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世界

2017-07-11

飞碟探索 2017年7期
关键词:朱诺木星黑洞

菥蓂的种子

菥蓂是一种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几乎遍布中国的村庄田野,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在它们枝干的顶端,会开一簇簇细小的白色小花,结出照片中这样的心形的可爱种子。摄影师在拍摄时使用了双重曝光,突出了第一排和第三排的种子。

萌物

双斑笛鲷

位于西太平洋的帕劳是双斑笛鲷的栖息地。每个月,都有无数双斑笛鲷在这里繁殖,但是关于它们繁殖的照片却很少见。这是因为它们在交配过程中会迅速变色,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交替出现,很容易引起捕食者的注意,所以它们总是选择在洋流强劲的海域交配,这种海域非常不利于摄影师创作。

月球南极陨坑发现神秘霜层

目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员使用月球勘测轨道器(LRO)观测到月球南极陨坑中的明亮区域非常寒冷,足以在表面结霜。陨坑中可能存在的霜层温度低于-163℃,该环境下水能够永久保存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年时间。

研究人员称,最新研究证据是结合表面温度和月球表面反射光线的信息获得的。研究报告作者、美国布朗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菲舍尔说:“我们发现邻近月球南极的最寒冷区域是最明亮的,其亮度超过了土壤,很可能暗示着表面霜层的存在。”同时,研究人员还观察了霜层区域表面温度峰值,因为温度升高至一个重要临界值时,水冰物质很难持续存在。

霜层物质发现于接近月球南极的冷阱之中。冷阱通常指深陨坑底部或者陨坑壁的一部分,无法直接接收到太阳光线,处于永久黑暗状态。

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LRO项目科学家约翰·凯勒说:“这项发现再次证实了长期轨道勘测月球的价值,所有研究成果均基于多年以来连续测量的综合数据。”

新发现

“朱诺”探测器发布初步科学结果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朱诺”项目组公布了该探测器在木星上取得的最新探测成果。初步结果显示,这是一个巨大且极其复杂、动荡的行星世界,那里有大小与地球相当的巨型极地涡旋,以及似乎比以往预计得更为复杂的磁场结构。

“朱诺”探测器于2011年8月5日发射升空,2016年7月4日进入木星轨道。此次公布的初步科学探测成果主要来自第一次数据采集轨道运行期间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该次轨道飞行期间最近时距离木星云层顶部仅有4200千米左右。

“朱诺”项目组首席科学家、美国航空航天局西南研究所的斯科特·博尔顿表示:“我们事先就有心理准备,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更加靠近,木星会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但當我们真正抵达这里时,木星展现的这一切还是远远超出我们之前的想象。我们不得不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一个似乎已经完全陌生的木星。”

博尔顿表示:“每隔53天,我们都会近距离掠过木星,获取大量有关木星的科学数据,每一次我们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们的下一次飞掠行动在7月11日,会从全太阳系最有名的‘地标之一——木星大红斑——上空飞过。大红斑非常有名,但如果想真正了解这个巨大的翻滚云团下方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依靠‘朱诺和它搭载的科学载荷。”

所有恒星都有“孪生同胞”?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一直推测太阳有一颗被称为“涅墨西斯”的伴星。这是一颗非常暗淡的褐矮星或红矮星,会干扰太阳系以外天体的轨道,增加它们与地球碰撞的概率。

涅墨西斯是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的名字。有科学家认为,正是这颗太阳伴星使一颗小行星闯入了地球轨道,并在随后的碰撞中导致恐龙灭绝。现在,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涅墨西斯星可能存在于宇宙某处的证据。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所有恒星可能都是成对诞生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称,他们现在很“肯定”恒星诞生时都有一个“孪生同胞”。参与研究的该校天文学家史蒂文·斯塔勒说:“我们运行了一系列统计学模型,看是否能得出英仙座分子云内所有分区的单个恒星和联星的相对数量。结果是,唯一产生数据的模型中,所有的恒星最初都是远距双星。之后,这些联星系统在100万年的时间里或者收缩,或者分离。

对太阳来说,它与远距双星同伴的距离约是它与太阳系中最遥远行星——海王星——距离的17倍。根据天文学家的模型,太阳的伴星很可能已经逃脱并混入了银河系中其他恒星的行列,无法再被看到。

大宇宙

银河系是宇宙空洞的一部分?

