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2017-07-18袁显群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椎弓节段椎体

袁显群

(西峡县人民医院 脊柱骨关节外科 河南 南阳 474500)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袁显群

(西峡县人民医院 脊柱骨关节外科 河南 南阳 474500)

目的 探析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西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对照组给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采用VA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情况及末次随访Cobb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老年患者采取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角度丢失,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脊柱骨折;老年骨质疏松;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临床疗效

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骨折的常见方法,其应用效果明显,不但能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性,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1]。但是,椎体属于松质骨,待发生骨折现象后,很容易出现压缩或者爆裂等情况,加大复位后空隙,如果只是单纯的采取内固定系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使得机体局部应力集中部位发生断裂及松动,再加上老年患者的身体功能器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易导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显著提高,造成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行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西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纳入标准:腰椎段T11~L3脊柱骨折者;愿意配合本研究者;短节段后路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肢体功能严重障碍者;需采取前路或前后路手术联合治疗者;需要给予椎体后外侧植骨术者。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2~76岁,平均(70.3±2.4)岁;受伤到手术时间为9~42 h,平均(29.14±1.05)h;10例摔伤,18例高空跌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病情分类:T11骨折损伤9例,T12骨折损伤8例,L1骨折损伤10例,L2骨折损伤8例,L3骨折损伤7例。研究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63~77岁,平均(71.5±2.6)岁;受伤到手术时间为10~43 h,平均(29.83±1.09)h;11例摔伤,20例高空跌落伤,11例交通事故伤;病情分类:T11骨折损伤8例,T12骨折损伤7例,L1骨折损伤9例,L2骨折损伤10例,L3骨折损伤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西峡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采取俯卧位,行纵切口于后正中位置入路,按照顺序将棘突与椎板、上下关节突等显露出来,对伤椎实施定位,把椎弓根钉与连接棒安装在伤椎上下正常椎体伤进行伤椎复位。对复位情况进行确认时,实施C型臂X线确认,针对椎体复位高度欠佳,且不能将复位有效闭合患者,则需要把部分椎板切除,然后对椎管采取探查,对突入椎管的骨块,实施L形捶打器捶打直至复位,必要时可把横连接安装在该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对伤椎椎弓根予以定位,从伤椎位置进针,将椎弓根钉予以安装,对深度、钉位和方向进行确认时,可同样实施C型臂X线透视,待将其确认后,取出椎弓根钉,此时能够得到植骨通道,其直径长度约为6 mm,把探子植入后观察是否存有破裂现象,若不存在破裂现象,则需将粒状人工骨以植骨漏斗的方式植入其中,并用推入棒对椎体进行推入。依照椎体撑开程度,对骨植入量采取判断,通常在2 g范围。当完成植骨后,将骨蜡涂抹在椎弓根入口。以常规方式对伤口实施清洗,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应用腰围或者胸腰背部支具进行为期3~6个月的保护。

1.3 评价标准 统计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相关指标。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情况予以评价[2]:无痛用0分表示,难以忍受用10分表示,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情况越显著。采集两组患者于术后最后1次随访的侧位X线片,比较并分析其椎体高度丢失情况以及Cobb角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相关指标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比较±s)

2.2 椎体高度丢失和Cobb角 对照组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为(10.34±4.20)%,Cobb角为(10.62±5.17)°;研究组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为(4.53±4.03)%,Cobb角为(5.02±1.26)°;研究组椎体高度丢失和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63、6.021,P均<0.05)。

3 讨论

在骨折中,脊柱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类型,但却有较高的治疗难度。椎体属于松质骨,一旦患者发生骨折现象,很容易导致压缩及爆裂的发生,加大复位后空隙,单纯内固定容易爆裂松动,使复位效果受影响。尤其是对伴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而言,如果出现脊柱骨折现象,则会加大治疗难度。临床研究发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撑开复位后给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虽能在短期达到良好满意的复位效果,但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负重活动状态,极易发生锥体前柱丧失坚强有力的支撑而致患区发生应力集中现象造成内固定物轻者松动,重者断裂失效,并会瞬间使得重建的椎体高度和高度丧失[3]。以往临床有研究发现,对患者给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结合后外侧植骨操作可有助于内植物固定阶段骨折端骨性快速融合吸收,并可防止因后期出现椎体高度丢失造成后凸畸形现象,尽管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因骨性融合运动节段会致脊柱生理运动功能受影响,且伴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率而仍存在一定争议[4]。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采用中、后柱固定联合前柱的治疗机制更能满足松质骨的生物力学特征,且术中操作简单可靠,联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后,能最大程度避免弓根钉附近区域发生应力集中现象,以此降低由内固定植入物出现松动或断裂现象引发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对机体脊柱手术阶段的运动功能给予最大保护,还能加快骨骼愈合,使角度丢失及矫正高度得到降低。

机体出现严重的胸腰背疼痛感是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而经皮经椎弓根在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可在患者骨折受损区域进行骨水泥填充操作,通过骨水泥的固化填充丰满由骨质疏松而导致的骨空腔,进而大大缓解患者机体出现的疼痛感或使其逐步消失。骨折椎体的不稳定性或伴有轻微活动均会造成机体发生明显的疼痛。经椎弓根椎体内填充植骨后可有利于对植骨的撑开复位,以形成新的骨空腔,进而确保骨折椎体处于即时稳定状态,同时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发生的胸腰背疼痛感。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情况及末次随访Cobb角情况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在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系统基础上给予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同时减轻因手术带给患者的疼痛,同肖正龙等[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予以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可获得有效的骨支撑,同时能有效减少椎体矫正角度丢失,缓解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1] 邓红平,陈其昕,胡灏,等.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2013,33(14):3322-3324.

[2] 冷华平.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58-59.

[3] 王新宇.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7):48-49.

[4] 王万红.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1):1576-1579.

[5] 肖正龙,单永兴,胡声锁,等.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3):4491-4493.

R 683.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047

2016-07-23)

猜你喜欢

椎弓节段椎体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