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2017-07-14郭春凤沙建华

教育界·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兵马俑自然段

郭春凤+沙建华

【教材简解】

《秦兵马俑》,一读到题目,心中油然而生的就是一种神奇与自豪。兵马俑本身所传递给人的英武伟岸,加上在其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自然而然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说明性散文,描绘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文章用第三自然段这一过渡段,巧妙地将两大特点自然衔接,顺利过渡,条理非常清晰:前面的第二自然段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后面的第三至十自然段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头一尾遥相呼应。

说明性文体,我们会想到作者运用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本文作者除了沿用多种说明方法之外,在语言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多四字词语,读来很有节奏感,语言优美又凝练。更为关键的是作者在描写各类兵马俑时均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秦朝的强盛仿佛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说明性文体学生要掌握的是什么?“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那第一课时中,学生又该完成什么学习目标呢?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反馈。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也是高年级学生逐步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我们还需要引领学生一起来揣摩说明性文体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目标预设】

1.能正确认识书写1个生字,理解“所向披靡”“或立或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初步了解课文描绘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将规模宏大这一特点表现出来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题释疑,导入本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生:14、秦兵马俑。

师:同学们听说过兵马俑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听说过的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师:你让大家知道了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生:它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

师:这是介绍了其建造的年代。那你知道题目中的“俑”是什么意思吗?告诉大家:它指的是墓葬中陪葬的塑像,由木、石、陶、铜等不同材料制成,所以有陶俑、石俑等之分。類型也分为许多,有士兵俑、将军俑,还有马俑等,即为兵马俑。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为了能在死后和活着一样享受荣华富贵,抑或是为了抵御外敌,所以建造了这个兵马俑坑。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一伟大的建筑。

设计意图:在进行大量的课前谈话后,发现部分学生听说过秦兵马俑,但对它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还有学生甚至以为其是用真人做成的。在释题环节,根据学生的介绍,老师再将关键的“俑”为大家作一下科普,以便更好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板块二:检查字词,理清脉络

一、读写字词,回顾几种兵马俑的形态

师:先让老师看一看大家字词掌握得如何。(映示:擎)这个字谁来读。

生:擎(qíng)。

师:注意这个字是后鼻音,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这是个生字,谁来帮助大家记住它。

生:这个字上面一个“敬”下面一只“手”。

师:用手把上面的东西托住,高高举着,这就是“擎”(师做动作)。让我们来写好它。(学生跟老师书写)文中含有这个生字的词语是……

生:“擎着利剑”。

师:这个字谁来读?

生:戈(gē)。

师:文中含有它的词语是什么?

生:握着铜戈。

师:还记得这两个词语所写的是哪类兵马俑?

生:武士俑。

师:是的!接着的这个生字呢?

生:靴(xuē),足蹬马靴。

师:脚上穿着马靴的是什么兵马俑?

生:这是骑兵俑。

师:再看这个字呢?

生:跪(guì),或立或跪。

师:你知道“或”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有的站着,有的跪着”的意思。

师:那这又是写的哪种兵马俑?

生:这指的是弓弩手。

师:看来大家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让我们齐读这些含有生字的词语。看看这些词语写出了兵马俑有怎样的特点。(生齐读)

设计意图:检查字词环节中,有选择性地列出了部分四字词语,这是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读、写、释,一气呵成,再由这些词语检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复习文中几种俑,并以此自然切入过渡到文章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两个特点,一举多得,力求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高效。

二、总结特点,理清文章介绍的基本脉络

师:从这些词语中,同学们感觉秦兵马俑有怎样的特点?

生:我觉得这些兵马俑样子特别多。

生:我感觉兵马俑都各有各的姿态。

生:我觉得它们做得像真的一样。

师:那我们看看课文用什么词准确地概括了秦兵马俑的这些特点。

生:课文中介绍秦兵马俑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文章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兵马俑的这个特点?

生:课文的第四到第十自然段。

师:课文介绍的秦兵马俑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生:作者还说它规模宏大。

师:哪个自然段在介绍这一特点?

