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化”与“去工程化”

2017-07-17何蕾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程化应用型

摘 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化”教学把握了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规律,符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要求,但“工程化”教学也有自身缺陷,并非适用于所有专业。对于中文专业,过分强调“工程化”教学,只会扼杀专业的发散性、创造性和专业特点,使教学陷入程式化、机械化、固定化和僵硬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工科院校中文专业在工程化的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坚持学科特色。

关键词:工程化 应用型 教学规律 中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引入“工程化”的概念并迅速蔓延,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化”的观念受到热捧,尤其在以工科为主的地方高校中,“工程化”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理念和核心原则。而对照“工程化”的概念来看,“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适用于所有专业,或者说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工程化”概念。尤其是一些传统文科专业,譬如中文专业,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套用“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部分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已开始反思“工程化”理念,甚至出现“去工程化”的声音。如何在“工程化”的浪潮中,既做到保持专业自身特点,又与时俱进,培养出合格乃至优秀的专业人才是中文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工程化”教学:一个模糊的概念

“工程化”教学是一个官方文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但遗憾的是至今未能在权威杂志上检索到公认的定义和概念,对这一热词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经检索,仅发现《工程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战略选择》《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去工程化”困境与“情境化”选择》《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化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教学知识工程化:一个理论见之于实践的研究领域》等几篇论文,上述论文除后两篇外,均是强调“工程化”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限定适用范围,并没有放大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有人认为“工程化”本指通过工程构思、设计和制造,将知识形态的科学理论、概念、模型和规律转变为物化状态的商品,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要途经。[5]从某种意义上說,“工程化”教学把握了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规律,符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主动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思想,学会综合分析和积极处理遇到的相关专业技术问题。其核心是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工程实践、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和参与能力。[6]从概念和要求来看,高等教育工程化注重对学生技能的有效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显然更多地指向工科专业,符合工科专业特点和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强调了实践和操作的重要性,对工科专业来说是一大法宝,能够更好地发挥工科专业优势,有可能成为标准化教学方式。

《教学知识工程化:一个理论见之于实践的研究领域》一文相对较有深度,提出了教学知识工程化这一崭新概念。认为“教学知识工程化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对所要达成的目的进行教学条件分析,设计和决定达成其教学目的的方案,并进一步灵活地实施预设方案,从而对教学知识产生一定效果的教学行动状态和转化过程。其实质就是要使教学知识可操作化,并且能使教师隐性和显性的教学知识在特定情境中发挥其功能。而教学知识工程化的根本在于让教师获得、交换、使用和生成教学知识,并借助于教学知识管理与设计,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动和功效。”[1]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对高校工科教师具有启发意义。诚然“教学知识工程化可以促使教师学会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知识、信念和技能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拓展;可以促使教师既能通过传统的方式,又能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或学习共同体方式而获得教学知识,进而可以明显拓展或延伸教师个人在教学领域的知识能量;还可以促使教师在专业学习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大量地拓展有效知识上。”[1](P37)有利于将教学活动程式化、模式化和批量化,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但是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教学知识工程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开发,这是因为:第一,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很难精确界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事件是千变万化的,很难预先对它进行准确的设计。此外,教师对知识的呈现可能对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调整或变化;第二,教学问题一般都没有精确的、标准的解决办法,也难有所有人都普遍认同的方案;第三,教学领域是一个复杂、动态、不确定的领域,其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往往涉及大量综合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常常又是不准确的、很难界定的、不好理解的。”[1](P37)可见,教学知识工程化理论适用范围相对较广,值得各学科借鉴,但也存在先天的缺点,并不是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工程化。

可见,不管是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化还是教学知识工程化,都是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均不能等同于“工程化”教学概念。“工程化”教学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口号性、倡导性的官方提法,并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也没有形成权威定义,不宜滥用,也不宜过分夸大。

