怀百姓的、密切联系群众的襟怀为党和人民服务。

总而言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和政策精神是契合而紧密联系的,给党的执政观念、执政方针、党风廉政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培养上,提供了十分重要且深刻的教材,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这面“镜子”为我们社会以及人民“正衣冠”。

注释:

① 习近平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02-24.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2014-06-30.

责任编辑:孙 瑶

猜你喜欢

廉政建设价值观传统文化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浅谈财政监督工作思路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廉政建设研究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