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红学”与文学经典化问题的分析

2017-07-14曾挺赵英男

速读·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红学红楼梦问题

曾挺+赵英男

摘 要:众所周知,红后梦的文学价值享誉世界,尤其到了20世纪末期,“红学”文本开始进入回归期,主要的研究思路主要体现在传统方法、西方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理论研究体系,多种研究思路并存的时代,更加加深了对红学文化性和非文学性内容的辨析,基于此,本文笔者主要研究“红学”与文学经典化之间的一些问题,希望带给读者朋友一些帮助。

关键词:《红楼梦》;“红学”;文学经典化;问题

现阶段的文坛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研究,我认为这种讨论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很多博闻强识的学者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意见,但是,毕竟人的思维能力带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可能完全做到面面俱到,有一部分人会认为对于经典的变动就是对于历史的不尊重,是“意识形态的操控”的体现,想要脱离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而独立存在,还有人觉得,只要在作品中掺杂了人的主观意识,就会给作品本身带来反面效应,那么这些看法究竟正确与否,需要笔者对其加以分析。

一、《红楼梦》的艺术品质与文学经典第一极

(一)《红楼梦》艺术描写的重大突破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作者巧妙地结合了艺术的主体和客体。尤其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描绘,会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每一个场景和人物都有血有肉,情节丰满,已经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就故事的整体架构分析,《红楼梦》看似只是在讲一个大家族的胜败兴衰,实际上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性是非常深入的。可以说,红楼梦写尽了世间冷暖和世态炎凉。作者把写作眼光放得很长远,包罗万象,但是又不失对具体生活细节的高度还原,换言之,作者尊重事实,尊重实物的原貌,尊重笔下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作者不会为了突出一个人而可以贬低另一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对于薛蟠、王熙凤、家政等角色在着墨的时候也充分体现出客观性,通过他们处理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体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在这其中,作者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叙述,不掺杂任何的同情或是厌恶,不体现个人感情。我们都知道,作者更加喜欢黛玉、宝玉、晴雯,但是他却尽可能不流露个人感情,而对于像宝钗那样事故的人也不体现厌烦的情绪。正如曹先生所言“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二)《红楼梦》描写的客观性不“冷”反“热”

我们也可以认为《红楼梦》的描写是很主观的,因为在作品中作者把内心对于生活的追求完全体现出现,期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鸟语花香,而在艺术中又充分融入生活,达到了“冷眼深情”的艺术效果;也可以说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凝练故事素材,在每一个章节,每一处细节中都有作者的真情流露和清新灌注的心血,使人感到作者笔下的任何生物都充满生机与趣味,让读者为之震撼和感动,可以真实体验到“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真实写照。之所以说兼具客观与主观,因为在整个著作中充分体现出“冷眼深情”的艺术悖论,使得《红楼梦》本身跳出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界限,从而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二、《红楼梦》的艺术品质与文学经典第二极

当然,文学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光有第一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具备“文本接受”这第二极。就像是“接受美学”中所讲述的,我们还没有对于一个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之前,即使具备很高的艺术品质,也不可以直接定义为审美对象,无论多好的作品也需要被阅读,需要有读者,在阅读之后被其所描绘的艺术世界所感染,情节具体化之后才可以当作审美对象,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如果想成为文学经典,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会被不同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研究,而且一般需要带有权威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品评,才能使作品的经典地位得以延续。《红楼梦》就完全的做到了这一点,达到了符合大众和权威的审美高度,而且自成一派,形成“红学”,从而使这第二极变得十分强大。

淡然,理想很丰满,在现实还需要按部就班,我们应该从《红楼梦》的意义方面进行解读。《紅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深入描绘贾府从烈火烹油之盛到“落了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兴衰史。众所周知,我国的封建社会体系,主要以家族为单元模式,也充分体现家国—天下的发展顺序,可以由家看到国,继而看到天下。如此一来,曹先生的《红楼梦》从家族发展过程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格局,其艺术高度达到了大多数作品无法企及的高度。从这方面加以分析,《红楼梦》的写作角度是多元化的,是任何人无法说尽的故事,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解读方式。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看《红楼梦》的时候,“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讨文学经典化的两极,会因为不同的作品出现不同的理解与衔接。我们不能接受以外界权利,主观操作的单一性看法对于经典文化的定义,因为,在文化经典的问题上,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作品两极。而当今对于红学经典问题的探讨,我们需要更加精细、谨慎,带着对品味艺术的尊重予以解读。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胡适,俞平伯,鲁迅等.名家正解红楼梦[M].北京出版社,2007.

[2][美]布鲁姆著,江康宁译.西方正典:伟大的作家和不朽的作品[M].译林出版社,2005,4:13.

[3]吴炫.文与道:百年中国文论的流变及问题[J].文艺争鸣,2011(01).

[4]曹文轩.质疑“大文化批评”[J].天涯,2003(5).

作者简介:

曾挺(1994.08—),男,山东省潍坊人,学历:本科。

猜你喜欢

红学红楼梦问题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别样解读《红楼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Force-Based Quadrilateral Plate Bending Element for Plate Using Large Increment Method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