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将这两个特点概括到一句话的呢?

生:课文第三自然段说:“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你找到了这一句话,同学们肯定已经发现这句话的作用了。

生:这是一句中心句。

生: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是的,作者用一个关联词“不仅……而且……”既总结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时,有的时候抓住过渡句、中心句、总起句和总结句等关键的句子,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文章所要介绍的要点。这个阅读方法,大家以后在阅读时可以尝试运用。那文章的一头一尾又分别在写什么呢?

生:开头第一小节介绍了秦兵马俑的地理位置。

生:文章最后一小节写了秦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地位。

设计意图:说明文语言特点鲜明,行文条理清晰。教给学生紧扣关键的句式,掌握文章脉络这一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说明事物的特点,快速提取他们想要信息,从而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块三:品味文字,感受特点

师:读过课文,大家是不是想亲眼领略秦兵马俑的风采呢?老师这里啊,给大家准备了一小段,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

师:看后有什么感受吗?

生:秦兵马俑太雄伟了,特别气势磅礴。

生:我觉得每一个兵马俑都特别精致!

生:我感觉它的规模非常大。

师:是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是通过文字给我们展现了这样恢宏的景象。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这一段,读出秦兵马俑恢宏的气势来。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听到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知道大家已经被秦兵马俑深深地吸引了。那谁来说一说,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呢?

生:老师,我感觉作者是通过运用数字来表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特点的。

师:你都读到了哪些数字呢?

生:有19120平方米,8000个,230米,62米,14260平方米,6000个。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都是描写什么方面的。

生:这些数字写出了兵马俑的面积很大,有19120平方米、14260平方米,俑的数量也非常多,有8000个,光一号坑就有6000个。

师:看,作者就是通过列举这些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一方法叫……

生:列数字。

师:(板书)那就让我们借助这些数字,好好感叹一下其宏伟吧。

(生读映示的这段话)

师:实际上,兵马俑的数量真的有8000个,一号坑也正好是6000个吗?

生:我认为不是的。句子中“8000个”的前面有“近”这个字,在“6000个”的后面也有“左右”两个字。

生:这样就写出了兵马俑的数量不是刚好一个整数,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师:那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兵马俑的数量只是一个大概数?

生:因为事实上那里非常大,一下子也不一定数得很准确。

生:这样就更能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太宏大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这也是说明性文体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我们在引用数字介绍事物特点时,语言表达要准确,要如实反应事物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再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一下。

(学生读中体会)

师:数字是最直观的,再来看看这句话,作者在列舉数字过程中为什么还要跟上后面这一句话?(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讨论)

生:这样写,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它到底是有多大。

师:哪个小朋友可以给大家说一说感受,为什么这样一写我们可以知道得更清晰呢?

生:作者用两个半足球场的大小让我们具体地知道了三个俑坑到底有怎样的大小。

生:作者是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让我们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的大小来知道三个俑坑到底有多大。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细腻,这里,在列举数字后作者又用了作比较这一方法让我们更形象地感知秦兵马俑的面积之大,表达得更加准确。这就是列数字+作比较的独特效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句话,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清晰。

(生自由读感受妙处)

师:这一部分,作者在介绍时还用了举例子的方法,给我们列举了一号坑的例子。那么,一号坑在介绍时,是否也需要再在数字后面用上作比较的方法呢?

