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夏文成的诗歌创作艺术

2017-07-18火骏

阳光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成观照诗性

火骏

云南昭通诗人夏文成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诗人。整个世界在他的意念里都被诗化了。他以极大的才情和雅兴、充沛的情感动员,尽情地用诗歌伸展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于诗歌创作,我非常强调诗性精神,强调穿透时空的震撼力。詩歌应该给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悟。诗人应该站在时代前沿,体现时代精神,运用诗性思维,展现诗的魅力。对于诗歌来说,一切无形的意义都在有形的事物当中。夏文成广泛地描写生活,深入而细致,在这形形色色的物象当中,寄寓了化外的理想。

一、诗歌创作动力学

在我看来,意象是人的内心需求的投影。正因为有一种渴望在里面,夏文成的诗歌才有鲜明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构成了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的返照就构成意象世界。是他的渴望提挈出了他的意象。夏文成的诗歌强烈地透露着诗人的情绪意向和审美方向。

渴望的意绪,体现着夏文成诗歌创作的动力学。但这个是被动的动力学。而建立在渴望基础上的审美理想则是一种主动的动力学。他的心灵超越了有形的泥土质地,以形而上的目光返观着大地。这就是一种距离,正因为有了这种距离,他才从物我合一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能够把一切当作思考的对象。但他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潜入的回忆和体验,是力图重新进入物我合一的状态的努力。所以,诗人(作家)必须从物我合一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反思生活,然后再潜入生活,才能有所发现。有了理想之后,他会充分释放审美积累,有距离地观看世界。

夏文成非常善于通过外部的具象来营造主观的意象,折射出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绪,表达一种微妙的心理意向。我提出“意绪诗”这个概念,把它提高到巅峰的高度,我在主观上将夏文成看成一个以意绪流露为核心、带动智性思考和审美发现、依次向外辐射、广泛地叙述生活的人。

《向晚》和《落日》两首诗歌都在写实当中投射着诗人渴望的意向和意绪。向读者透露出一种疲惫、忧伤、感怀、寄托。这种疲惫,可以是红尘负累,感情羁縻,抑或职场得失。当然,诗歌的入口,是从现代社会的冷硬质感进入田园生活的浪漫温馨,而这温馨,将次第成为回忆,成为人们永远回望的巢。意蕴深沉,难以言说。倦鸟,归巢,红尘,孤独,背影,忧伤,落日,寂静,狗吠,这些字眼都带有一种情绪化的意境。

夏文成的审美理想的一个主要体现是悲悯情怀。夏文成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情圣,他把自己的悲悯情怀投向宇宙万物,这也是审美本质的表现。世界在他的眼睛里是一个大生命。他关怀事物的流变发展,关切生命的流逝蜕变。他对于故土和乡亲饱含深情。夏文成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大量的作品表明,他的审美意向乃是指向乡村的敦厚、安宁、泥土质地、自然与本然的状态等等。

二、诗歌创作契机

诗人写诗的契机就是对于时间的把握。诗意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写诗是我们借以抵抗时间腐蚀和精神沉沦的好办法,是让世界停下来,让我们自己浮现出来、存在出来、让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出来的好办法。

就夏文成的诗歌内容来说,它有一个大的空间之网。把握空间中存在的物象是诗歌写作的切入点,但诗意生发的契机是在时间的转瞬而逝中把握物象,并赋予意义。一切物象都是存在于时间中的。诗人应该在时间的流动中来捕抓意义。原始存在乃是一种流动。有些感觉一闪而过,写生,摄影,意象捕捉,都是对原始存在的定格。它们被定格,被诗人彰显出来,也就是被存在出来了。诗人写成诗歌,这种原始的存在就有了生命,从而成活了,存在了。

夏文成是一个时间流动的倾听者。具体来说,他是一个能够在玩味中度过时间、能够在时间的缝隙中发现意义、能够挖掘生活内涵、能够让生活膨胀起来的人。他能够在电光石火的瞬间捕捉到时间断面上的美或者印象。有些哲思和意趣一闪而过,而他能在瞬间将它们定格。诗人写过《一只橙子》《一张白纸》《一只孤鹤》,题目上都有个“一”;《那个孤独的下午》《某日下午:背影》《省耕塘的下午》,题目上都有个“下午”,从题目上体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敏感和讶异。

讶异,是诗人的基本素质。这种讶异,是在时间的流动中的讶异。因为讶异,世界在他的心中,才能够由形而上变成形而下,由流动变成凝固,由无限变成有限,由连续变成断面,由浑然的无机变成生动的有机,诗意才能够被他从自在世界中隔离出来,浮现出来。快速的变慢了,小的变大了,从而他能够看到细节;慢速的变快了,大的变小了,从而他能够看到整体。