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地球和银河系处于“宇宙荒漠”之中,该区域缺少其他星系、恒星和行星。

这项发现呼应了2013年的一项天文观测。之前研究表明,银河系是“宇宙空洞”的一部分,这些宇宙空洞是宇宙较大比例的结构,由密集的细丝构成,包含着环绕相对空旷区域的大型星系群。包含银河系的宇宙空洞被命名为“KBC 空洞”,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宇宙空洞,大约是平均宇宙空洞的7倍,半径大约10亿光年。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观测宇宙学家艾米·巴杰尔称,KBC空洞近似球形,被一层星系、恒星和其他物质环绕。巴杰尔的学生本杰明·霍彻恩特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使用“运动学SZ效应(kSZ)”测量法对该研究进行了验证,测量了宇宙网中星系团的运动状况。

“运动学SZ效应”观测了来自宇宙微波背景(CMB)的光子。霍彻恩特指出,存在于一个宇宙空洞中的星系团应当被吸引至引力较强的区域,这将决定星系团穿越太空的速度快慢。经验证,星系团的运动学SZ 效应与2013年的观测结果相符。

中国首台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发射成功

2017年6月15日11时,中国第一台空间X 射线天文望远镜——硬X 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成功发射。这台望远镜被命名为“慧眼”, 是向高能物理领域杰出的女科学家、中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何泽慧先生致敬,也饱含着HXMT团队对未来的期望——期望借助这只“慧眼”,穿过星际迷尘的遮挡,去探寻那些深藏在宇宙深处的奥秘。

“我们将用‘慧眼对银河系进行非常详细的大天区扫描巡天,预期会发现一些新的黑洞活动,使我们可以研究的黑洞和中子星目标大大增加,也会带动地面上光学、射电望远镜对这些天体的观测。”HXMT首席科学家张双南说,“科学家对黑洞、中子星、伽马暴的很多基本情况还不清楚,我们只是确定了一些天体是黑洞、中子星。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天体,发现黑洞证明广义相对论是成立的。但要想进一步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细节,研究它是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就得在各种条件下进行检验。黑洞附近的引力是宇宙中最强的,因此在黑洞附近能够更好地检验广义相对论。所以我们要在黑洞附近进行观测,看观测结果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是否相符。这是我们想做的研究。”

“慧眼”就像一座太空中的天文台,让科学家能够望向那片未知,能探索未知的奥秘。当然,这只是中国天文学家迈向太空的一小步,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这一步,他们迈进了那片“属于自己的未知的宇宙”。

大科技

中国量子卫星取得重大突破

2017年6月16日,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在媒体的闪光灯下宣布:中国率先实现了“千千米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千米级”纪录,回答了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的“百年之问”。

《科学》杂志审稿人称该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并断言该成果“将在学术界和广大的社会公众中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美国波士顿大学量子技术专家谢尔吉延科评价说:“这是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实验,中国研究人员的技巧、坚持和对科学的奉献应该得到最高的赞美与承认。”

在最新的量子太空竞赛中,中国的“墨子”号再次独占鳌头,第一个冲过“千千米级”的跑线。参与这次实验的两个地面站分别是青海德令哈站和云南丽江高美古站,两站距离1203千米。有评论称,发射后仅数月,世界上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就已经达到了它最具雄心的目标之一,量子通信技术向实用迈出一大步。

猜你喜欢

朱诺木星黑洞
飞向木星
五彩斑斓的木星
HAYDON黑洞
5500万光年之外的“黑洞”,是如何被拍到的
黑洞什么样,有图有真相
朱诺号:我到木星两年了
木星
大力士“木星”
进击吧,“朱诺”号
“朱诺”变轨时间将推至明年2月