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稻新品种鄂早19密肥试验初报

2017-07-15汤汉华汪新胜周杰平刘长兵张海新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早稻施肥量密度

汤汉华+汪新胜+周杰平+刘长兵+张海新+陆玲

摘要:早稻新品种鄂早19密度肥料两因素试验表明,密度、肥料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密肥互作對产量具有显著影响。鄂早19在高密度和高肥力条件下产量最高。经济性状调查表明,鄂早19在中密度和高肥力条件下,有效穗数最高,但成穗率较低。在低密度和高肥力条件时,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最高,而在高密度和高肥力条件下千粒重最高。

关键词:早稻;鄂早19;密度;施肥量;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2-2219-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2.006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Soil Fertility on New Early Season Rice Variety E-zao 19

TAN Han-hua1,2,WANG Xin-sheng1,2,ZHOU Jie-ping1,2,LIU Chang-bing1,2,ZHANG Hai-xin1,2,LU Ling1,2

(1. Xiaog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Xiaogan 432000,Hubei,China;

2.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soil fertility on the new variety E-zao 19 showed that planting density and soil fertility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yiel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ensity and fertility had very significant effect on yield. The yield of E-zao 19 was the highest under higher density and higher fertility conditions. Investigation on economic character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 panicles were the highest but the panicle forming rates were low under the medium density and higher fertility conditions. In lower density and higher fertility conditions, the total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and seed number per panicle were the highes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er density and higher fertility, one thousand seed weight was the highest.

Key words: early season rice; E-zao 19; density; fertilization amount; experiment

鄂早19是孝感市农业科学院和湖北工程学院育成的高产、多抗早籼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了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表现为高产、综合性状优良,2016年6月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6001。为了大力推广早稻新品种鄂早19,为米粉加工产业提供优质原材料,特进行了密肥试验,以研究其最佳栽培密度和施肥量,旨在为其大面积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在孝感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C15田块进行。密度、肥力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排列,共9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 m2.。种植密度为A因子,A1:10.0 cm×16.7 cm,A2:13.3 cm×16.7 cm,A3:13.3×20.0 cm,每穴栽7苗(包括分蘖苗)。施肥量为B因子,在底施48%国产复合肥(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生产,下同)600 kg/hm2的基础上,追施尿素,3水平分别为B1:75 kg/hm2,B2:150 kg/hm2,B3:225 kg/hm2[1-5]。

1.2 栽培管理

秧田土质中壤,肥力中等,冬闲田,2015年3月20日整田施肥,底施48%复合肥375 kg/hm2;3月25日播种,地膜保温育秧。秧田追肥2次,共追施尿素75 kg/hm2。本田土质中壤,肥力中等,冬闲田。4月24日整田施肥,底施48%复合肥600 kg/hm2;4月25日插秧,5月3日按试验设计分小区施分蘖肥。5月25日排水晒田,6月2日复水,治虫2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 收获时测定产量[6]。适时收获,按成熟早晚,成熟1个,收获1个,避免因收获失时造成影响,全小区计产。

1.3.2 生育期、农艺性状 成熟期调查各处理生育期和农艺性状。

1.3.3 经济性状 在各个小区定点、定株调查株高、基本苗及有效穗,计算成穗率。收获前在各小区内连续取样10蔸进行室内考种。考种项目为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收获后对每个小区进行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鄂早19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密度水平A1、A2、A3的产量分别为每公顷7 991.3、7 904.1、7 568.7 kg,其中以A1产量最高,A2、A3分别比其减产1.09%和5.29%,方差分析[7,8]结果差异极显著,即在A1密度下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在A3密度下产量最低。

2.2 不同施肥量对鄂早19产量的影响

由表2、表3可知,不同施肥量B1、B2、B3的产量分别为每公顷7 311.6、7 949.1、8 203.4 kg,其中以B1产量最低,B2、B3分别比其增产8.72%和12.2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之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其中B3为第一产量层,B2为第二产量层,均比B1增产极显著,B3比B2增产显著。

2.3 密肥互作对鄂早19产量的影响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以组合A1B3的产量最高,达8 345.0 kg/hm2,居第一位,高于其他各处理。产量最低的是A3B1,仅为7 090.0 kg/hm2,与最高产量相差1 255.0 kg/hm2(表4)。

从表5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密度情况下,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肥水平时产量达到最高。低密度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的幅度明显低于其他密度,且本试验在高密度高肥水平下产量达到最高。而不管在何种施肥量的情况下,产量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只有高密度才能获得较高产量,中密度至低密度产量均有所降低。

2.4 经济性状比较

经济性状(表6)分析表明,各处理有效穗350.7万~438.8万/hm2,每穗实粒数93.50~120.10粒。综合分析,鄂早19在基本苗较平衡时,最高苗出现在密植高肥的情况下,最高苗与基本苗的增减趋势一致,有效穗与最高苗的增减趋势一致,但增减幅度变大了,有效穗和成穗率的增减趋势也一致,成穗率增减趋势与最高苗相反,有效穗在A1B3、A2B3时最高,在A3B1时最低。成穗率在A3B3、A3B1时最高,在A1B1时最低。

从表6每穗粒数的变化来看,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说明鄂早19号具有稳定的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均在A3B3处理时较高,即高施肥量有利于鄂早19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的增加。

由表6还可看出,本试验鄂早19的穗长为20.75~22.05 cm。穗长在A3B3(低密高肥)时表现最长,在A2B1(中密低肥)时最短。千粒重在A1B3、A2B2时最高,即中等施肥量有利于鄂早19千粒重的增加。

2.5 生育期与农艺性状

试验表明,在不同密度和不同肥力条件下,鄂早19在田间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差异较小,说明不同密肥条件对鄂早19的生育期和农艺性状影响不大。

3 小结与讨论

1)在本试验中,施肥量是影响鄂早19的主要因子,而密度对其影响也极显著,密度和施肥量与产量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

2)不同的密肥处理鄂早19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在高密度和高肥力条件下,有效穗最高。在低密度和高肥力条件时,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最高,而在高密度和高肥力条件下千粒重最高。

3)在密肥處理中,以高密度高施肥量的产量最高,其最佳密肥组合方案为:适宜的栽培密度(10.0 cm×16.7 cm),在底肥施用48%复合肥600 kg/hm2的基础上,追施尿素225 kg/hm2,单产可达到8 345.0 kg/hm2。在栽培策略上,高肥力应密植,中肥力就用中等密度;尽量避免低肥力低密度种植。

参考文献:

[1] 孙 琴,彭 萍,易镇邪,等.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3(1):9-14.

[2] 董金梅,谢春甫,刘华曙,等.优质早糯孝早糯08密肥两因素试验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2978-2980.

[3] 马育华,卢宗海,莫惠栋,等.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78-182.

[4] 李熙英,黄世臣,权成武,等.施肥量和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2,27(6):34-37.

[5] 张海新,谢春甫,郑 明,等.施肥量和密度对孝糯优6号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0):2465-2467.

[6] 金 益,吕龙石.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200-228.

[7] 刘怀珍,黄 庆,陆秀明,等.密肥水平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9(11):36-40.

[8] 杨惠杰,杨仁崔,李义珍,等.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0,15(3):1-8.

猜你喜欢

早稻施肥量密度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术指南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水果红薯无土高产栽培的最佳施肥量研究
省工棉2号最佳种植密度及最适施肥量的研究
不同施肥量对烟草生长发育及经济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