时间在他那里变慢了,生活在他那里膨胀了。是什么超级引力让夏文成的时间比别人慢呢?是童心、诗心、审美之心。他是个生活的观察者,善于从细微的现象中生发感悟,然后进行精当而揭示本质的描写。

三、诗化表达

夏文成有他独特的诗化认识论和诗化表达方式。以下三点是我阅读了夏文成的诗歌后,对于诗性观照的初步总结。

第一、诗性观照是对于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的显现。我们描写的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

第二、诗性观照是对于修辞意义的取消。夏文成能够把蚯蚓看成一列驶向春天的列车,把鹰看成一块会飞翔的抹布,这好像是一种修辞,但从诗性观照的角度来说,在意象王国里面,蚯蚓就是一列驶向春天的列车,鹰就是一块会飞翔的抹布,丝毫也不是什么比喻,不是什么修辞。这样的思维,在意象王国里,是常态的语言和思维。这是诗人独特的认识论。修辞在意象王国里失去了存在意义。浅显地说,红色的东西放在红色的背景前,这个东西的存在肯定被背景取消了。

夏文成的诗歌给人的鲜明印象是对于自然界的“活化”,好像作者非常善用拟人修辞,这其实是肤浅之见。夏文成诗歌的真正价值乃是投射出了诗人的诗质心灵,在这种心灵的映射下,世界具有了生命。他创造了一个活化的世界,这个世界生活着“瘦弱的利济河”“坚强的玉米”“好记性的田埂”“正步走过田野的一粒稻子”等“生命”,在他们身上,夏文成给予哀怜或赞赏。

我认为夏文成具有诗性世界观。世界在他的面前是一个交流和对话的生命。世界在诗人的眼中,不是一个对象性的观察目标,而是一个大和合,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是和合为一体的,是物我浑一的。人的心灵对象化,人与自然的价值和意义交互渗透,这样,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得到了展现。

当然,夏文成的诗歌是物化与人化的辩证统一。有时将人物化,有时将物人化。运用得非常自如。

第三、诗性观照是使用诗性思维来观照世界,而诗歌创作是使用诗性表达来表达观感。我们知道,语言表达离不開逻辑思维,一首诗没有逻辑是不可想象的,诗歌还是要言之成理的,但诗歌语言更需要诗性思维。在表达上,逻辑表达应该是诗性表达的基础(我的这个观点经过郑重的考虑,可以回应美学家的质疑)。必须先有合乎逻辑的表达,才能够谈得上诗性表达。那么什么叫作诗性表达?就是诗人要把形象作为表达符号。让现象开花,让现象鲜活,让现象暗示。

夏文成就是一个善于运用诗性表达的人。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文版里面有一段译者周国平的话:“关于诗,尼采有以下见解值得重视:……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看到自己被形象围绕着,他直接看到事实的因果关系,而不是逻辑的因果关系。”夏文成用形象说话,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他致力于使得物象发生联系,而不是逻辑推理。我们对于诗歌的理解,也不是逻辑的理解,而是形象,氛围,感受的再现。以这种方法来理解《坐看云起时》,就会体验到诗歌的意境。

“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需要卸下\所有的重负。把心情梳理得山长水远\把一些生硬的及物动词\打磨得圆润一些\适合安放心情”,“一颗松果落下,仿佛坐禅的高僧\完成了修炼;仿佛一个承诺\完满兑现。风起处,最好来一阵若有若无的小雨\打湿几声鸟啼\空山不见人,石头也想开口说话”。以上这些都是正常的健康的叙述,是具备正常的语言逻辑的。那么诗性表达体现在哪里呢?诗人的表达符号乃是这些形象:“一颗松果落下”“石头也想开口说话”。“一颗松果落下”不仅仅是告诉读者“一颗松果落下”这样一个事实,更是告诉读者,那“一颗松果落下”时刻的寂静和优雅,这不就是王维的“人闲桂花落”的意境吗?为什么说诗人是用形象来说话呢?诗人想告诉你优雅和寂静,他不是直接地说“优雅和寂静”,而是用“一颗松果落下”造成一种氛围,一切都在氛围中,一切都在不言中。将一种感觉给予读者。读这类诗歌我们必须屏住呼吸,在世界的凝固当中,体验诗歌中的流动和轻灵。