生:我认为可以也用上这个方法。

生:我算了一下,可以说“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生:我也觉得这样写,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了一号坑到底有多大。

师:那作者为什么又没有用这样的写法呢?请大家将刚才同学们做的比较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再来看一看。

生:老师,我觉得如果再像我们这样一写的话,有点重复了,因为上面说了足球场,下面又说了,显得有点啰唆。

生:如果让我们再想别的东西来作比较,我们现在也不知道那样东西到底有多大,也不能用来作比较。

生:我读了以后,再一想,觉得既然上面已经知道了19120平方米有多大了,下面的14260平方米,我们大体也能知道它有多大了,好像也没有必要了。

生:如果再用一个作比较,就没有现在这样简洁、清楚了,显得有点多余。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你们说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表达上除了要准确,还要不啰唆,做到简洁明了。短短的一段话,细细品悟,我们领会到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很考究。准确又清晰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让我们齐读本段,把我们的理解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吧。

(生齐读这一段话)

设计意图:紧扣住文章说明事物特点时的几种说明方法,“列数据”“作比较”等只能从大体上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具体深入感知其魅力还需要从用词的考究与句式的变化等细微处获得。学生在理解感悟上没能“一步到位”,不要紧。在进一步的朗读、品味中他们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地获得了珍贵的体验,感受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师: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作者已经把兵马俑的规模之大介绍得很清楚明白了?那么本段后面半部分又是在介绍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人们参观时看到的。

师:那参观的人都看到了什么呢?

生:他们看到了眼前的兵马俑特别多。

师:那你能说一说哪些词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感受吗?

生: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这里的“一行行”“一列列”“巨大的长方形军阵”让我感觉到兵马俑之多。

师:是的,这里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两组词“一行行”“一列列”,你读出了它们的不同吗?

生:我感觉一行行、一列列让我们更加看到了眼前的兵马俑特别多,特别整齐,又特别雄伟。

师:那就请你把你感觉到的读出来吧!

(生练习读好)

师:这样雄伟的景象,我们要在什么地方,从哪个角度才能看得清楚?

生:我们要在高处鸟瞰。

师:你知道“鸟瞰”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从高处往下看的意思。

师:大家还知道有什么词语也是从高处往下看吗?

生:俯视。

生:俯看。

师:那作者在这里又为什么不用“俯视”,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我感觉“俯视”是直接从高处往下看,而“鸟瞰”是在高处往四周都看一下。

师:这位学生很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作者准确的用词,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觉这大厅里的场面实在是大,兵马俑很多,所以要用“鸟瞰”。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好这句话)

师:同学们再来看一看,这一段话全部都是在写人们参观时的亲眼所见吗?

生:我认为不是的,前面半句写的是人们亲眼所见,后面半句还写了人们的想象。

师:那老师读参观者看到的,请你来读想象的句子,行吗?

(师生配合读句子)

师:同学们,你在人们的想象中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当时秦兵打仗时战场上厮杀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秦国的士兵大声喊着“杀呀,杀呀”的声音。

生:我感受到了当时秦国的士兵都特别英勇。

生:我也感觉到秦国是非常强大的,士兵们个个英勇。从“所向披靡”我知道了他们战斗力非常强,因为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士兵们所到之处,敌军都败下阵来。

师:这位学生出口成章,真会读书。那又是什么让你生发出这些感受呢?

生:因为参观的人看到眼前的兵马俑如此恢宏,气势磅礴。

生:因为兵马俑规模宏大,人们看到了眼前的情景就产生了这些想法。

师:那请同学通过朗读,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吧。

(生齐读本句)

师:难怪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们会说,真是太了不起了,兵马俑真是太宏伟了!

生:他们会说,真是世间的第八大奇迹啊!

生:他们会说,真是太佩服那时候的人了,能够把兵马俑做得如此逼真。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也被深深地“折服”了。我们被折服仍然是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看到眼前的兵马俑规模很宏大。

师:让我们带上我们的佩服之情,加上自己的想象,将我们眼前所见好好地赞叹一番。

师:说到这里,大家还认为这一部分文字可有可无吗?前面列数字和作比较等方法已经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特点介绍得那么明白了,这里一小段话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老师,这一段话就是写了人们看到的和想象到的,来写出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生:我觉得这一段是用了和前面不一样的方法来写出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不会显得啰唆。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这里,作者正是抓住了人们的所见、所想,通过具体的参观人的感觉,让我们对秦兵马俑有更生动形象地感知。这样,这一小段话,就将准确清晰的介绍与生动形象的感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文字,感受作者在文字表达上的匠心独运。

