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其实”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2017-07-17曹开建

现代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词汇化其实语法化

曹开建

摘 要:本文研究“其实”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其实”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包括词义变化、语境吸收、重新分析。

关键词:其实 词汇化 语法化

一、引言

沈家煊(1994)将“语法化”定义为“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的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与语法化相对的词汇化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国外的词汇化研究开始时是作为语法化的反例而提出来的,用以质疑语法化的单向性。实际上,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演变过程并非是对立关系,而是垂直相交的。本文以“其实”为例,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各自的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其实”是“表示所说情况是真实的”“用在动词前或主语前”的副词,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有更正上文的作用”;二是“表示对上文的修正或补充”。朱冠明(2002)认为,“其实”是具有传信功能的评注性副词,表明说话人主观认为“其实”所在的整个命题真实;在语义上承接上文并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或修正或补充上文,略带转折意味。

二、“其实”的成词过程

最早,“其实”是一个偏正词组,其中的“其”是代词,“实”指果实,“其实”义为“它的果实”。如:

(1)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经·国风·召南》)

(2)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山海经·西山经》)

(3)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淮南子·说林训》)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民国。如:

(4)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民国《上古秘史》)

另外,由“实”的本义引申出“实质,实际上”义,这个义项在上古时已经出现。如:

(5)匪寇婚媾,知其非寇而实亲也。(《周易》)

(6)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尚书·毕命》)

可以看出,在上古时代“实”已由“果实”这一义项引申出“实质”义。在此义项基础上,“其实”仍然是个偏正词组。如:

(7)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国语·晋语八》)

(8)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下》)

(9)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荀子·尧问》)

在例(7)~(9)中,“其实”作为一个名词性结构主要充任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中,在主语位置上的“其实”演化为后来的副词。如:

(10)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吕氏春秋·有始览》)

(11)道家无为,又日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史记·太史公自序》)

(12)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三国志·荀彧荀枚贾诩传》)

(13)勃海虽郡,其实州也。(《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例(12)、(13)中的“其实”既可以理解为偏正词组,也可以理解为副词。

朱冠明(2002)认为,“其实”彻底虚化为副词最早是在晋代。如:

(14)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15)卿王室肺腑,年秩虽卑,其实帅也。(《晋书·载记第二十三》)

朱冠明(2002)认为,例(14)、(15)中的“其”已没有别的可指代的对象,因此这里“其”的指代功能已经完全虚化,“其实”已经凝固成为一个副词。但实际上,我们依然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其”的指代对象,例(16)中的“其”指的是曹休,例(17)中的“其”指的是苻飞龙。

上文已经提到,在主语位置上的“其实”后来演化为副词,因此当其他名词性成分取代“其实”的主语地位,即“其实”和其他主语共现时,就可以认为此时“其实”已经完全虚化为副词。查阅语料库可知,“其实”和其他主语共现最早出现在李善对《昭明文选》所作的注解中,其中引用《左传》中的例句如下:

(16)《左氏传》,然明曰:郑国其实赖之。(李善注《昭明文选·册魏公九锡文》)

查现存《左传》原文为:

(17)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李善注《昭明文选》有时不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而是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①。由此可知,在唐代,“其实”已经虚化为副词。又如:

(18)其实权不欲臣事契丹,故坚辞之,非避事以违命也。(《旧五代史》卷九十二)

(19)其实邓距成都才百六十里,高距邓千里,其欺周如此。(《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一)

在戏曲小说中,“其实”作为副词更为常见。如:

(20)小人其实不曾知道。(元《朴通事》)

(21)他其实咽不下玉液金波,谁承望月底西厢,变做了梦里南柯。(元·王实甫《西厢记》)

(22)贼人哀告道:“小人其实不曾偷得一毫物事,便做道不该进来,适间这一顿臭打也折算得过了。”(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23)其实,你门下胡为乱做,不知顺逆,一味恃强,人言兽行。(明《封神演义》)

