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探析

2017-07-14梁圣思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涵价值历史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产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它以“仁”为核心,包括做人的准则和内在道德品格、处理人际关系的外行道德准则、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德治的大“道”。实质是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和伦理价值体系。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伦理价值:为个人提出了“仁”这一个体美德的伦理价值取向;提出了“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要求;为执政者及其执政提出了以仁德、仁政的政治伦理要求。

關键词:仁学;内涵;历史;价值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以“仁”为中心的仁学不仅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内容。仁学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中的人性发展、社会秩序以及政治统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价值。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

对于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古今中外学者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成果非常多,而且后世的一些思想家还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分析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离不开对其社会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质的阐述。

(一)孔子仁学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战乱不断、思想激荡的时代。政治上,各诸侯国自恃国力强盛,更加肆无忌惮、骄横跋扈,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地位、地盘利益等,征伐不断,战乱弥生。周王室权势江河日下,统治岌岌可危。就连孔子所在的鲁国,政权也被三家大夫所实际控制,鲁国公室被架空。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各行其道,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乱象横生。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方面上,随着铁器工具的普及使用,农业迅速兴起,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社会出现了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等多个阶层,利益诉求多元化,阶层之间利益争夺更加复杂。文化上,区域、阶层的分化,使得人的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出现了多样化和困惑感。同时,各诸侯国的条块分割,自谋发展,使得各种政治思想主张纷纷产生。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如雨后春笋,呈现出大激荡、大交锋的局面。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核心

孔子仁学是以“仁”为核心,包括做人的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的道德、社会关系处理的道德等在内的伦理思想体系,是各种美德的总和。

这种伦理思想价值体系从其主要内容看,包括几个层面:其一,“仁”是做人的准则和内在道德品格。孔子说“仁者,人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提出了“仁”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品德本质。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朱熹注曰:“仁者,心之德。心不远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杜维明也将孔子的“仁”释为人的某种内在品格或价值,“仁”作为一种内在道德不是“礼”的结果。作为为人之本质的“仁”,主要包括“温”——谦和、“良”——善良、“恭”——自重、“宽”——宽厚、“信”——信用、“敏”——勤恳、“惠”——关心他人等内容。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这一层面的“仁”,主要说明了“仁”作为人的内在本质,是人的理想道德人格。而且孔子进一步指出了实现这一理想道德人格“仁”的途径,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讲明的就是这一思想。

其二,“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外行道德准则。作为仁者,“仁”不仅是其内在的道德品格,同时也是其外在的行为道德准则。孔子认为,“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这是从倡导的角度讲的;另一方面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这是从禁止的角度讲的。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恕,仁也,推己及人。”朱熹《四书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如何行“忠恕之道”来处理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等人际关系,《中庸》在“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之后,又云“君子之道四”,即:“所求乎子,以事父”(吾欲子之孝我,吾亦以孝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此“君子之道四”都是从“忠恕”引申而来。

其三,“仁”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德治的大“道”。在孔子儒家人学思想中,“仁”不仅是人的内在道德品格、人际关系准则,更是实现人生价值之大“道”。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卫灵公),这种“仁为己任”、无求“生以害仁”,乃至“杀身以成仁”的人生取向,折射出的是人的价值追求精神世界。正如冯友兰先生说:“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①,孟子进一步将孔子的思想解释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仁”与“人”相合便是道——人道。在这里,“道”不是指天道,而是指人道,即做人的最高准则和价值取向。“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仁”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人生目标,是能够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的人道。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作为产生于礼崩乐坏、战乱不断的孔子儒家仁学救世思想,主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在“复礼”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内修、外行、理想等三个层面构建起“仁”的道德理论框架体系,这三个层面也可以成为三重境界,即修起、俾达到至善的“仁学三境界”②,其思想实质是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和伦理价值体系,目的是希望以“仁”来确立个人、社会及国家治理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个人“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天下归仁”、“各安其位”的和谐稳定社会秩序。endprint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孔子仁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起点,经后人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庞大、完善的儒家学说伦理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维系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达两千多年,甚至进一步影响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和古代东亚文明。应该承认,它确实存在着某些历史局限性的一面,如道德至上、道德理想化等问题。但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主要伦理基石和社会精神支柱,孔子儒家仁学对于当时社会的个人、社会及国家政治治理等方面确实产生了巨大地影响,具有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孔子仁学思想在历史上的个体伦理价值

