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篇 藏王聂赤赞普故里

2017-07-18罗洪忠

西藏人文地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赞普

罗洪忠

聂赤赞普作为藏族历史的开端,他是传说中吐蕃历史上的第一位赞普,

也就是藏地第一位“王”,留下有确切记载、完整的王统世系,

传到松赞干布时已是第33代。藏地文明的许多“第一”,

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他修建了藏地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几乎在所有藏地史书中都会被提到。在藏地人心中,那就是藏族文明的起源。

波密县地处藏东南,宋史记作博窝、波窝,西藏地方政府的文书中,多称其为“波窝龙巴”,

藏语里意为“祖宗之地”。波密何以称“祖宗之地”,

是否隐含着波密是藏民族的祖先出生地,

这个“老祖宗”是否就是西藏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

“西藏瑞士”—波密

從拉萨朝东南方向进发,经过八一镇,登上色季拉,伫立于山口远眺时,律动而富有生气的绿色才会真正润泽您的眼幕。可绿如海,翠如滴的风景线告诉您已踏上了藏王聂赤赞普故里、“西藏瑞士”——波密的土地。

我走进藏王故里波密县,

拜访土生土长的文化专家索朗旺久。

索朗旺久早年当过小学老师、校长、乡一级干部,

2006年调到波密县宣传部文化局

负责非遗文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尽管许多历史像波密的雨中云雾一样缥缈,

可索朗旺久凭着多年进村搜集资料和潜心研究,

大致梳理出了这位“老祖宗”聂赤赞普的历史脉络。

“绿海中的明珠”—波密

波密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与喜玛拉雅山交界处,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了独特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繁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典型的江南气候。享有“西藏的瑞士”“绿海中的明珠”“雪域的江南”“旅游之胜地”的美誉。

走进聂赤诞生地波密

波密县的倾多沟,以前就叫雅砻沟,

每到三月,十里桃花竞相开放,如今成为旅游观光景点。

当我们进入波密县城时,已近黄昏。第二天早上,才发现眼前的波密景色宛如一幅国画,轻纱般的雾气笼罩着山林,好似水墨的渲染,浓墨之处不乏细微层次,莹莹的绿色和陡峭的山峦,正与云烟缠绵。从气候到地形,波密都与其他几条入藏线路大为不同。

在波密县采访时,索朗旺久拿出一本成书于12世纪的《德乌宗教源流》,该书记载:“波沃地方有一名妇女名甲姆尊,生有九子,其最幼者名唤‘玛聂乌比热,该儿舌大可覆面,指间有蹼相连,十分勇猛,具大法力。因其法力过大。众人商议,需将其驱逐。波沃地区本教徒乃举行送太让仪式,将其驱逐出境,适逢番地寻求国王之人,大家问他:你从何处来?他说:我从波沃来。又问他:看汝指间有跟,舌大覆面,相貌奇特,可有法力乎?他说:皆因法力与变幻本领巨大,故遭驱逐。众人曰:‘如此,请为我等之主。并声言:‘此乃聂赤赞普也。”

索朗旺久补充说:“聂赤赞普出生波密的说法,《雍布拉康志》在内容上与《德乌宗教源流》大致相同。《西藏简明通史》也这样记载:“聂赤赞普不但是藏族人,而且他的出生地在波沃地方。波沃地方有个妇女名叫甲姆尊,生有九个孩子,数他最小。他离开家乡前往雅砻的原因是他力大无比,性格暴躁。不愿受当地官员的侮辱和欺压,就将他驱逐出境。”

索朗旺久对聂赤赞普的关注,始于他从事波密县的文物调查。2008年的一天,当索朗旺久来到倾多镇甲姆卡村,见到了四位自称是第一代藏王后裔的老人,当时均年过八旬。如今七年过去,还有两位老人在世。索朗旺久对我说:“我当时听老人讲,甲姆卡村这个地名,就来源于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母亲的名字甲姆尊,实际上这个村庄以前就叫甲姆尊,何以演变为甲姆卡,老人们也不得而知。”

在波沃的民间传说中,称聂赤出生在甲姆卡,而如今波密县倾多镇巴康村就有一个叫“甲姆卡”的自然村,据当地村民讲,这地方很久以前叫“甲姆尊”,有3000多户人家。他们还称,这里以前的地形地貌不是现在那样,很早以前是一片大森林。

这位在藏族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人物,其身世来历却众说纷纭,几近神话。他成为藏地第一位赞普的过程,更是匪夷所思。聂赤赞普长得很奇怪,手指之间相连,像鸭子的手掌,舌头很大,伸出来可以把整个脸给遮盖住,不到10岁时身体就发育得像大人一样,而且能力很强,有点儿像西藏传说中的“太让”。当地认为这个人太凶暴,一些有法力的本教徒便做法事将他逐出。有一次,“贡通措”的湖发生了决堤,住在附近的3000多户人家被淹没。当地人认为是聂赤赞普给带来了不祥,便以此为借口将他赶出了波密,当时为水鼠年,聂赤赞普才10岁。聂赤赞普从工布前往山南,一路上经过现在的林芝县、米林县、朗县等,于藏历木虎年到达山南。

