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2017-07-14朱丹

神州·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激进主义现代文学现代性

朱丹

摘要:针对“现代性”思想,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本文分别阐述了“现代性”思想的产生和矛盾,激进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战略,启蒙主义文学观念和“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文学;启蒙主义;激进主义

随着西方国家的扩张,西方“现代性”思想进入了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新型的矛盾,就是在这样复杂矛盾的背景下,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就此诞生,中国的“现代性”思维包含的内容很多,既包括现行的时间观和目的论的世界观,又包括了历史决定论和二元对立独断论,对于“五四”文学大革命来说,深深的影响了它的激进主义的战略文化,同时,对于启蒙主义文学来说,也决定了它的政治和审美在结构上的矛盾性。这就成为了阻碍中国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发展的绊脚石。

一、“现代性”思想的产生和矛盾

在文学史的结构中,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有着30年的历史,以“五四”文学革命为起点,终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现代性”的理解不仅是时间标识,更是具有了某种政治意识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是反对封建帝国主义的,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但是,这种思想的本身蕴含了多重矛盾,对此人们未能引起重视,因此,缺少深刻的反思以及批判。

中国“现代性”思想并不是通过本民族历史文化自发而生的,他是被动的卷入了资本主义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中,从而被激发了出来。西方“现代”思想历经了数百年,在此期间形成了复杂的矛盾,虽然在逐渐的成熟,但至今也未能完成。西方的现代性思想矛盾是二元紧张,主要表现在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增加与科学技术进步,还有就是精神危机与严重的人性异化,这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化矛盾。近现代的西方文化思潮,不管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绝大多数是运用现代性的激进思想,进行物质“现代化”进程的批判,且本身就具有了自我否定的因素。

中国“现代性”思想有着不同的复杂面貌。晚清时期,鸦片战争作为明显的标志,我国开始了大变局,春秋大梦被西方列强的大炮击碎,激发了有识之士的亡国意识和变革的热情,“现代性”思想在中外的矛盾中明显的彰显出来。由于强大西方列强的出现,才显得中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因此,中西的国家差异就变成了进步和落后,传统和现代,激进和保守等等之间的矛盾,激烈的矛盾对抗着,这就形成了中国的“现代性”的思想特征。

二、激进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战略

由于“现代性”思想的影响,激进主义的文化成为了现在文化的主流,因为紧迫的历史局面,这种文化必然缺少时间的积累,从而使“现代性”思想非常的不成熟,还具有很多的驳杂性。一般来讲,中国现代文学伴随了五四文学革命而诞生,五四运动不仅具有民族主义的诉求,也是一场民主思想启蒙的文化变革。启蒙主义运用思想文化来解决困难,从而形成了激进的文化決定论,晚清的民族危机是根源。由此看得出来,启蒙和救亡之间就是“现代性”思想的不同角度的矛盾结构,既有矛盾冲突,也存在着转化的机遇。

西方的古典人道主义,以及理想主义是“五四”启蒙主义的核心思想。当时,西方“现代”思想就像洪水般的流入中国,人们还未能及时的分析清楚这些驳杂的文化思想,就被大众欣然接受,甚至迫切的为我所用。大多数的思想启蒙家将这种西方思想积极的运用着,却未能意识到它和中国文化的对立性,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这样被对立的思想文化淹没了。当然,对于启蒙思想家的反传统文化立场,不仅仅是“现代性”思想所造成的,当时的历史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当时的社会上,有着较深的复古保守主义,任何变革都会举步维艰。因此,可以说是因为现实的刺激和“现代性”思想的共同作用,使得启蒙主义思想接受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西方“现代性”文化。

三、启蒙主义文学观念和“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内在矛盾

晚清阶段产生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学,“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可以追溯到那个年代,梁启超代表了“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将文学看作开启人们智慧的钥匙,改变人生的工具。而王国维代表了西方的文学思想,他认为文学没有利害关系。五四运动的文学观念是倾向梁启超的,和王国维的思想相对立。胡适认为作诗和说话是一样的,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清新且通俗,服务于启蒙思想,未能认识到审美价值。鲁迅的文学观念则是“为人生”,他的小说删削了一些社会的黑暗,彰显了一点亮点。因此,无论是现实的变革,还是文学本身的审美,二者都很紧张。但是,鲁迅在审美方面并不是无限的退让,依然保持了政治和审美的和谐关系,这是和之后的反审美文学本质的区别。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在后辈看来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是一个自由的审美空间。之后的历史环境则很严峻,严重压制了艺术家对审美方面的创造力,由于明显的对比,“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就成为了一个神话。但是,掀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依然能看见“五四”文学为自己埋下了自我结构的伏笔,历史不是突然断裂的。之后的“革命文学”斗争中,郭沫若和蒋光慈分别代表了创造社以及太阳社,用激进的政治功利思想击碎了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虽然二者表面看起来势不两立,由于内在的矛盾,前者的实质是后者的分化结果。“现代性”思想存在片面性,过于膨胀,贯穿了左翼的文学运动,还有解放区文学运动,从三十年代持续到了四十年代,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方向,在历史中的影响积极深远

结语:

无论是“现代性”思想,还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他们都有这历史意义,不管是推进了历史进程,又或者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都是不可磨灭的事实,作为社会主义的我们,必须熟知历史,进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富仁.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文学发展的逆向性特征[J].文学评论,1989(2).

[2]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A].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进主义现代文学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中国传统的乌托邦思想对激进主义的影响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