二、“工程化”教学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困境

教学是一种复杂现象,课堂是人间最复杂的实验室。理论的价值就体现在指导实践的活动中。要使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教学实践,研究者就必须回归课堂生活,走进教学世界,回到教学理论产生的根基上去研究。“工程化”教学为中文专业教师走向教学生活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方向,也呼唤着研究者走出书斋,研究现实的教学生活。但工程化不能等同于实践精神,工程化只是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即使在工程化教学的背景下,工程化教学理念无法完全融会到中文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无法走进教师的实际教学生活,甚至难以让教师接受。因为任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基础和适宜的土壤,如果离开了这些,理论就会枯萎。当前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尝试把“工程化”教学推而广之,很多文科专业教师也不甘落后,试图把工程化教学模式引入文科教学。可以说这种努力主观愿望是良好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是很高的,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盲目引进,囫囵吞枣,只能使理论更加远离生动的教学实践。“工程化”教学对中文专业来说,是利与弊共存的,需要一分为二地正确看待和深入严谨的调查分析,不能一味盲从、胡乱跟进。对于中文专业来说,执行与工科一致的“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有赶时髦与教条主义之嫌。一些文科“工程化”教学研究者置火热的教学现实和客观的教学规律于不顾,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滥造新名词,臆想新理论,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实在不值得提倡。其实,“工程化”教学模式,对中文专业,尤其是古代文学专业来讲,有点画饼充饥、乱点鸳鸯谱的感觉,很难全面贯彻、长期执行,即便是依葫芦画瓢地引入“工程化”教学方式,最终的结果恐怕也只能是拉拉架子、做做样子、走走形式,浪费大量教育资源却未必能实现预先设定目标。

中文专业是个传统专业,有其自身优势和特点,但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个严酷而现实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中文专业并不是难就业的专业,教育部近年公布的最难就业的专业中,并没有中文专业。但是,中文专业现在却面临这样两个发展困境。一是有不少人认为中文专业性不强。汉字人人会写,汉语人人会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实际上汉语人人会说,汉字人人会写,但并非人人都能说能说好汉语,并非人人都能写好文章,相反,很多人的汉语表达能力并不好,大多数人并不能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中文的专业性正体现在突出的能说会写能力。二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中文专业人才因为毕业生薪资水平普遍不高而受到其他专业的轻视。中文专业的传统就业领域,普遍存在薪酬低的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公司文员等是中文专业几大传统就业领域,都薪资不高。这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赚不了钱,更赚不了大钱!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地方高校,这无疑对中文专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一些老牌、名牌学校的中文专业,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因为老牌和名牌学校的中文系,有强大的师资、卓越的社会影响力和稳固的就业市场。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比普通院校要高,注重毕业生出身的用人单位会在同等条件下更多的考虑知名老校的影响力,因此会选择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这两个问题,对于老牌名校的中文持续发展影响并不显著,所以他们仍旧能够坚守自己的办学传统,突出学术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文素养的积淀,而非应用型地方院校的就业导向。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胜于推论。以笔者所在的蚌埠学院为例(虽不具有普遍性但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参考性),中文专业2013、2014届毕业生在政府部门/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就业比例占全部就业的32%[2],在全校同批20个专业中比例最高,而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比例则是所有专业中最低的。在蚌埠学院2014届各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数据对比中,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位居18个对比专业中的第四位。[2](P27)这个现象表明:蚌埠学院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毕业生在文化、教育行业和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较高,受欢迎度较高,职业能力较受认可,能够从事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的脑力工作,所学专业知识能够基本满足职业所需。在蚌埠学院2013、2014届主要专业类毕业生最重要的前三项基本工作能力及满足度的对比数据中,中文专业排列第二、艺术设计专业排列第一、外国语言文学类排列第三,这三大类专业是本校“工程化”色彩相对较淡的几个专业大类,却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岗位竞争力,而“工程化”色彩较为浓厚的电气信息类、机械类、轻工纺织食品类和数学类等专业大类,前三项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度较低,专业岗位竞争力相对较弱。[2](P71)以上足以说明:在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方面,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比批量化、模式化、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差。所以,文科专业对于工程化教学不宜盲从,更不能以牺牲学科特色为代价,更多情况下工程化教学会把文科教学导入歧途。