《藏史纲要》书中谈聂赤赞普先辈世系时,称聂赤赞普父系家族为“太让玛聂乌比热”。所谓“太让”,就是藏地原始宗教的一类精灵,它能快速飞翔。一般它住在岩窟、地下的洞穴等处,与人类关系很密切。它不会给人带来大灾难,至今很多藏地人把聪明伶俐而调皮的小孩,叫作“太让”。

波密地方,山高林密,云诡雨谜,对生活在土地相对平坦、终年艳阳高照的卫藏人来说,那里本就是易出鬼魅的地方。甚至在卫藏人看来,那里的人也与鬼差不多。本教经典《色米尔》就描述说:“工布的山岭如嚎叫的黑猪;工布之水如地狱毁人的大锅;工布的峡谷如张开的骆驼的大嘴……”因此才会有一位妇女能生出“饿鬼九兄弟”的说法。这位长相奇特的聂赤赞普,村民称为“太让”,当他们遇到灾难时,自然不被人所容,他只好凄惨地踏上流亡之路。

公元前三世纪初,即东周时期(也有西汉汉武帝时期之说),青藏高原已经出现了几个大的邦国。在今山南的雅砻河谷出现了雅砻邦国,其西北部是象雄古国,东北部为苏毗邦国,再往东可能是白兰邦国。

有一天,雅砻人正在泽当附近的山上放牧时,发现从山上走来了一位气度不凡的年轻人,牧人们问他从哪里来,因语言不通,年轻人便指了指身后,其身后是高山和蓝天,牧人们不清楚他到底从山上来还是从天上来,于是报告部落长老,长老带上12个本教徒上山盘问年轻人的来历。年轻人还是指了指身后,最后长老和本教徒都相信其为从天而降的“天神之子”。12位本教徒用轿子将年轻人抬回部落,并一致拥他为部落首领,因轿子是用肩膀扛的,所以称为“聂赤赞普”。在藏语里,“聂”的意思是脖颈或肩膀,“赤”是宝座的意思,“赞普”就是“英武之人”的意思。

就在这一时期,藏地十二邦国的长老们集会协商,想请一位被赋予法力的真正统治者。但到哪里去找呢?此时突然有一个声音说:“黑头藏人想要一个统治者,在天国第七重的‘穆宫里,在一间有绿松石屋顶的金城堡中,有一位名叫‘赤巴吉顿孜的‘恰神的后裔,也是‘穆神的表亲,请他做你们的统治者。但除了萨拉贡布的儿子肋骨神以外,没有人能请动他。”

于是众人强烈要求请“噶玛玉德”神去邀请那位恰神后裔,来做黑头藏人的统治者。肋骨神就邀请那位与他出生方式很相像的姨表兄弟:“啊,君王,在没有牦牛的天国,每个有长角的动物都会称自己是牦牛!请来这儿为那些群龙无首的人做统治者吧!请来这儿为没有主人的牦牛做主宰吧!请来这儿照看那些没有指望的牲畜吧!”

然而,聂赤赞普却不愿到人间。他说:“尘世有许多祸患,偷盗、怨恨、敌对、下毒、诅咒”。”后来,聂赤赞普讲的六种祸患,便成为了“聂赤六忧”。肋骨神听后说:“对偷者治罪、对怨恨者施以仁慈、对敌人加以压服、对野牦牛予以管束、用解药除毒、用法术解除诅咒。你我是亲戚,我恳请您去做那些无主心骨人的主宰,做那些无主的牦牛的主宰。”这之后,这位藏地第一赞普才手握天神们上天、下凡所用的“穆”绳,穿过天界,降临凡世。

当聂赤赞普穿越天界之时,天穹打开,浮云散去。他望见群山之中,没有比“强妥”神山更高峻坚固的;在平原之中,没有比“工布色姆楚希”(今林芝地区)更广阔适意的;在各地之中,没有比“亚莫那西”(雅砻地区古名)更好更宜于耕种的土地;在江河之中,没有比雅鲁藏布和香曲更清更绿的江河。于是他先到了一个叫“玉域”的地方,然后经过27个地方,辗转到了雅砻,被当地人抬回立为赞普。不过,有些版本没有这么复杂,直接说他从天界下降到“强妥(羌脱)神山”,就被扛回去做了赞普。

聂赤做吐蕃王朝的第一位首领,有专家推断大约在公元前127年。人们尊称他为“聂赤赞普”,也就是“用脖子当宝座的英杰”。藏语口,“聂”是“脖”的意思,“赤”是宝座,“赞普”是“英武之主”。自此,历史上把藏王称为赞普。雍仲本教典籍把聂赤赞普说成是色界第十三代光明天子下凡,所以氏族和本教徒共同把他拥立为王。从他开始,到吐蕃王朝建立,一共传了三十二代。