四、创作技巧

隔离、造景、象征。这是我从夏文成诗歌总结出来的一些技巧。

一、隔离

“隔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我从《庄子》那里找到了理论依据。《庄子·秋水》中有言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这就给我们以启迪:以道观之,我们看到的是世界的整体统一性,而如果我们以物观之,则我们会看到世界的局部的相对独立性。那么,所谓隔离,就是“以物观之”,当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抓住了艺术的纲领。

艺术的真谛是使得人们忘记生命的流逝,不去直面宇宙的无限洪荒而有所寄托。我们隔离,就是要将形而上变成形而下,将无限的宇宙分割为具体的、形象的、具备个性价值和意义的小世界。这好比是从无形的水中析出有形的结晶盐。

我认为隔离有两个关键概念——审美断面与思想截面。夏文成对于生活的观照完全是慢镜头的。在别人那里是匆匆而过的现象,到他的眼里就成为有价值的审美断面与思想截面。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让时间放慢,让细节凸显、放大、白描、特写,并且善于抓住有色彩的、有象征意义的细节,这种细节会在读者的头脑中生发意义和价值的判断,这些细节就是审美断面。他善于洞察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对比、悖论等纠缠的结点,并提取出来,叙述出来,这些结点就是思想截面。这种“断面”或者“截面”是一种主观存在,如果不加固化就会转瞬即逝。但都被夏文成以诗歌的形式隔离出来了。

在《一只蟋蟀拒绝为空洞的村庄歌唱》中,夏文成从多个角度来反映村庄的寂静与破败,它有多个切入点。狗吠鸡鸣,在这死寂的氛围中显得特别嘹亮,破屋、老槐树、西北风,倒好像成了这里的主人。这里没有人气,只有那些自然物,自在地喜怒着自己的喜怒。人的世界又归还给了自然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有一个看不见的对称存在的,那就是人的世界。对应出人的世界的苍白,人的气息的微弱,这就是这首诗歌的真正主旨。这首诗是作者在生活中隔离出的独立自主的世界,被作者赋予完整自足的意境,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二、造景

夏文成所写的许多诗歌之意境,是实际生活的虚拟延展,与实际生活水乳交融,成为一个浑圆的太极,看似荒诞不经,实质顺理成章。王国维之《人间词话》所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夏文成很善于虚拟造景。我认为诗性观照属于唯心主义的实践领域。实际上,美学的本质就是唯心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有一个概念性的宇宙存在,是自成体系的,是一个独立的、完美的、绝对的存在,超越了现实的零碎和断裂。人们眼里的现实总是不完美的,但诗人应该把它补充完美。就好像看到月球的背面一样。而主观唯心主义则相由心生,那就更加浮想联翩了,甚至变得扭曲荒诞。主观上的纵横捭阖、恣意想象,就是造景。

《一只羊消失在冬至》就是一种虚拟造景。“我仿佛听见,那只羊就在我的体内/喊饿,喊妈妈”,这个当然是实景的虚拟。从羊进了人肚的逻辑来外推,他应该在肚里喊妈妈,而事实的真相是它已经变成了肉糜。羊在人的肚里喊妈妈是荒谬的,但却是一种外推的合理。从诗歌创作的技术上讲,就是造了一个以虚拟形式存在的景。“一把刀,微笑着/毫不费劲儿地/割断了/那只羊回到春天的路”,也是这样。诗人掌握了这种思维与技术,就在诗歌的大海里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天马行空,无所羁縻。

三、象征

夏文成的很多诗歌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暗示以及通感等表现方法和修辞,他善于内观自己的心理世界,表达抽象为具体。

《蝙蝠》:黑夜,是从一只蝙蝠\飞翔的双翼开始的\\放弃光明以后,蝙蝠\甘愿充当一名旁观者\奔走于此岸和彼岸\捕捉一生的虚无与黑暗\\一座永无出口的迷宫\充斥孤独的幽魂\每当夜幕降临,一扇扇疑问的大门洞开\两眼迷茫,再也无法正视自己\栖身于理想与现实的缝隙\忘了来路与归途。

这首诗的意蕴是“迷惘”。迷惘是人的心灵的迷惘,而不是蝙蝠的迷惘。诗人用蝙蝠的行动和表现体现出了人的“迷惘”的特征。

火 骏:本名王爱军。就职于阳泉市阳煤集团。山西阳泉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刊发于《阳光》《中国煤炭报》《阳泉日报》等报刊。

猜你喜欢

文成观照诗性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背诗学写话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靳文成作品欣赏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三千世界
三千世界
创作札记: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