设计意图:说明性文体的语言同样可以写得如地引人入胜,在这一段后半部分的处理上,我力求带给学生这样的感受。因为这里的几句话,正是通过参观者的所见、所想等主观的感受来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所以,在处理这一部分文字时,我努力地激发学生也去“看”,去“听”,去“想”,去“读”,与文字共振,情感产生共鸣。

板块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近了兵马俑,听作者向我们娓娓道来兵马俑的规模有多大。虽然是说明文,但我们读这些文字时却觉得优美又简洁,我想这与作者在列数字后巧妙地结合了作比较的方法,以及将准确清晰的介绍与形象生动的描绘结合起来是分不开的。本文语言上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四字词语用得特别多。除了课开始时我们复习的这些,文中还有不少,课后请同学们摘录文中你喜欢的四字词语。还有就是将你知道的秦兵马俑准确生动地介绍给身边的人,介绍时也可以作作比较,列列数字。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总评

随着21世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很多老师关心的热点话题。郭春凤老师以《秦兵马俑》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立足“一类”,文体特征清晰

目前,依据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共识。不同的文本体式,教学着力点也就不一样。所谓“顺林之天,以致其性”,按着不同文体的自然纹理进行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说明性散文,这样的文体决定了这篇课文既有一般说明文的特征,也有状物类散文的基本要素。郭老师深谙其道,找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不仅确定了与之相合宜的教学内容,而且选择了与此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整体梳理文本框架以及段落层次环节,郭老师以一组四字词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然后以词带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过渡句入手,将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成两大部分,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首尾段落,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了状物类说明性散文謀篇布局的基本特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立足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中,不断积累、建构这一类文章最基本的阅读和表达图式,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

二、基于“一篇”,文本特色鲜明

即使是同一文体的文本,也存在一定的个性化表达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秦兵马俑》这篇状物类说明性散文的表达特色呢?郭老师在教学中,以五年级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为起点,带领学生一点点明晰,一步步感知,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时,当学生发现课文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在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后,郭老师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中的一组数字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从这组数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们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白了同样是列数字,还要注意联系所说明的具体内容,让语言表达更准确,更适切。到此,郭老师的教学并未止步,而是顺着学生的“学路”,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一个特殊句子——“已发掘的三个俑坑中,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学生们立刻发现了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手法,让表达更准确,更形象。

再如,这篇文章在表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时,不仅综合运用了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言语表达准确、形象,而且还细致地描写了参观者的所想、所感,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郭老师敏锐地发现了文本的这一表达特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不断激发学生去想象,去聆听,去发现,与文字产生共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们学得入情入境,兴趣盎然。

三、聚焦“一点”,言语发展有效

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不能止步于“理解和感悟”,而要切实担负起提高言语表达,促进言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思维为核心。因为,只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才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在学习过程中既发展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感知了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三个俑坑后,郭老师聚焦这一表达方式,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作者在介绍一号坑时,是否也需要在列数字后面用上作比较的方法?孩子们经过思考和不断尝试,最终发现,如果此处继续使用这样的表达,不仅会显得重复、啰唆,而且也很多余。围绕“列数字+作比较”这一特色说明方法,郭老师没有停留于学生对文本字面的感悟,而是引导学生沉潜到具体内容之中,通过实际的尝试运用,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不断逻辑上升的学习场域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所以,没有一节课是十全十美的。个人以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能联系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将《秦兵马俑》和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进行比较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教者只在他们思维受阻时、理解不清时、感悟不到位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点拨,真正打造“学的课堂”,可能会收获到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简介:

郭春凤,江苏省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教师,获江苏省第十三届“蓝天杯”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沙建华,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如东县名教师,如东县“沙建华名师创新团队”领衔人,现任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兵马俑自然段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旅行攻略
兵马俑
你知道兵马俑的历史吗
美丽的秋天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秦兵马俑重心测量及临界地震加速度计算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
秦兵马俑军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