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莴苣(笋)霜霉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

2017-07-13魏林梁志怀张屹

长江蔬菜·技术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孢囊孢子囊莴苣

魏林++梁志怀++张屹

特约栏目主持:魏林

植物学博士,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导师,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植保与产品安全岗位专家。长期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近年来重点进行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治研究工作。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4本,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已授权8项。

2017年开春以来,整个长江流域多为多雨天气,在莴苣种植区调查发现,不论保护地还是露地栽培,霜霉病发生均较为严重,有些地区该病害引起的病株率高达60%以上,且发病区该病害借助雨水传播发展很快,对莴苣等蔬菜霜霉病的防治愈显重要。现将该病的主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1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多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再逐渐向上蔓延发展。一些受害叶片正面最初呈现连片褪绿的浅黄绿色,无明显边缘的病斑,叶片背面对应部分长有霜状白霉(图1);另有些病叶则出现浅褐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图2),发病中后期病斑呈现黄褐色,并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图3),严重时连成片并致全叶坏死(图4),田间湿度大时,叶片正面也出现白色霉层(图5)。

2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引起莴苣霜霉病的病原菌为鞭毛菌盘莴苣梗霉(Bremia lactucae)真菌,其孢囊梗单生或2~6根束生,无分隔,主干叉状、对称分株,孢囊梗顶端分枝成小碟状,边缘长出3~5根小短梗,小柄上再生出单胞无色生物孢子囊(图6)。发病植株在湿度大时产生的白色霉层即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该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只能在寄主植物活体上生活,在南方温暖天气一般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常以菌丝在种子内或秋冬种植的莴苣上为害越冬,常周而复始,终年不断发生。一般由气流携带的成熟孢子囊进行远距离传播;随雨水飞溅、甲虫爬行、人为活动等进行近距离传播。该病在平均温度16℃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连续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时,一旦有菌源,就能迅速蔓延。因此,低温高湿条件有利于霜霉病发生,种植过密、群体过大、氮肥施用过多、通风透光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①播种前用种子质量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消毒;在幼苗长出2~4片真叶时,喷洒1次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防治霜霉病的药剂,均可有效预防该病害的发生。

②多雨天气对未发病田,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大生)800倍液、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可杀得叁仟)1 500倍液等具保护性作用且耐雨水冲刷的药剂喷雾预防。发病田,则选用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杜邦抑快净)800~1 0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1 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具治疗作用的药剂进行喷雾,重点喷施叶背面,5~7天喷施1次,连喷2~3次。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本文配有彩圖,详见彩色插页)

猜你喜欢

孢囊孢子囊莴苣
福建福宁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与多样性研究*
浙江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多样性与分布研究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秋日野餐会
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朝鲜孢囊线虫——浙江省孢囊线虫新记录种
基于羟基自由基高级氧化快速杀灭锥状斯氏藻孢囊的研究
莴苣和韭菜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中华水韭孢子囊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