聂赤赞普的七位后代继承人均是自幼继承王位,当他们到了能够骑马奔驰的年龄,父王便沿着天上放下来的绳索回到天上,像彩虹一样消隐在蓝蓝的天空之中。这七位赞普,被称为天神七王。

有关聂赤赞普的出生地,有的称来源于印度,有的称来源于鲜卑人,最接近事實的是藏族文献的记载。据《雍布拉康志》等藏文史籍记载,聂赤赞普是藏东波沃地方人,即现今的林芝波密县一带。他被乡人们认为是恶魔化身,将其驱逐,后来,历经艰险来到雅砻,被推举为第一代赞普。因为他来自波沃,就以“悉补野”(波沃地方之王)作为自己的王号。聂赤赞普统一了雅砻周围的若干部落,还在雅砻河谷建造了吐蕃第一座王宫,即雍布拉康。

在聂赤之后的六位赞普名字中,都有“赤”这个字,因此被称为“天赤七王”。与这种说法接近的还有一种说法,雅砻邦国因内部不和,急需一位首领,于是就派人去各地寻找首领。这个“乌贝惹”被驱逐出来后与雅隆各部落出来寻找国王的人们相遇,就是在朗县境内的金东乡。就将“乌贝惹”接到雅砻推举为赞普。林芝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江边的道路,自古就是东面的工布地区与西面的雅砻地区相互连接的通道。

1989年,西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桑旺堆来到山南雍布拉康采风时,便听当地老人讲起聂赤赞普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讲道:在山南雅砻河谷,有一座叫作雅拉香波的神山,有一处叫作赞塘各西的坝子,还有一座叫雍布拉康的石堡,这三处闻名的名胜古迹,皆同聂赤赞普有着密切的关系。

聂赤赞普当上了雅砻部落的首领,修建了雍布拉康城堡作为自己的住地。于是,“最早的国王是聂赤赞普,最早的城堡是雍布拉康”这句谚语就在西藏流传开来。

聂赤之子穆赤赞普,穆赤之子丁赤赞普,丁赤之子是索赤赞普,索赤之子梅赤赞普,梅赤之子达赤赞普,达赤之子西赤赞普,这七位赞普,均是自幼继承王位,当他们到了能够骑马奔驰的年龄,父王便沿着天上放下来的绳索回到天上,像彩虹一样消隐在蓝蓝的天空之中。这七位赞普,叫作天神七王。因为他们均回到天上去了,藏族就有这样一句古老的说法:“陵墓建在蓝天中,神身无形若彩虹般地消失了”。

藏族史学家次旦平措的《西藏通史》,就讲述了“王从波密来”的神奇故事。

波密古名叫“波沃”,直译“祖先”,意在纪念吐蕃先王聂赤赞普。据传说,聂赤生在波堆藏布江畔,母亲叫甲姆尊。由于聂赤“舌大覆面、趾间有蹼”,族人以为怪异,便将其驱逐出境。聂赤在山南一带流浪,偏巧有个雅砻部落,急于寻求赞普(王)。该部派出12个本教巫师撞上了这个半神半人的伟丈夫,遂将他架在众人肩上,抬回部落,当上了第一任赞普。

聂赤子孙绵延至第三十二代,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登上王位。这个出生在墨竹工卡的王子,仅用二十年时间,就平定内乱,收复象雄国,攻占吐谷浑,统一青藏高原。作为吐蕃国王,他在拉萨新建王城,迎娶大唐与尼泊尔公主,继而引进佛教,创制藏文,成为西藏史上的一代英主。

据说藏族最早的四大姓氏的“恰”氏和“穆”氏家族就在这一带。聂赤赞普时代,“恰”地就是雅砻地区,而“穆”地可能就包括波密。

聂赤赞普之后,由穆赤、定赤、锁赤、密赤、达赤和师赤赞普统领雅砻盟邦,加上聂赤赞普共七位赞普,藏语叫“郎吉赤敦”,意思是“七天王”,历史学家们称作吐蕃的第一个王朝。另据《安多研究第二辑》第370页中转录《智者喜筵》记载:吐蕃第一个赞普——聂赤赞普是由本教徒雄本和玛本等人奉为赞普,后来因不能如意地代表本教徒的利益而被杀害。

从天上“下凡”而来

有关史料记载,某天雅砻人在泽当附近放牧,

见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问客从何处来,

小伙子用手指指天。于是牧人们以为他来自天上,

是天神之子,将其前呼后拥地抬下山,推选为部落首领。

猜你喜欢

赞普
从赞普到王子:河湟吐蕃“王子”称号新探
吐蕃时期赞普继承问题探微
洛扎吐蕃摩崖石刻中的历史人物、地名及其相关问题
赞普、国王与法王:后吐蕃王朝时代藏文史籍中君主称号的嬗变
浅谈吐蕃赞普时期饮食禁忌文化
奶奶起名,实力坑孙
从噶尔氏家族专权分析吐蕃王权的独特性
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王妃蔡邦氏梅脱仲小考①
大数据时代以数据挖掘带给运营商新价值
松赞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