孔子儒家仁学在历史上,首先为个人提出了“仁”这一个体美德的伦理价值取向,以及“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实现途径。春秋时期,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分化和多样化。一方面,由于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自行其是,以及社会不同区域的道德生活风俗和思想文化观念的差异,使得“周礼”无法再成为社会统一的道德标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在原有奴隶主、奴隶为主要阶层的社会关系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地主、农民、以及半自由的农奴等新的社会阶层。区域差异、阶层分化,带来的是整个社会个体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分化,道德观念褪化,“礼崩乐坏”,社会秩序陷入一片混乱。

面对这一“无道社会”,孔子从规范个体道德价值取向出发,提出了“仁者,人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等思想,明确了仁德是人之为人的核心内容,并且强调“仁”这一个体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又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即人必须以仁为出发点,行仁、成仁,并把仁作为自己的最后归依,否则,人就失去了为人的道德本性,而与鸟兽一样了。孔子关于“仁德”作为人的本质这一思想,对于当时道德混乱的社会阶层,无疑树立了一个个体伦理价值取向,那就是人应该为实现自身本质的“仁德”而活着、而奋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而且,这一个体伦理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来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中国历史上很多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杀身成仁”,表现出极高的精神追求境界。

孔子提出的个体伦理“仁”,不是虚幻、遥不可及的。孔子认为,要成仁,必须靠内心的道德自觉,这是实现仁的前提。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如果一个人靠外力的作用去实现仁,即使行善次数再多,也不会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进而,孔子提出了道德自觉实现仁的行为方式。子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在这一方面,孔子与弟子们多次交谈,通过问答的方式,谈到了很多具体事件和行为如何做到仁的问题。应该说,孔子从提出个体伦理的标准“仁”,到明确“仁”的实现途径,不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个体伦理确立具有划时代价值,而且对于后世的儒家伦理体系构建和中国的伦理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在历史上的社会伦理价值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仁”不仅是个体伦理,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伦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从倡导和禁止这两个层面来提出“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要求,构建“天下归仁”的道德社会理想。

从理论上来讲,孔子提出“仁”是重要的社会伦理,具有普世价值。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世界人类责任宣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奉为处理国家关系和人际往来的“黄金规则”,而且后来被制成牌匾高悬于联合国大厅,用来警示世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自古至今,人们在社会中共同生活和发展,既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类矛盾。人类社会因为矛盾而产生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都对社会伦理底线的践踏,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孔子作为两多千年前的思想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学社会伦理,实际上为社会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同时他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这些对社会伦理的构建具有深远的价值。

从实践层面看,孔子提出“仁”是重要的社会伦理,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伦理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长远价值。孔子明確地提出“仁”这一社会伦理秩序的要求,在家庭关系中要父慈子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在社会关系中,“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这样,孔子从家庭、社会等层面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的社会伦理秩序,为当时历史提出了解决社会道德失序的良方。虽然孔子的这一理想并未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现实中得以实现,但是在中国社会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仁”这一社会伦理规范无疑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社会中的重要内容,维系着中国社会的伦理秩序延续。

注释:

①冯友兰.对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M].三松堂全集.第十三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2).

②林若夫.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国人道主义学说的渊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林若夫.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国人道主义学说的渊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6期,8-42.

[2]段向云.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维度[J].理论学刊,2005年第3期,119-120.

[3]张同胜.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56-60.

[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

[5]王丽华校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

作者简介:梁圣思(1964- )男,广东阳江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涵价值历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一粒米的价值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给”的价值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木木相册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