三、“其实”的詞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沈家煊(2004)认为:“‘词汇化还有一个重要含义,那是指词的组连(包括词组)变为词的演变,这种意义上的‘词汇化十分常见,而且往往和语法化重合在一起。”具体到“其实”这个词,由上文分析可知,“其实”在成词的过程中几乎同时具有语法功能,其词汇化和语法化几乎同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相比较,语法化是第一位的,词汇化是第二位的。语法化是目的,词汇化是结果。“其实”成词的过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两者相互纠缠,下文将讨论二者发生的动因和机制。endprint

(一)词义变化

词义的虚化会引起词的功能的改变,从而使词可以用在新的语法位置、结构关系上。解惠全(1987)认为,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虚化,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说文解字》:“实,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实”本义为“充实”,后被引申为草木的果实,最后引申为“实际”“现实”义。在“其实”这一词组中,“实”字只有“果实”和“实际”两种意思,而“其”字一旦虚化,则“实”字只能解释为“实际”。由此可见,“其”字的虚化是“其实”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键。

朱冠明(2002)认为,偏正词组“其实”作主语时,绝大多数都是作后一分句的主语,全句另有大主语,“其”复指之前的大主语,当大主语的影响足够覆盖全句时,“其”对大主语的复指便成了羡余。另外,董秀芳(2002)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其”可以看作是一个定指标记,可对译为英语中的定冠词“the”。如:

(24)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卦》)

(2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左传·隐公元年》)

(26)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其”字在上古时期就已经虚化成一个定指标记,无法将之理解为“代词+的”的形式。

“其”和“实”在上古时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虚化,使得作为短语的“其实”逐渐丧失理据性,促使偏正结构短语进一步向单纯词演化。可以认为,词义变化是“其实”词汇化和语法化的重要基础。

(二)语境吸收

语用机制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的重要动因。由于语法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反复使用才能实现。一个词汇经常在某一语境中出现,就容易发生“语境吸收”的情况。“语境吸收”一般指的是,某一词汇或结构经常出现在某一语境下,从而吸附了该语境的某些意义。在反复使用的情况下,“其实”的义项发生了语境吸收。据郑丽娅统计,北宋时期,仅“虽……其实……”的句式在文献中就已出现60多例。语言单位在话语中的不断重复会导致原本由若干个独立的单位所构成的序列逐渐被处理成一个单一的单位或者组块。如果重复使用一个词、词组或者结构式会逐渐减少其语义力量和信息值,从而使意义变的虚化或泛化。如:

(27)法和曰:“吾先于此洲建一刹,虽名为刹,其实贼标。”(唐·徐炫《五代新说》)

(28)附叶黄涩,至恶,煮亦不美。看虽似多,其实倍少。(元《农桑辑要·葵》)

由例(27)、(28)可见,“虽……其实……”结构具有表达两个相反意思的功能,其中“虽……”引出原本认为的意思,“其實……”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或更正上文。由于该语境的反复出现,使得“其实”吸收了该语境的意思,从而具有了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或更正上文的作用,成为关联副词。

(三)重新分析

“其实”作为主语所在的句型一般是:分句1+(其实)分句2。“其”所指代的对象和分句1的主语有三种关系。一是“其”的指代对象和分句1的主语一致,“其”的指代意义最强。例如:

(29)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战国策·魏策》)

(30)侯脱虽名汉臣,其实汉贼。(《晋书·列传第七十》)

二是“其”指代分句1,“其”的指代意义减弱,成为羡余成分。如:

(31)故君子耕稼田鱼,其实一也。(《盐铁论·卷一·力耕》)

(32)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面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卞后传》)

三是难以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指代对象,“其”的指代意义最弱。如:

(33)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战国策·西周策》)

(34)杜祐虽领使名,其实叔文专总。(《旧唐书·本纪第十四》)

当“其实”这一短语出现在第二、三种情况中时,“其”的指代意义隐现,“实”的意义被突显,使得“其实”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词。

注释:

①陈绪波.《文选》李善注中的《左传》材料述略[J].河西学院学报,2013,(3):70-74.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37.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3]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A].语言研究论丛(4)[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5]朱冠明.副词“其实”的形成[J].语言研究,2002,(1):32-37.

[6]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243-25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汇化其实语法化
五条技巧帮你快速使用Windows 10
浅议老子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