三、应用型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出路

应用型工科院校中的中文专业在“工程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处境显得相当尴尬。诚然,“工程化”教学强调实践与实用的一面值得所有专业借鉴,对于中文专业来说自不例外。但是过分强调“工程化”教学,把适用于理工科的教学方法强行移植到中文专业教学中,只会扼杀中文专业的发散性、创造性和专业特点,使汉语言文学教学陷入程式化、机械化、固定化和僵硬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最终走进死胡同。工科院校中文专业在工程化的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坚持学科特色,既要善于借鉴,也要敢于扬弃,不能被理工科的“工程化”教育模式绑架和束缚,不可轻信,不能盲从,否则就会迷失自我和喪失学科特色,尤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是继续保持中文专业的传统特色和优势,绝不可丢弃。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传统和优势就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和培育,离开这个谈人才培养是空中楼阁。如果一切为了就业,单单注重就业市场的需求,那就将自己等同于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技校的路子培养人才了。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接到活立刻就能上手的技术工人。中文专业在保持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可以为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帮助。事实上,很多用人单位对于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并不是会干活、会使用软件就可以的,有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他们更欢迎有人文底蕴的学生,因为人文基础好的学生,更有创意,在职业生涯中更有潜力。再难的软件和机器,两周基本上就可以操作熟练,而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就缺乏创意思维,不会主动思考。任何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有了坚实的人文素养积累,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走得远。正如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所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种人文素质,不仅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是需要的,对于其他不同学科的学生也都是需要的,这就是高等教育是育才而非制器的理念。” [3]缺乏人文素养的毕业生和一个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毕业生,可能在刚刚踏入职场的时候,区别不大,甚至会操作会使用软件的毕业生,刚开始工作还会比较顺利,但是五年、十年之后,两人的差距就会显著表现,人文素养好的学生,职业发展必然更有潜力。

二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突出能说会写能力的培养。抛弃功利性的研究,遵循学科自身规律,转向现实的教学实践,追寻真正的研究价值是走向教学生活的教学研究的必然选择。远离教学生活的教学研究无异于大厦失去了根基,流水失去了源头;教学研究领域的窄化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实践精神的缺失无异于使教学研究成为空中楼阁。

三是将地方特色融入教学实践。“学校要紧扣地方性要求,把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内嵌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4]将学校所在地的人文特点、历史积淀,以课外学习、学术讲座的方式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拿蚌埠学院来说,地方文化的突出内容就是淮河文化,应将淮河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老子、庄子,等等,在先秦思想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绝不可以绕不过不说的。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不好专业的。科研水平提升了,专业实力才能真正得到加强。有了科研实力,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提升,专业才能在新形势下生存发展。组建科研团队,发挥职称高、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师的带头作用,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把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从有限经费中划拨出一块作为激励科研工作的资金,对科研成果多的教师进行物资奖励,以激励广大教师做科研。

综上,遵循中文专业自身特点,突破程式化教学模式,坚持突出自身特色是中文专业教学任何时候都不应背离的基本原则。随性、自由是中文专业教学的特点之一,也是文学的天性。这本身却与“工程化”教学模式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如果用“工程化”的标准约束中文专业,其后果可想而知——文学作品都可以由计算机按“工程化”设定的程序批量化生产——文学就会死亡。

注释:

[1]李志厚、王嘉毅:《教学知识工程化:一个理论见之于实践的研究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8期,第36页。

[2]麦可思数据公司资料:《2015蚌埠学院本科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

[3]张浚生:《继承传统,立足发展,开创文科新局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9页。

[4]张小明:《地方高校传统文科专业转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黄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第126页。

[5]祝海林、邹曼、李方俊、张炳生、裴俊峰:《“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86-89页。

[6]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第96页。

(何蕾 安徽蚌埠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 233000)

猜你喜欢

工程化应用型
山区小水库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试验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
时速620千米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
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分析
PLC软件工程化在高端工艺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初探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